谁知道DOA DEHA 在pvc增塑剂中的禁令法律条文
2005年10月1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PVC保鲜膜的安全性》文章中指出,增塑剂DEHP和DEHA在2000年被IARC(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列为三类致癌物,我国国家标准GB9685-2003《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不含DEHP和DEHA,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保鲜膜是安全的。
增塑剂DOA和DEHA有区别。
PVC被广泛地用于食品、蔬菜外包装。现行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都允许限量使用己二酸二辛酯(即DOA)作为增塑剂(不超过35%)但禁止使用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即DEHA)。DEHA被列入三类致癌物质名录中,但因为异辛醇比正辛醇价格低很多,还是有很多企业使用DEHA冒充DOA来使用。
DEHP化学式是C24H38O4, 结构式见附图。另外,纠正一下从属关系:DEHP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增塑剂(台湾称塑化剂),增塑剂是一大类化工助剂。所以,塑化剂即DEHP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DEHA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2:42=11:21;
DEHA中含有碳元素,因此属于有机物.
(2)高温时保鲜膜中增塑剂分子更容易从保鲜膜进入食品中,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为了减少塑料垃圾,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或用可降解塑料等.
故答案为:(1)三;11:21;有机物.(2)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3)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或用可降解塑料等.
塑化剂DEHP是指“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
基本介绍
塑化剂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用DEHP代替棕榈油配制的有毒起云剂也能产生和乳化剂相似的增稠效果。但是,业内人士指出,DEHP作为塑化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因此,DEHP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塑化剂分子结构
“起云剂”是一种合法食品添加物,经常使用于果汁、果酱、饮料等食品中,是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但因棕榈油价格昂贵,售价为塑化剂的五倍,昱伸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取代,加入到“起云剂”中。 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环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学物质。若长期食用可引能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
具体分类
一般常使用的保鲜膜,一种是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聚氯乙烯)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即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 另一个广泛存有塑化剂的产品是PVC制造的儿童玩具,欧盟已经明定塑料玩具中塑化剂的含量需0.1%以下,但目前台湾尚无明确规定或限制。
含有成分
1.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 PAEs)是邻苯二甲酸(Phthalate acid)的酯化衍生物,是最常见的塑化剂。 2.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是具些许芳香气味或无气味的无色液体,中等黏度、高稳定性、低挥发性、成本低廉、低水溶解度,但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中。 3.邻苯二甲酸酯类在日常及工业上被广泛使用,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为最大宗,占塑化剂产量的四分之三,其次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注意事项
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塑化剂DEHP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DEHP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食用后果
1、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 2、目前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 3、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优缺点
优点
由于PVC本身是硬质的物料,添加塑化剂后,可使得塑料成品具有柔软、易于弯曲、折迭、弹性佳的性质而易于塑形,也因此黏性较PE保鲜膜为佳。 此外,女性经常使用之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则以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滑。
缺点
1.保鲜膜由于添加了大量的塑化剂,并非以化学键键结于聚合物中,所以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如温度、使用时间、pH值的影响而释放到环境中。即使与食物接触时并未加热,塑化剂就有机会渗出到食物中,尤其当接触的食物是表面具非极性油脂的鱼肉时更易「溶」出塑化剂。 2.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释放至环境中所含浓度并不高,但在自然界分解机制所需时间可能长达数年,再经由食物链浓缩,人体无意间所摄入的塑化剂浓度,就比环境中的浓度还要高很多倍。曾有阳明大学研究学者指出,抽样调查60个人的尿液中就有90%的人检验出这些塑化剂的代谢物,足见我们该对塑化剂有更多认识才对。 3.PVC保鲜膜使用后通常是直接丢弃,进入焚化厂后若焚烧温度不当则易产生所谓世纪之毒–戴奥辛(Dioxin),只要一点点,就足以对我们造成各式各样的文明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过敏、不孕、癌症等。 4.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被归类为疑似环境荷尔蒙,其生物毒性主要属雌激素与抗雄激素活性,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阻害生物体生殖机能,包括生殖率降低、流产、天生缺陷、异常的精子数、睾丸损害,还会引发恶性肿瘤、造成畸形儿。 [环境荷尔蒙]系指外在因素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残留的微量此类化合物,经由食物链进入体内,形成假性荷尔蒙,传送假性化学讯号,并影响本身体内荷尔蒙含量,进而干扰内分泌之原本机制,造成内分泌失调
解决方法
1.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在环境中具有不易分解及生物浓缩特性,且环境流布广,故台湾环保署已于2006 年12 月29 日正式将其列管为第一类毒性化学物质,并已公告禁止将DEHP、DBP和邻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添加在化妆品中。 2.人体曝露在塑化剂下最多的情况是经由食物的摄取进入人体,我们可以修正生活习惯降低塑化剂的吸收,譬如在选择食品容器时,应当避免使用塑料材质,改以高质量的不锈钢、玻璃、陶瓷器为主。 3. 尽量避免食物与塑料容器的长时间接触或浸泡,降低塑化剂溶出的机会。 4.保存食品经常会使用到的保鲜膜,宜选择完全不添加塑化剂的PE、PVDC材质,并避免高温加热。 5.必需加热有保鲜膜之食材时,则可在保鲜膜上戳数个小洞,让气体可以释出,在包覆时也要避免直接接触到食物
危害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用白老鼠作进一步研究,发现曾经服食“塑化剂”的老鼠,诞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并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诞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数量亦大减,反映“塑化剂”毒性属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内分泌失调。专家表示,研究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显示长期摄吸“塑化剂”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大。
台塑化剂事件3人被羁押
据京华时报消息据台湾新北市卫生局28日凌晨透露,遭调查搜索的是宾汉香料化学有限公司。检方查出,该公司制造的起云剂中含有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已经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等。检调部门带回实际负责人、登记负责人陈姓父子与财务负责人陈妻共3人。 该部门统计显示,截至27日,受事件牵连厂商近200家,使用过遭污染原料的制造厂商多达95家。此前,黑松、台糖、台盐、金车、白兰氏、盛香珍等大厂,陆续发现自家部分产品遭塑化剂DEHP污染,已主动向卫生部门通报。 马英九:也许我也吃过含塑化剂的产品 马英九28日在台南说,塑化剂事件严重打击国民健康及台湾形象,他自己也不知道哪些产品含有塑化剂,“也许我也吃过”;政府有决心要把有疑虑产品全部清查出来下架,“大家不要过度恐慌”。 据台湾地区卫生部门的统计,受这一事件牵连的厂商已经接近200家,受污染的食品可能接近500种,包括统一企业、长庚生物科技、白兰氏、台糖、台盐等知名厂商,都陆续发现部分产品遭到塑化剂的污染,这些产品不仅涉及到运动饮料,水果饮料、茶饮料,就连水果糖浆、儿童钙片、乳酸菌咀嚼片等都统统卷入了其中,而且上述厂商连日来每天会有更多的食品被检验出含有塑化剂。 同时随着食品的全球流动,这起食品安全事件受影响也不限于台湾地区,这些塑化剂的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目前已经至少被销售到大陆、香港、东南亚、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台湾有关部门目前已经将这一事件通报给世界卫生组织,有台湾的卫生专家认为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塑化剂的污染事件。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已有三嫌犯被羁押。宾汉香料化学有限公司实际负责人陈哲雄与他的太太被羁押。
从台湾起云剂到白酒塑化剂,它一直阴魂不散。7月28日中午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曝光塑化剂问题,还是这张老面孔,只是换了“食品保鲜膜”的马甲。新闻中反复强调的“毒物”DEHA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用在食品保鲜膜?这个新闻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DEHA“禁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DEHA学名“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新闻中说的DOA(己二酸二辛酯)结构非常接近,根据GB9685,它俩都是我国食品包装材料中可以合法使用的添加剂,但是其特定迁移量不得高于18毫克/公斤。“禁用”的依据是2005年“质检总局通知”,但其效力显然大不过2008年的“强制标准”。
第二,“没标准”、“无标准可依”也是误导。GB9685适用于所有食品包装材料,当然也适用于食品保鲜膜,怎么能叫无标准可依呢?即使那个被暂缓实施的GB10457-2009,其中对添加剂的要求依然是按GB9685执行。因为作为一个产品标准,主要规范的是质量而非安全性。依据GB9685执行,完全可以保障食品保鲜膜的安全性。
第三,DEHA实际上是用于代替DEHP等邻苯二甲酸类塑化剂的,它的安全性其实相对更好一些。因此使用邻苯类塑化剂的产品还规定了不能用于油脂类食品,而DEHA连这个规定都没有。其实央视如果做一下邻苯类塑化剂,或许能发现一些保鲜膜用于油脂类食品的不规范使用的问题。
第四,该新闻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将检测值与检出限相比。理化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与仪器、前处理方法等密切相关,同样的检测值可以有不同的检出限倍率,方法越先进、越灵敏,倍数越大。这样的比较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无非是“倍数”大,有冲击力。正确做法是,将检测值与GB9685中关于使用量的限值做比较。
第五,该新闻更不可饶恕的错误是故意曲解实验数据。视频可见,检测方法依据的是GB/T20500-2006(聚氯乙烯膜中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与己二酸二正辛酯的测定),这是测定塑料制品中塑化剂含量的方法,记者却有意往迁移量上引导:“迁移量低于0.05%就无法检测”,要知道含量与迁移量根本天上地下,仿佛当年“苏泊尔锰超标”的重演。按检测结果,“超标”最严重的400多倍的其实含量是23.6%,而GB9685规定的DEHA使用量(含量)是不超过35%,根本不超标!你们这个新闻导致的负面影响你们敢负责么?
我非常遗憾的看到,很多媒体转载时,直接将检测值与检出限的倍率当成了超标倍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看样子是中了某些“砖家”的圈套。由于央视新闻中没有具体检测数据也没有检测方法的信息,因此我既无法判断结果可信度,也无法判断实际超标倍数,甚至连是否超标都无法判断。
总的来讲,这个报道问题还是挺多的,但是食品保鲜膜市场的混乱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想说的是,打击和清除行业内一些不规范的小厂小作坊我完全同意,利国利民利行业,但不能用炒作新闻的手段。监管不力可以批评监管部门、提出诉求,行业不规范就应该组织起真正有力量、有担当的行业协会。利用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恐慌心理,绑架舆论,打击对手,这绝非良策。巴氏奶和常温奶打架是两败俱伤,请各行业明鉴。
对于媒体,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信息来源也很重要。涉及食品的报道一般都会掺杂行业利益,这时记者不但要倾听行业内专家的声音,更要注意寻求行业外专家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科学、客观的好报道。
减少塑化剂摄入的小提示:尽管合乎标准的产品不存在安全性问题,但公众也有办法主动减少塑化剂暴露。
首先,尽量买正规厂家在正规卖场出售的产品,因为相对三无产品和不正规卖场,他们会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更多的保证。如果选择了三无产品,也就自动放弃了这一份保险。
第二,塑料制品尽量不要用来盛放、储存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相似相溶”原理,这不仅仅针对塑化剂,其他有机物也更容易被油脂溶出,这也不利于塑料制品本身的使用寿命。
第三,塑料制品不要高温加热,除非特别标明“可用于微波炉”,或标明了可耐受的温度。
最后,生活中大家要最好尽量减少不易自然降解的塑料制品的使用,不单是为了防塑化剂,更是为了我们不堪重负的环境。
最新权威检测显示,北上广市场上常见的16个品牌PVC保鲜膜,15个都含有国家禁用的塑化剂DEHA。这种塑化剂常温下即可从保鲜膜渗入到包装的高脂肪含量食物中,对人体内分泌系统造成较大危害。 16个品牌的PVC保鲜膜中,有15个含有国家禁用的塑化剂DEHA,记者长达数月的调查发现,PVC保鲜膜生产行业笼罩着多层迷雾,迷雾的背后则是一个涉及保鲜膜行业和其上游化工产业的谎言。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官方公告,PVC保鲜膜在生产过程中,允许加入的塑化剂是DOA。记者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调查也发现,四家检测出含有国家禁用塑化剂的保鲜膜生产企业所用原料确实也标称为DOA。在江苏采访时,在无锡新迪纸塑制品有限公司和太仓市俊士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都看到同一家企业的DOA原料桶,原料桶上标注着桐乡市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在桐乡市化工有限公司,公司营销部业务经理徐晓峰表示,无锡新迪、上海郡是和林帕克等保鲜膜企业都由该公司独家供应增塑剂。同时,他也承认,他们提供的DOA中的确含有DEHA,这在每家增塑剂生产工厂都没法避免。
为了验证这位徐经理所说情况是否属实,记者将桐乡市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DOA样品和另外一家DOA生产企业的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两家企业生产的DOA中竟然没有DOA的成份,而DEHA的含量却很高,原来,所谓的DOA其实竟然是DEHA。
据专家介绍,生产DOA的原料是正辛醇,生产DEHA的原料则是异辛醇。这两种原料价格相差巨大,每吨正辛醇的价格是12000元左右,而每吨异辛醇的价格只有8000元左右。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采用异辛醇做原料来生产。这种说法也得到了桐乡市化工有限公司营销部业务经理徐晓峰的认可。他表示,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个行业都在用异辛醇生产保鲜膜增塑剂。
至此,15个品牌的PVC保鲜膜所含国家禁用塑化剂 DEHA的来源终于水落石出。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PVC保鲜膜允许使用的塑化剂主要是DOA,DOA的原料则是正辛醇。而生产DOA的上游化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异辛醇,生产出的其实是国家禁用的DEHA。上游化工企业再将DEHA以DOA的名义卖给保鲜膜生产企业,最终生产出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危害的保鲜膜。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8年前的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就专门发文禁用DEHA,2011年,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检测发现5家企业的PVC保鲜膜含有DEHA,随后,媒体曝光,执法部门查处。然而,当年曾经出事的这5家PVC保鲜膜企业的产品在这次检测中仍然发现含有DEHA。
在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看来,这是一些保鲜膜生产企业在明知故犯,虽然知道增塑剂里面含有DEHA,但与上游化工企业达成默契,仍以DOA为名购买这种价格便宜的增塑剂。
而企业明知故犯的背后则是标准的缺失。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包装材料,PVC保鲜膜竟然一直没有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最大好处就是,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标准,从而避开针对国家禁用塑化剂的检测以及国家标准可能会对使用范围所做的限制。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介绍说,有关机构2009年曾经起草了一份自粘性保鲜膜的标准,涵盖了PE、PVC等保鲜膜类型。原本应在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这个保鲜膜国家标准,因为多种原因两次推迟执行,时至今日,仍然沉睡在资料柜里。 目前食品保鲜膜按照材质分为聚乙烯,也被称为PE保鲜膜,聚氯乙烯,也被称为PVC保鲜膜等几类。其中,PE保鲜膜主要是在各类超市销售,而PVC保鲜膜则主要是在超市的生鲜、散装食品区做食品包装,此外各类宾馆饭店等集团客户采购使用较多。在各类保鲜膜中,PVC由于价格便宜,所占市场份额也最大,约六到七成。
中国包装联合会培训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杨伟民告诉记者,由于生产工艺需要,PVC保鲜膜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增塑剂,也就是常说的塑化剂。增塑剂不溶于凉水,但在摄氏60度以上,或是在油脂中就会溶析出来。
记者随机调查了北京的十家大中型商超后发现,半数超市都存在使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裹生肉和熟食的情况,营业员们大多认为只要不包裹热的熟食就可以使用PVC保鲜膜。 专家提醒消费者,最好选购使用PE保鲜膜。如果使用PVC保鲜膜,则最好不要直接用于包装肉食、熟食以及含油脂的食品,也不宜直接用微波炉加热。
如何鉴别PVC保鲜膜和PE保鲜膜呢?专家给消费者的建议是:1.看颜色。整卷颜色泛黄的为PVC材质,白色的为PE。2.手揉搓。PE保鲜膜一般黏性较差,用手揉搓后容易打开,而PVC保鲜膜则黏性较好,用手揉搓不易展开。3.烧一下。PE保鲜膜用火点燃后,迅速燃烧,离开火源也不会熄灭;而PVC保鲜膜不易点燃,离开火源后会熄灭,且有刺鼻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