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沉积岩石学

周敏

沉积岩石学基本信息

书名 沉积岩 类别 岩石学分支学科
出版时间 1982 着重研究 沉积(物)岩的成分、结构、构造
研究 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岩石学 叙述 沉积岩石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沉积岩石学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 沉积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沉积岩石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沉积岩的分类

第二章 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

第一节 母岩的风化作用--沉积岩最原始物质的形成

第二节 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第三节 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第四节 沉积后作用及共阶段的划分

第二篇 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

第三章 碎屑万分

第一节 碎屑成分

第二节 填隙物成分

第三节 化学成分

第四章 碎屑岩的结构及粒度分析

第一节 碎屑颗粒的结构

第二节 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

第三节 孔隙结构和结构成熟度

第四节 粒度分析

第五章 碎屑的构造和颜色

第一节 沉积构造的分类

第二节 层理

第三节 层面构造

第四节 变形构造

第五节 化学成因构造

第六节 生物成因的构造

第七节 碎屑岩的颜色

第六章 砾岩和角砾岩

第一节 砾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砾岩的分类

第三节 砾岩主要成因类型

第七章 砂岩粉砂岩

第一节 砂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砂岩的分类

第三节 石英砂岩类

第四节 长石砂岩类

第五节 岩屑砂岩类

第六节 杂砂岩

第七节 粉砂岩类

第八节 砂岩油气储集性能及研究方法

第八章 粘土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粘土岩的物质万分

第三节 粘土岩的结构、构造和颜色

第四节 粘土岩的分类和沉积后变化

第九章 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第一节 压实和压溶作用

第二节 胶结作用

第三节 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第四节 溶解作用与次生孔隙

第五节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及其主要标志

第十章 火山碎屑岩

第一节 火山碎屑岩的成分

第二节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及颜色

第三节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命名

第四节 主要岩类及其特征

第五节 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标志

第三篇 酸盐岩

第十一章 碳酸盐岩概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成分及颜色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成

第四节 碳酸盐岩的构造

第十二章 石灰岩

第一节 石灰岩的结构分类

第二节 石灰岩的主要类型

第十三章 白云岩

第一节 白云岩岩类学

第二节 白云的生成机理

第三节 白云岩的成因分类

第十四章 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第四篇 其他沉积岩及矿产

第十五章 其他沉积岩及矿产

第五篇 碎屑岩和碳和碳酸盐岩沉积相

第十六章 沉积相概念及综合分类

第十七章 山麓一洪积相

第十八章 河流相

第十九章 湖泊相

第二十章 三角洲相

第二十一章 障壁岛、潟湖、潮坪和河口湾相

第二十二章 海相组沉积相

第二十三章 深水牵引流沉积

第二十四章 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

第二十五章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第二十六章 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

第二十七章 和礁相

第二十八章 海相深水碳酸盐沉积

第二十九章 湖泊碳酸盐沉积

第三十章 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

附录 油区相古地理研究方法提纲

参考文献

沉积岩石学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沉积岩石学内容介绍

本书是我国石油高等院校地质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石油工程等理工科专业沉积岩石学课程规划教材,是在1982年第一版、1992 年第二版和2001 年第三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沉积岩石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介绍了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沉积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相模式。该教材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图书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可读性强,反映了近期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新进展。 本书除供石油、地矿等高等院校有 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沉积相教学需要外,亦可供其他专业教学及广大地学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沉积岩石学常见问题

在岩石学中,页理和层理有什么区别

页理是成岩后行成的,可能是一系列的节理也有可能沿层理发育,只在页岩现。层理是沉积岩的原生构造,是岩石的颜色、成份和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

沉积岩的用途

用途:1、沉积岩记录了地球演化历史 地球约有46亿年历史,最古老沉积岩36亿年,这36亿年的沉积记录对研究地球的演化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2、沉积岩(物)蕴藏着占世界矿产资源总储量的...

沉积岩有哪些?

石灰岩.砂岩、页岩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石灰岩也是。沉积岩里面常常能找到古生物遗体、遗迹,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

沉积岩有哪些?

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 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

岩石学报的文稿要求

1、来稿请寄一式三份打印稿(本刊不接收手稿),图版、照片不要用复印件,请作者自留底稿。作者投稿时应声明稿件专投本刊且未正式发表。如稿件曾投它刊,作者应先向本刊说明情况并向它刊申请撤稿,以避免“一稿多投...

沉积岩岩石分类

综述

沉积岩分类考虑岩石的成因、造岩组分和结构构造3个因素。一般沉积岩的成因分类比较粗略,按岩石的造岩组分和结构特点的分类比较详细。外生和内生实际上是指盆地外和盆地内的两种成因类型。盆地外的,主要形成陆源的质碎屑岩,但是陆地的河流等定向水系可将陆源碎屑物搬运到湖、海等盆地内部而沉积、成岩;盆地内的,形成的内生沉积岩的造岩组分,除了直接由湖、海中析出的化学成分外,也可能有一部分来自陆地

的化学或生物组分。因此,可简单地概分为2类:①陆源碎屑岩,主要由陆地岩石风化、剥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组成。按颗粒粗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②内积岩,主要指在盆地内沉积的化学岩、生物-化学岩,也可由风浪、风暴、地震和滑塌作用将未充分固结的岩石破碎再堆积,成为内碎屑岩。内积岩按造岩成分分为质岩、质岩、质岩、磷质岩、硅质岩、蒸发岩、可燃有机岩(褐煤油页岩)和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此外,由不同性质的水流可形成不同沉积岩。如浊流作用形成浊积岩,风暴流作用形成风暴岩,平流作用形成平流岩,滑塌作用可形成滑积岩,造山作用前后常可分别形成复理石磨拉石。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岩石类型,有向熔岩过渡的火山碎屑熔岩类和向沉积岩过渡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类。火山碎屑占90%以上的岩石,被称为火山碎屑岩类。 生物遗体可组成可燃性(如煤及油页岩)和非可燃性两种生物岩。

沉积岩岩石形成

沉积岩是由风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形成过程受到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格局的制约。古地理对沉积岩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是陆地和海洋,盆地外和盆地内的古地理影响。陆地沉积岩的分布围比海洋沉积岩的分布范围小;盆地外沉积岩的分布范围或能保存下来的范围,比盆地内沉积岩的分布或能保存下来的范围要小一些。

大地构造环境对沉积岩的形成及其以后的变化有多方面的制约。例如在陆内造山 带形成山前粗碎屑砾岩层序;在陆内断陷盆地、洼地和山前拗陷盆地,可形成湖泊、干盐湖或湖沼沉积;在稳定大陆块或克拉通之上的陆表海内,常形成厚度不大的砂质岩或碳酸盐岩组合;在大陆与火山岛弧之间或弧后海沟一带,可形成厚度很大而且包含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韵律层状沉积岩;在大陆架到深海的斜坡带形成滑塌堆积岩或混杂岩等。古气候对沉积岩的形成的影响在陆地范围内非常明显。在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大面积的陆相红色粗细碎屑岩,这是由于沉积物中的氧化铁常氧化为三氧化二铁。潮湿气候条件下,有机质丰富,进入沉积物中使沉积岩颜色成为暗灰或黑色。盐类在炎干旱气候形成,煤炭在温暖潮湿气候聚集,都说明古气候对沉积岩形成是有制约作用的。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进化,繁盛或衰亡对沉积岩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元古宙时期还未出现大量的海生动物群,因此,世界各地的中、晚元古代地层都包含大量叠层石藻灰岩,据认为在显生宙以后大量海生动物出现并以食藻为生,因而叠层石灰岩大为减少。在石炭纪,全球性的植物繁茂,形成了大量煤炭层。

古水动力条件对沉积岩的形成的影响表现为不同的水流条件形成不同的沉 积或造成不同的结构构造。山前和河流的水流主要是由高处流向低处的定向水流,常形成分选差的、具单向交错层理的洪积和冲积沉积。在滨海带,潮汐带主要是往复流动的双向水流,常形成分选好的、具鱼骨状交错层理的滨海和潮汐沉积。在海洋中还有风暴流、浊流等深流造成碎屑岩的结构、构造和造岩成分的差异。此外,有些沉积岩形成后还受到地下潜水流的影响,使石灰岩发生白云岩化和硅化等次生变化。此外,冰川和风也可搬运碎屑物,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冰碛岩和风成岩。

沉积岩岩石结构

概念

指组成沉积岩的组分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它既是沉积岩分类命名的基础,也是确定沉积岩形成条件的重要特征和参数。按不同岩类分为下列几种。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学科分类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如下类型。

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地质遗产类(表5-9):三叶虫、角石、螺类、腕足类、海百合、牙形刺、层孔虫、藻类和虫迹。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地质遗产类(表5-10,表5-11):意义重大的接触界面,25亿~14亿年的角度不整合面,10~5亿年和45~35亿年的平行不整合面。层理构造:如水平微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渐变层理、压扁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雨痕;槽模、沟模、冲刷现象和其他特殊沉积构造:如内碎屑、结核、团块、鲕粒、豆石、核形石、鸟眼构造、硬底构造、缝合线构造、竹叶状构造、豹斑状构造。

除少许太古宙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露头外,主要是沉积岩,如中、新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这是主要成景岩石。其间有呈夹层状产出的泥岩、页岩,也是断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有两类特殊岩类,膏盐沉积和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间的古风化壳含铝铁质堆积。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地质遗产类(表5-12):自中元古代以来,形成中朝克拉通,地壳稳定,仅有几次升降运动。新生代的,强烈构造运动表现为垂直升降,随华北裂谷(东亚大裂谷的中段)在南部东部形成深达6000~7000m的断陷,西北侧太行山上升,形成秦晋高原,成为我国地质地理上的第二阶梯,表现出一条地球物理、地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急变带,保存了丰富的地质遗产,如长期构造稳定的中朝克拉通的地史演化代表性剖面,华北裂谷带的西北翼,太行山南山前断裂系,此外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北东向4组断层及规模不等的同样几组节理裂隙。以及由其控制的深切河谷、曲流、谷中谷、五级阶地和溶洞,河流错动、袭夺、冲积扇侧移,一系列断层三角面等。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遗产类(表5-13):主要代表有两个夷平面和六级河谷阶地。

华北普遍存在的北台夷平面在本区未能很好保存。

太行期夷平面800~1200m高程一系列的山顶面和溶洞,残余峰林、峰丛。

唐县期夷平面300~600m高程的一系列山顶面和台阶面构成。见古溶洞和河流砾石层。

新生代以来形成了高出河床面80~90m、60m、36m、27m、10m和3~4m的六级阶地,三级以上均有胶结较好的砾石层,黄土和红色土,下部有姜结人(钙质结核),有时成层。

水文地质学地质遗产类(表5-14):水是本区地貌形成的主要雕塑师。分为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和湖泊。

表5-8 中国138个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代表地质遗迹类型分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5-9 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0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1 岩石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2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续表

表5-13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遗迹简表

表5-14 水文地质学与流水地貌地质遗迹简表

地表流水形成深切河流、古老曲流、河流迁移和袭夺、瀑布、跌水、急流和悬泉。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入口和出口、泉、伏流、干河谷。湖泊多为人工水库。

地貌学地质遗产类(表5-15):在本区地貌学地质遗产类型多,可进一步划分为构造地貌、崩塌地貌、流水地貌、堆积地貌和岩溶地貌。

急变地形高差,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丰沛的水流和多变的岩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台地貌,主要包括:由流水和崩塌作用共同形成的悬崖、长墙断壁、鱼脊岭、平顶山或方山、围谷或瓮谷、巷谷、嶂谷、隘谷、宽谷、套谷、悬沟等。

由流水冲刷作用形成的峡谷、裂隙沟、壶穴、深潭、离堆山、半岛状岬角、阶梯状台阶面、侵蚀阶地。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河谷阶地、河漫滩、洞穴堆积物、钙华砂、钙华锥和扇、滩、坝、台阶、阶地等。

岩溶地貌地质遗产也是地貌地质遗迹的一类(表5-16),可溶性岩石有灰岩、白云岩和膏盐沉积,在水、大气、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种岩溶地质遗迹。

碳酸盐表面溶蚀作用代表岩溶作用之始,如,石牙、溶坑、溶沟、溶痕,后有溶洞暗河与天生桥。

喀斯特的中年期形成峰丛,老年期成孤峰或峰林洼地(或河谷平原),当地壳再次抬升,即可返老还童形成谷中峰林、峰丛和山顶残余峰、柱。但本区的峰林、峰墙和谷中峰柱并非岩溶作用产物面是水平碳酸盐岩地层,节理发育,垂直面成紧密的组系,地壳快速上升,暴雨形成山洪或冬季冻融,造成重力崩塌而成。

岩溶景观中以溶洞最为神奇,溶洞、溶孔、落水洞、天井、边石坝、石花、石钟乳、穴珠、石笋、石柱、石幔、溶洞角砾岩、洞穴堆积和洞中流水沉积、钙华板。

此外本区还有环境地质学和自然灾害学地质遗产(表5-17),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坠石、地裂、塌陷。人造的工程地质遗产也极具旅游价值,如茱萸峰上的18个首尾相接且洞内180°大转弯的隧道工程和红石峡上的子房湖水坝工程,都是匠心独运的例子。

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是在地质公园的综合调查、规划设计、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通过对我国138家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的类型研究和划分。特别是对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划分,证实了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分类方案,对于指导地质遗迹调查、研究、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统一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有关材料的编写,科学普及的开展都会有所裨益。

我是一名长江大学经济专业的大二学生,我想考长江大学地质专业研究生,需要考哪几门课,要买哪些书,谢谢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沉积物的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沉积环境形成具一定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沉积物或沉积岩。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的概念就是为了反映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关系而提出来的。

“相”这个术语在沉积岩石学中已经采用了100多年,但学者们对这一术语的理解仍很不一致。目前较多的人趋向于把“相”理解为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也就是说一定的沉积环境均具有其相应的沉积相,各种相的特点则表现在该环境形成的沉积物的特征上。因此根据这些沉积物的特点或沉积岩的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可以恢复古代的沉积环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分析。

沉积相的分析是沉积岩石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任务的实现,有助于我们寻找沉积矿产、地下水资源和解决某些工程地质问题。

沉积相分析的基础是现实主义原理和比较岩石学的方法,即“将今论古”的方法。也就是根据现代各种环境所形成的沉积物的特征与古代沉积岩的特征进行对比,以推断古代的沉积环境。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均已取得巨大的进展。

近代相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相标志恢复环境条件,然后根据多种环境条件综合确定环境类型;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岩石类型或原生构造的序列关系来恢复环境,这种方法通常也叫做相模式分析法。

所谓相标志即是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岩性特征:包括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包括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结构和构造特征。

◎古生物特征:包括古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古生态,以及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虫孔、虫迹等。

◎地球化学特征:包括某些能指示环境条件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

上述特征中,有些具有明显的指示环境的意义,如海生动物化石以及海绿石等特征矿物的存在,可以说明为海相环境;但有些特征往往只能说明环境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即沉积环境的某些条件,如介质的酸碱度、水动力性质及强度、水的含盐度、温度等。例如,碎屑物质的粒度和形态、层理的特征等,一般只能说明搬运介质的性质、动力的强弱等,而不能单独地直接地决定其沉积环境的类型。因此,在相分析中,应对所有的相标志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较可靠地确定沉积环境的类型。故利用相标志进行相分析时,除了对沉积岩作详细的野外研究外,一般还要进行较多的室内的鉴定分析工作。

第二种方法是建立在三维空间的相序关系上,它着重从空间联系和历史演化的角度去恢复沉积环境。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瓦尔特相律。瓦尔特(Walther,1893,1894)曾经指出,相的纵向相序即只有在横向上相依的相,才能在纵向上互相重叠而没有沉积间断,这就是沉积学中常说的相连续性原理即瓦尔特相律,如图6-1所示。

图6-1 瓦尔特相律示意图

(据威勒,1960)

此后,Visher(1965)等研究了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的层序,发现不同环境的沉积物具有其特定的纵向序列。例如,河流沉积物具有一套粒度向上变细的序列,而向前推进的三角洲沉积,则具有一套粒度向上变粗的序列。一定环境的沉积物所具有的特定的垂向序列,乃是该环境的沉积作用演化过程的结果,因为任何一个较大的环境类型,都是由一些具有独特沉积特征的某一级的局部环境组成的。例如,河流环境是由河道、点沙坝、天然堤、牛轭湖、后沼泽等次级环境组成的,各个次级环境的沉积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地质发展过程中,由于河床的侧向迁移,这些次级环境就会互相更替,而环境演化的最终产物——沉积相,也就必然会呈规律性地在垂向上依次重叠,造成有规律的沉积序列,这种序列反映该环境沉积作用的机制,通常称之为沉积相模式。相模式是从现代和古代沉积的大量实例以及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相模式可以作为标准,帮助我们去对照和分析实际资料,确定沉积环境类型,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对新工作区的工作进行指导和预测。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用相模式的方法去恢复环境比单纯依靠某些相标志去确定环境类型更简捷、更有效。但是由于对沉积相模式研究的时间不长,对有些环境的研究程度还不够,因此未能建立起其相应的沉积相模式。所以目前在沉积相分析中,除了运用沉积相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外,还必须同时研究各种沉积相标志,才能更有效地确定各种沉积环境。

地质学 想要考研都该准备哪些科目?

地质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几个专业 下面是08年的招生简章 09年的还没有出来估计也是差不多的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603地质学综合 或 609高等数学

④ 804 沉积岩石学或 807 石油地质学

非地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考609高等数学;

地学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石油工程毕业生考603地质学综合)

复试科目:构造地质学或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302数学二

④ 804沉积岩石学或 807石油地质学

复试科目:构造地质学或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一。构造地质学

01.石油构造分析 02.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 03.变形分析与应用构造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603地质学综合 或609高等数学

④ 804沉积岩石学 或807石油地质学

二。第四纪地质学

01.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02.第四纪地质与灾害预测 03.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603地质学综合 或609高等数学

④ 804沉积岩石学 或807石油地质学

非地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考609高等数学;地学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石油工程)毕业生考603地质学综合

复试科目:构造地质学或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长江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业务课参考书目

1 沉积岩石学 《沉积岩石学》(第二版,上、下册) 冯增昭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 地质学综合 《地质学基础》李建明等主编(可用原刘学锋 李建明主编的学校内部教材)

石油工业出版社

《古生物地史学》 杜远生、董金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3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第二版) 张厚福等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4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陈恭洋等主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5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 吴信才等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 遥感原理 《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 孙家丙 抒宁等 测绘出版社,1999

7 地图学 《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 毛赞猷 田德森 周占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概论》 李智毅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高等数学

或 614|普通地质学

④800|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或 806|构造地质学

或 810|地球化学

或 811|矿物岩石学

或 813|古生物地史学

地质学考研书目总结

地质学基础

南京大学

《普通地质学》 夏邦栋等编地质出版社

中山大学

《普通地质学》第2版,夏邦栋编,地质出版社,1995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1-9、14-17章,杨树锋浙江大学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 夏邦栋等 地质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 李叔达等 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5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出版社 汪新文

兰州大学

《普通地质学》 夏邦栋等编 地质出版社 1987 《地球科学概论》,兰玉琦、杨树锋、竺国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 夏邦栋等 地质出版社 1995

《现代地质学讲座》 赵懿英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中国海洋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编著,地质出版社,1998

东北大学

《普通地质学》 夏邦栋 地质出版社 1998年

吉林大学

《地质学基础》李亚美、陈国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第1版),1994(第2版)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

《地质学原理》张宝政、陈琦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3。

矿物学

北京大学

《结晶学导论》罗谷风地质出版社 1985年1月 《矿物学导论》陈武地质出版社 1985年1月

北京大学教学教材 《晶体学基础》,秦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矿物学基础》,秦善、王长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教学参考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3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22nd版), Andrew Putnis, 2001 Manual of Mineral Science, Cornelis Klein, 2002

南京大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山大学

《结晶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晶体光学》李德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质科学院

晶体光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内部教材林培英 《结晶学与矿物学》 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 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相关的:东北大学矿物材料化学

《现代材料化学》刘光华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岩石学

北京大学

《岩石学》 乐昌硕 地质出版社 1984年1月

南京大学

《火成岩石学》孙鼐、彭亚鸣等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冯增昭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山大学

《岩石学简明教程》,翟淳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主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曾永孚主编地质出版社 《变质岩石学》 贺同新主编地质出版社

《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2005

中国石油大学

《沉积岩石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赵澄林 浙江大学复试

《简明岩石教程》卫管一、张长俊,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变质岩石学》 王仁民等 地质出版社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教程》方邺森等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岩石学》陆凤香、桑隆康,地质出版社200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岩石学》陆凤香、桑隆康,地质出版社200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乐昌硕

兰州大学

《沉积岩石学》曾允孚、夏文杰主编地质出版社1986,1版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1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岩浆岩岩石学》 邱家骧 地质出版社 1985 《沉积岩岩石学》 冯增昭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周云生译 地质出版社 1992 《岩石学》 路凤香,桑隆康 地质出版社 2002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石学》曾允孚等主编地质出版社 1986、1997

矿床学

南京大学

《矿床学概论》任启江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矿床学》 袁见齐等编 地质出版社

中山大学

《矿床学概论》,任启江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矿床学》,袁见齐编,地质出版社,1985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矿床学》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主编地质出版社

《地质词典(四)——矿床地质、应用地质分册区域》地质矿产部地质词典办公室编辑 《矿床学》 翟裕生等著 地质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学》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床学》 地质出版社 袁见齐

沉积学进展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它属地质科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

十八世纪末岩石学从矿物学中脱胎出来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岩石学发展的初期,主要研究的是火成岩,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变质岩,而沉积岩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岩石学正沿着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三个主要的分支方向发展。

沉积学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可概括如下:

1)对各类沉积岩性质和成因的了解更为深入。尤以碳酸盐岩最为突出,对于其成分、结构、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沉积环境等方面,与传统的认识已大不一样,提出了结构成因分类和白云岩形成机理,确认了机械作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作用也比原来估计的大得多,从而打破了单一化学成因的观点。成岩作用的研究不再停留在阶段分析,而是深入到成岩序列和成岩环境的分析。对碳酸盐岩的新认识,也促进了其他内源沉积岩的发展,在碎屑岩中轻矿物指示物源意义、自生矿物的成因、成岩作用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关系、黏土矿物类型以及碎屑黏土矿物和自生黏土矿物的鉴别和成岩变化、火山碎屑岩的类型划分和形成机理等方面都有不少新认识和新进展。

2)沉积作用机理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深入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解释上。20世纪,地质学中浊流沉积的发现,等深流(contour current)沉积和风暴岩(tempestite)沉积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海洋沉积的知识,而且改变和充实了对沉积物流体的认识,表明自然界存在牵引流和重力流两大类沉积物流体。大量水槽实验的资料和流体力学基本原理的引进,使得人们对沉积物流体的力学性质和机械沉积作用机理获得了很好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解释,从而对各类沉积物构造成因的认识更为深入。大量卤水和稀释溶液的实验研究,以及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新成果的引进,使得对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机理的了解日益加深。尤其是低温低压下的沉积矿物与沉积水体之间的热力学平衡的研究,成岩过程中矿物的转化和自生矿物的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的研究,孔隙液迁移机理及其对孔隙度-渗透率的控制作用的研究,都有不少可喜的进展。

3)沉积环境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提出和完善了一系列沉积模式,这表明对沉积岩体加强了时间、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此外,对环境分析标志的研究方面,不仅传统方法日趋完善,而且新方法不断出现,如使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沉积环境,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4)对整个沉积盆地或更大区域进行了综合性沉积学研究,通过对大地构造及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气候变化对沉积盆地及沉积作用控制的研究,使人们对沉积盆地的成因和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新型沉积矿床的发现和成矿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一系列新的事实面前,如各种火山沉积型矿床、红海的热卤水、现代含铜沼泽、浊积岩中的石油、黑页岩中的多金属矿床等,经典的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理论暴露出很大的缺陷,因而出现了很多新的成矿学说,如“矿源层论”“固结水成矿说”“侧分泌说”及“卤水成矿说”等。

6)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在沉积岩石学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方法在地质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沉积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如今各种数学方法已在沉积学中广泛应用,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普遍化将成为现代沉积学的重要标志。

总之,当前沉积学正处于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资料累积到理论分析的发展阶段。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