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酰硫酸与水反应方程式
亚硝酰硫酸遇水会剧烈反应,并放出刺激性黄色烟雾
高中一般认为是亚硝酸钠被氧化成硝酸:
NaNO2+2H2SO4(浓)→HNO3+SO2↑+NaHSO4+H2O。
亚硝基硫酸又称亚硝酰硫酸化学式是HNO5S,遇水分解,方程式如下:
HNO5S→H+十N03-+S02↑
亚硝酰硫酸(NOSO4H)纯品为棱形结晶,溶于硫酸,遇水易分解,常用于制染料。
SO2和浓硝酸在浓硫酸存在时可制备NOSO4H,反应原理为:SO2 + HNO3 = SO3 + HNO2、SO3 + HNO2 = NOSO4H。
中文名称:一氧化硫
英文名称:sulfur monoxide
分子式:SO
分子量: 48.05
形状、气味:无色气体,有类似于H2S的臭味。
稳定性:不稳定,易聚合为二聚体。化学式:(SO)2。它们都非常不稳定。只存在于毫秒之间。
制备方法:由环乙亚砜加热可得。
其它:与水(H2O)猛烈反应生成硫(S),硫化氢(H2S),亚硫酸(H2SO3)。 国标编号 81037
CAS号 7719-09-7
中文名称 氯化亚砜
英文名称 thionyl chloride;sulfurous oxychloride
别 名 亚硫酰(二)氯;二氯氧化硫
分子式 Cl2OS;SOCl2 外观与性状 淡黄色至红色、发烟液体,有强烈刺激气味
分子量 118.96 蒸汽压 13.3kPa(21.4℃)
熔 点 -105℃ 沸点:78.8℃ 溶解性 可混溶于苯、氯仿、四氯化碳等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64;相对密度(空气=1)4.1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20(酸性腐蚀品) 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农药及医药
2 反应生成物为亚硝酰硫酸NOHSO4,其氧化性比亚硝酸钠更强,用于染料合成中难以被重氮的氨基物
3 亚硝酰硫酸遇水会剧烈反应,并放出刺激性黄色烟雾
高中一般认为是亚硝酸钠被氧化成硝酸:
NaNO2+2H2SO4(浓)→HNO3+SO2↑+NaHSO4+H2O
由于一氧化氮内有孤对电子,故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物。
当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生成棕色硫酸亚硝酰合铁(I)。
FeSO4+NO→〔Fe(NO)〕SO4
此反应中NO给出其反键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并且还给出孤对电子用来配位,是以NO+离子形式配位的,此时铁显现不常见的+1价,所以完整的命名应该是硫酸亚硝酰合铁(I)。该离子只能存在于稀溶液中,并且实际上Fe是6配位的,只不过其余5个配体是H2O,水,所以可以省略。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
pH:
熔点(℃):-163.6
沸点(℃):-151
相对密度(水=1):1.27(-151℃)
溶解性:难溶于水。
主要用途:制硝酸、人造丝漂白剂、丙烯及二甲醚的安定剂。
其它理化性质:
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工业制备他是在铂网催化剂上用空气将氨氧化的方法;实验室中则用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
NO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而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常温下NO很容易氧化为二氧化氮,也能与卤素反应生成卤化亚硝酰(NOX)如2NO+Cl2=2NOCl
根据NO的分子结构可见,他有未成对的电子,两个原子共有11个价电子,也就是个奇分子,大多数奇分子都有颜色,然而NO仅在液态或固态时才呈蓝色。NO分子在固态时会缔合成松弛的双聚分子(NO)2,这也是他具有单电子的必然结果。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NO可以被过氧化钠吸收.
Na2O2+2NO=2NaNO2
所以在中学习题中关于含NO气体通过过量的过氧化钠(而NO不被吸收)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出题者胡乱编造的。
亚硝酰硫酸,是指硫酸中的一个氢被亚硝基取代后的产物。
分子式为:HNO₅S,分子结构式如下:
分子结构图如下:
其中各元素化合价分别为:
氢:+1价;
氧:-2价;
硫:+6价;
氮:+3价。
-CONR2这个结构为主官能团时叫酰胺,相当于羧基OH被氨基-NH2取代,当然由于氨基的H也可以被取代所以写作-NR2,因为氨基是作为主官能团或者主官能团的一部分所以叫胺。
酰胺化跟乙酰化是不一样的,乙酰CH3CO-。
补充大概是楼主不清楚的一点,所谓酰就是酸被完全脱去羧基的结构,如-CO-碳酰(对应碳酸)、-SO-亚硫酰(对应亚硫酸)、-NO2硝酰(对应硝酸)。
自己来看
附:257种管制化学品名录
257种管制化学品名录
1,2-环氧丙烷、1,4丁烯二醇、1-氯丙烯、1-萘胺、1-萘胺盐酸盐、2,4二氨基甲苯、2,-4二硝基氯苯、2-奎宁环酮、3,3二甲基丁-2-醇、3-氯丙烯、3-羟基-1-甲基哌啶、氨、氨基钠、丙酸、丙烯、丙烯氨化、次氯酸、碘、碘化钾、丁内酯、对硝基酚、锇粉、儿茶酚、二苯羟乙酸、二苯乙醇酸甲酯、二甲胺、
二甲胺盐酸盐、二硫化钠、二氯化硫、二氧化硒、钒酸铵、氟苯、氟化钾、铬铁矿、甲基二乙醇胺、
甲基膦酰二甲酯、甲基膦酰二氯、甲醛、奎宁环-3-醇、磷、磷化钙、磷化铝、磷酸锂、硫代双乙醇、
硫丹醇、硫磺、硫氰酸钠、硫酸二甲酯、硫酸铜、硫乙醇、六氯苯、六氯环戊二烯、氯苯、氯化氢、氯化氰、氯化亚砜、氯化亚金、氯乙醇、氯乙酰胺、钠贡、频钠酮、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氰化物、
氰化银、三苯胺、三氯化磷、三硝基苯酚、三氧化硫、三乙醇胺、三乙醇胺盐酸盐、砷、砷化铝、砷化钠、碳酸钾、无水氨、无水甲醇、无水乙醇、五硫化二磷、五硫化磷、五氧化二磷、硝酸贡、硝酸亚汞、溴化钠、溴乙烷、亚磷酸二甲酯、亚磷酸二乙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硫酰二氯、亚硒酸、一氧化二氮、乙基二乙醇胺、乙硫醇、乙炔、乙酸、乙烯、1,3-对环已二烯肼、2,2二硝基环庚六酮、D-甘露糖醇、
氨基磺酸盐、氨基三唑、氨水、苯胺、苯酚、苯甲醚、苄胺、丙腈、丙醛、超细锌粉、醋酸、醋酸酐、
醋酸铅、氮化钠、叠氮类化合物、对环已二烯肼、二氨基苯、二苯并四氮杂戊搭烯、二磺酸酚、二甲苯、
二甲基苯胺、二连苯、二氯甲烷、二硝基苯、二硝基苯酚、二硝基二连苯、二硝基甲烷、二硝基氯苯、
二乙醇胺、酚钠、甘油、高锰酸钾、锆粉、锆铝合金、贡、过氧化氢、氦、环氧丙烷、环氧甲烷、
环氧氯丙烷、环氧乙烷、季戊四醇、夹氮硫杂蒽、甲苯、甲醇、甲基苯、甲基苯胺、甲醛、聚甲醛、咔唑、立方烷羧酸、硫、硫化钠、硫酸、铝粉、氯苯、氯仿、氯化铵、氯酸钾、氯酸钠、镁粉、镁铝合金粉、嘧啶、尿素、柠檬酸、羟胺、氢、三聚氰氯酰、三氯苯、三硝基环丙胺、三硝基甲烷、三溴苯、砷酸铵、石油醚、叔丁胺、四氟硼酸硝鎓盐、四硝基二连苯、碳酸氢钠、乌洛托品、硝基锉类化合物、硝基甲苯类、硝基甲烷、硝基异丁基甘油、硝酸、硝酸铵、硝酸钡、硝酸钾、硝酸锂、硝酸钠、硝酸铅、硝酸银、亚硫酸氯钠、
亚硝酸银、一磺酸酚、一硝基苯、一硝基苯酚、一硝基甲烷、一硝基氯苯、乙撑脲、乙醇、乙二胺、乙二醇、乙二醛、乙腈、乙醚、乙烯醇、乙酰水杨酸、异腈酸贡、乙酸乙酯、乙醛、甲烷、丙酮、四氯化碳、
高氯酸(质量含酸高于50%,但不超过72%)、高氯酸钾、高氯酸锂、高氯酸铵、高氯酸钠、硝酸镍、硝酸镁、硝酸钙、硝酸锶、硝酸锌、硝酸铯、硝化纤维素、硝化纤维素(干的,或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低于25%)、
硝化纤维素(未改性的,或增塑的,按质量含有不低于18%的增塑剂)、
硝化纤维素(湿的,按质量含高于25%的乙醇)、含水硝化纤维素(按质量含水不低于25%)、
含乙醇硝化纤维素(按质量含乙醇不低于25%,按干重含氮不超过12.6%)、
硝化纤维素(按干重含氮不超过12.6%,混合物含或不含增塑剂、含或不含颜料)、硝基乙烷、硝基萘、
硝基苯、硝基苯酚(邻、间、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酚的碱金属盐(干的,或湿的,按质量含水低于15%)、
二硝基间苯二酚(干的,或湿的,按质量含水低于15%)、
二硝基间苯二酚钠(干的,或湿的,按质量含水不低于15%)、无水甲胺、锂、钠、钾、锑粉、锌灰或锌粉尘、硅铁合金粉(无涂层)、硼氢化钠、硼氢化锂、硼氢化钾、氧化钡、氧化钾、四氧化三铅、过氧化钡、
苦氨酸钠(干的、或湿的按质量含水不低于20%)、高锰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