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协议也是约束购房者和开发商的一种协议,当购房者签定金协议的时候要注意看清协议上写的内容是不是跟开发商说道内容是否一致,并且还要注意协议上的文字内容。具体如下:
定金合同属于担保合同的一种,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因此,在签订定金合同时首先应注意审查主合同即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其次确认定金合同的主体是否与房屋买卖合同一致,判断卖方身份信息可检查身份证等相关信息。第三了解产权情况,通过房产证等相关信息,弄清楚房屋相关权利是否真实,了解房屋是否有共有人及债务、抵押等情况。
在定金合同中房屋的基本信息要标注清晰:如房屋地理位置、房屋交易价格、是否含装修、是否含车位、车位价格等具体内容。
“定金”和“订金”、“诚意金”、“认购金”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签订定金合同的时候需要仔细检查合同中的字样,否则发生纠纷很有可能由于无法判定款项的性质而被视为无效。
签定金合同的时候需要注意“空口无凭”,任何口头承诺都不足以作为证据。只有将交易双方的约定都落实到书面上才能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
由于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的约定都落实到书面上,因此双方应该在合同中应明确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来保障买方准时交定金,另外也应该约定支付定金的方式,例如现金支付、银行转账、网络转账等。
定金收多少一般由买卖双方协商,但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定金的数额不能超过主合同标额的20%,超过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定金的数额约定过高或者过低,都有可能会引起纠纷。
虽然定金合同不等于买卖合同,但同样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如悔约责任、违约金款项等。以免造成由于条款不明导致签订合同容易,解除合同困难的情况发生。
签订定金合同注意事项有:
1、审查主合同的效力,定金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则定金合同无效
2、签订时的主体应当与主合同的签订主体保持一致
3、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
4、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明确的交付期限。
【法律依据】
根据《合同法》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签订定金合同要注意:
1、定金条款并不具有强制性,购房者可以依法自主决定是否订立定金条款。
2、交易双方在定金条款中注明不履行合同的具体情况。
3、虽然已订立了定金条款,但只有在交付了定金后,合同才会生效。
4、分清定金和订金的区别,不要错把订金当定金。
5、有的售房者会在定金条款中设下陷阱,故意让其违约,所以要仔细阅读定金条款。
【法律依据】
《合同法》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担保法》将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
《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合同主要条款与示范文本】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民法典生效时间为2021年1月1号》)
1、审查主合同的效力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而定金合同属于担保合同的一种,因此,在签订定金合同时应注意审查主合同是否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定金合同有效。
2、明确款项的性质
如果合同中的款额未明确款项的性质,或者说是未写明“定金”字样,双方就会容易产生纠纷。因为如果是“订金”、“诚意金”、“认购金”等字样,与定金是具有差异的,在发生纠纷时就会由于无法判定性质而被视为无效。
3、主合同与定金合同主体一致
因为定金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所以定金合同的主体就需要与主合同一致。如果定金合同的主体没有与主合同的主体保持一致,那么就起不到担保的作用,在发生纠纷的时候也就无法保障买方的权益。
4、定金合同应当以书面的形式签订
根据《担保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实际上,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说,好将交易双方的约定都落实到书面上,因为口头承诺不具备任何效用,千万不要在签订定金合同之前就交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