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酸性由强到弱排列 丙醇 异丙醇 叔丁醇 并说明理由 谢谢!
按酸性由强到弱排列:丙醇>异丙醇>叔丁醇 ,供电子基团供电子能力越强,酸性越弱。
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以下一般规律: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为碱。
扩展资料:
酸碱电子理论扩大了酸碱范围,可把酸碱概念用于许多有机反应和无溶剂反应。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是这一理论包罗万象,使酸碱特征不明显,常见的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看作是酸碱反应。
同时,如果选择不同的反应对象,酸或碱的强弱次序也可能不同,它对确定酸碱的相对强弱来说,没有统一的标度,对酸碱的反应方向难以判断。后来,皮尔逊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弥补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路易斯酸碱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氧化还原反应
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具有抗氧化性的原因是:
1 O上的未共用电子与苯环发生共轭
2 叔丁基的位阻阻碍了自由基的偶联。所以,这个自由基不能够与RH反应。
而当这个自由基进一步遇到OH自由基时,可以被完全氧化生成醌,这又猝灭了一个自由基。猝灭过氧化物自由基的机理与之相似。
具体反应原理如下:
自由基链式反应包括如下反应(只是一部分反应)
HO+R-H=H2O+R(自由基)。
R(自由基)+O2=ROO(自由基)。
ROO(自由基)可以夺取RH或者H2O的氢生成ROOH与R或者OH自由基,进一步参与反应,而ROOH不稳定,容易分解。
ROOH=RO(自由基)+OH(自由基)。
生成的自由基可以进一步参与反应。
这样一来少量的OH自由基就可以促使O2与RH反应。
但是,若有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存在,OH可以夺取其中的酚羟基的氢生成半醌自由基。对于这个自由基,它很稳定
酚羟基和羧基脱水很难,应当使酚羟基与酸酐作用
当然,苯环上羟基邻对位若连有吸电子基团,将有利于脱水成酯以及缩合。
吸电子基处于林、对位时,酸性增强效应大于间位;供电子基处于邻、对位的酸性减弱效应大于间位。
排序:对硝基苯酚 >间硝基苯酚 >苯酚 >间甲基苯酚 >对甲基苯酚
2 卢卡斯试剂与醇的反应可以理解为“亲核反应”。醇的电子云密度大的反应快,活性大。
甲基为供电子基,硝基为吸电子基,前者增强电子云密度,后者减弱。
排序:对甲基苯甲醇 >间甲基苯甲醇 >苯甲醇 > 间硝基苯甲醇 >对硝基苯甲醇
结构式是指用元素符号和短线表示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式子,是一种简单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原因之一。
无色结晶块状物,有苯酚气味。可燃。沸点201.9℃(201.8℃,202.5℃)。熔点34.69℃。闪点86.1℃。自燃点559℃。相对密度1.0178(1.0341)(20/4℃)。折射率nD(20℃)1.5321(1.5395)。水中溶解度40℃时达2.3%,100℃时达5%。溶于苛性碱液和常用有机溶剂。
这里可以首先在酸性条件下使用二氢吡喃做羟基的保护基。
然后使用一些氧化剂把甲基氧化成羧基,注意需要从非酸性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苯环甲基很容易变成羧基
之后用酸化加热条件,一个去保护,一个是把羧酸根离子变成羧酸,这样就反应完成了。
常见的羟基保护基有二氢吡喃或者丙酮。
常见的羰基保护基一般是乙二醇。
1、甲醛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形成正碳离子
2、对甲基苯酚上的2个取代基都是邻、对位定位基,羟基邻位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然后一步一步进行下去
3、最后得到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