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全部级配骨料

周敏

全部级配骨料分布情况

骨料级配即骨料中各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简单地说也就是骨料中大颗粒的有多少,中等颗粒的有多少,小颗粒的有多少。只有大小颗粒含量合适,才能使得孔隙较少。

级配的目的就是使混凝土拌合物尽量密实。

全部级配骨料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全部级配骨料特点

例如:砂子按颗粒粒径分为:2.5mm~5mm,1.25mm~2.5mm,0.625~1.25mm,0.315mm~0.625mm,0.175mm~0.315mm,>0.315mm等区段,各区段之间的内的颗粒有不同的比例(相对总重量),如:按上述区段的比例为:5%,15%,20%,40%,15%,5%。这就是砂子的级配,不同砂子有不同的级配,可以看出,颗粒粒径越小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砂子越细,相反粒径大的颗粒比例越大,说明砂子越粗。子也是这样。具体达到什么标准称为粗砂,还是细砂,清参考《建筑材料》。

全部级配骨料常见问题

何谓骨料级配?如何判断细骨料的级配是否良好?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当水泥加水拌合后,浆体显得较干稠,流动性较小。当在水泥浆体中加入减水剂后,由于减水剂的表面活性作用,一方 面游离水被释放出来,增大了水泥颗粒与水的接触表面,从而增大了拌合物的流动性,...

混凝土骨料级配良好要达到什么要求

因为混凝土是靠骨料、细集料和水泥浆三者形成密实的胶合体,而共同受力形成强度。骨料的粗细和级配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密实度,所以一定要考虑的。评定的指标有混凝土的粗度械模数、材料的筛分结果(判定级配好坏)、...

级配很差的骨料,对混泥土的性质有何影响

骨料,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骨料作为混凝土中的主要原料,在建筑物中起骨架和支撑作用。骨料,既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分粗骨料和细骨料。粗骨料包括卵石碎石废渣...

滤料级配的意义是什么?

滤料级配是保证过滤效果的关键因素,讨论了在相同的L/d的情况下,滤料粒径及滤层高度对滤池出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L/d=1   300时,粒径及高度较小的滤柱处理效果好于粒...

配料怎么套价

市政定额中对于道路基层、面层划分了很多种类,你根据现场实际使用材料套用相应子目便可。如果是专门的道路工程,那就直接参照公路定额。

骨料级配

骨料级配

骨料中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之间的数量比例,称为骨料的级配。

骨料的级配如果选择不当,以至骨料的比表面积、空隙率过大,则需要更多的水泥浆,才能使混凝土获得一定的流动性,才能填充骨料间的空隙。而且,骨料的级配对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强度、耐久性等。如果骨料级配不合理,有时即使多加水泥,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骨料级配对于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混凝土非常重要。

骨料颗粒大小常用筛分确定,JGJ52-2006对标准筛系的规格和质量有明确的规定。骨料的级配采用各筛上的筛余量按质量百分率表示,其筛分结构可以绘制成筛分曲线,也称级配曲线。

骨料级配对空隙率影响

骨料级配、骨料最大粒径和最小粒径等因素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需水量都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性、经济性、孔隙率、收缩性和耐久性产生显著影响。

骨料的级配对空隙率的影响从下图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第一个烧杯中是单一级配的粒径较大的骨料,第二个烧杯中是单一级配的粒径较小的骨料,第三个烧杯中是这两种骨料按1:1混合(体积比)的混合骨料。然后向这三个烧杯中注入水,前两个烧杯可注入的水量完全相同,说明骨料间的空隙的体积是相同的,与骨料的粒径没有关系。而第三个烧杯可注入的水量明显减少,说明这两种骨料混合后,骨料间空隙的体积明显减小,也就是说空隙率显著下降。如果将更多不同粒径的骨料混合在一起,其空隙率会进一步下降。而混凝土中水泥浆的用量与骨料空隙率成正比。

骨料空隙率实验

在实际工程中,水泥浆的用量往往大于骨料间空隙的体积。如下图所示,上图中骨料彼此相接触,下图表示骨料分布在水泥浆中的情况,骨料彼此不再接触,因此空隙体积变大,也就是水泥浆的用量增大,只有这样,混凝土才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骨料空隙率与水泥浆的用量

级配理论

良好的骨料级配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骨料的空隙率最小,可以减少水泥浆用量,配出性能好的混凝土。

2,骨料混合物具有适当小的表面积,从而节省水泥,改善工作性能。

3,尽可能采用最大数量的最大粒径骨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密实度,减少表面积。大粒径骨料越多,骨架作用越强。

目前常用的级配理论有两种,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一、连续级配理论

连续级配的特征是粗细骨料各分级粒度俱全,相邻两级粒径比为2。

主张连续级配的专家认为,一个良好的连续级配是按照一定的粒径比及其含量形成一个连续的级配曲线。如在实际配合混凝土时,骨料各级含量符合或接近此理论曲线,所配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度和最大密实度。

二、间断级配理论

为了得到最小空隙率,相邻两级骨料粒度比要比较大,才能使大颗粒十分靠近,大颗粒数量最多。有试验证明,但粒度比为8:1时,采用2-3级的间断级配,就可能达到最优的空隙率。试验还指出,间断级配最大一级骨料用量远远大于连续级配最大一级骨料的用量,在达到同样的空隙率时,间断级配的表面积较小。

上述两种级配理论的前提是,认为硬化后混凝土的结构及其骨料的空间关系,与硬化前干混合物颗粒排列状态相对应。只有在此前提下,骨料的理想级配才有意义。

但实际情况是,混凝土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措施才能使之密实成型,因此骨料的实际分布状态受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及外力作用条件的影响,不一定能保持理想位置,特别是混凝土干硬时,其紧密程度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

其实,上述两个级配理论都是要降低骨料的空隙率和表面积,从而提高最大颗粒的使用量。在这方面,间断级配的优越性显然更显著些。间断级配的优点是空隙率小,表面积小,骨料的骨架作用较显著,从而能节省水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骨料如何配?

骨料组合结构有悬浮密实结构、骨架密实结构、骨架空隙结构三类(分别对应的是岩石中的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不同的混凝土对骨架的结构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泵送的混凝土而言,需要的是相对密实而易于流动的悬浮密实结构骨料组合,对于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则需要密实结构的骨料组合,对于透水混凝土则需要骨架空隙结构。

一种确定的骨料其级配是确定的连续粒级或者单一粒级。生产所需要的骨料是以这已有的(确定的)骨料去合成一个具有新级配的骨料组合。其方法有:

1、按不同的比例组合骨料,分别测定其容重,取较密实者。一般是先分别确定各种砂、石的比例,然后按经验或者其他方法确定砂率。也就是结果是密实的,但是否适合配制泵送混凝土,是不确定的。对于2种砂或石的合成比较方便,如果有3种以上,那试验会比较烦杂。那就需要先合成其的2种,然后将这作为赝颗粒与第3种再去合成。

2、直接以筛分结果,按连续级配的曲线试算求解。按不同的比例组合骨料,分别试算其各档料的筛余是否符合连续级配。与方法1一样,石、砂先分别按规中的级配范围配好,再去选择砂率。

3、按上一档(较大粒径)的空隙率确定下一档(较小粒径)的用量。也是先确定各种石的比例,然后确定砂率。比如以“干砂浆”体积填充石子空隙以及其他的“正填法”、“逆填法”。

4、骨料密实级配,富勒理想级配的曲线公式:P=A+(100-A)* 式中 P---通过某一筛孔的颗粒百分数%A---系数,随混凝土的坍落度而变,查下表d---某一筛的筛孔宽或直径mmD---骨料的最大粒径mm由上式计算出来的各级颗粒百分数,可作为密实级配的参考,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求出骨料容重最大的级配,即为密实级配。

5、按间断级配间断级配是人为的剔去骨料中的某些中间级,在颗粒配合时故意造成颗粒尺寸的间断,也就消除了较小颗粒的契塞和支撑作用所造成的空隙,使骨料的空隙率达到最小。间断级配的颗粒组成不能用筛分曲线图来表示。间断级配的优点是空隙率小,比连续级配的密实度高。

间断级配的各档集料组合之间关系,以D1、D2、D3、D4表示各档颗粒粒径的上限,d1、d2、d3、d4为其下限,则:第一档组合 D1/d1=1.5第二档组合 D2/d2=1.5—2第三档组合 D3/d3=2第四档组合 D4/d4=2至于D1、D2、D3、D4之间的关系,卵石:D2/D1=1/8,D3/D2=1/6—1/8,D4/D3=1/6;碎石:D2/D1=1/10,D3/D2=1/8—1/10,D4/D3=1/8。

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两档级配,很少采用四档级配,因为用第二档组合的集料填充第一档组合的集料,其填满程度就可以达到95%。

骨料中断后,下一级和上一级颗粒平均尺寸的比值一般采用1:4—1:6之间。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上,以采用两级中断为宜。如最大粒径为40mm,其分级可为5—10mm,20--40mm。在大体积(如水工)中,可采用三级中断。如最大粒径为250mm,其分级可为5—10mm,25--50mm,150--250mm。当最大粒径小于25mm时,因空隙率的减少不显著,不宜采用。以上5种方法可以配出密实的组合,却不能保证流动性。

6、基于连续级配的砂石统一曲线基于砂、石都是骨料,只不过是颗粒粗、细的区别和石、砂分别配在二者的粒径交界处会有很大的“撞车” 可能,应该将砂、石统一考虑,以简化、优化合成骨料级配的方法。以FULLER最大密度曲线理论为基础, 参考混凝土泵送规范的最佳级配线和适宜泵级配区、骨料组成对强度的影响、个别孔径颗粒对泵送的影响(如0.315等)对曲线作一定的修正,形成砂石统一曲线。

曲线(略)经过与几个区域的实际应用配比对比: 仅仅是死板的按曲线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使用的配比相差不大(实际应用时不是仅仅考虑流动性最好,而是成本第一);对存在问题的配比也可以比较直观的发现问题所在;无论是天然砂、机制砂还是石屑都一样适用。

声明:

砂浆与保温发布、转载、摘编的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QQ:364935729

骨料级配​

骨料级配

骨料中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之间的数量比例,称为骨料的级配。

骨料的级配如果选择不当,以至骨料的比表面积、空隙率过大,则需要更多的水泥浆,才能使混凝土获得一定的流动性,才能填充骨料间的空隙。而且,骨料的级配对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强度、耐久性等。如果骨料级配不合理,有时即使多加水泥,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骨料级配对于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混凝土非常重要。

骨料颗粒大小常用筛分确定,JGJ52-2006对标准筛系的规格和质量有明确的规定。骨料的级配采用各筛上的筛余量按质量百分率表示,其筛分结构可以绘制成筛分曲线,也称级配曲线。

骨料级配对空隙率影响

骨料级配、骨料最大粒径和最小粒径等因素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需水量都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经济性、孔隙率、收缩性和耐久性产生显著影响。

骨料的级配对空隙率的影响从下图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第一个烧杯中是单一级配的粒径较大的骨料,第二个烧杯中是单一级配的粒径较小的骨料,第三个烧杯中是这两种骨料按1:1混合(体积比)的混合骨料。然后向这三个烧杯中注入水,前两个烧杯可注入的水量完全相同,说明骨料间的空隙的体积是相同的,与骨料的粒径没有关系。而第三个烧杯可注入的水量明显减少,说明这两种骨料混合后,骨料间空隙的体积明显减小,也就是说空隙率显著下降。如果将更多不同粒径的骨料混合在一起,其空隙率会进一步下降。而混凝土中水泥浆的用量与骨料空隙率成正比。

骨料空隙率实验

在实际工程中,水泥浆的用量往往大于骨料间空隙的体积。如下图所示,上图中骨料彼此相接触,下图表示骨料分布在水泥浆中的情况,骨料彼此不再接触,因此空隙体积变大,也就是水泥浆的用量增大,只有这样,混凝土才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骨料空隙率与水泥浆的用量

级配理论

良好的骨料级配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骨料的空隙率最小,可以减少水泥浆用量,配出性能好的混凝土。

2,骨料混合物具有适当小的表面积,从而节省水泥,改善工作性能。

3,尽可能采用最大数量的最大粒径骨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密实度,减少表面积。大粒径骨料越多,骨架作用越强。

目前常用的级配理论有两种,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一、连续级配理论

连续级配的特征是粗细骨料各分级粒度俱全,相邻两级粒径比为2。

主张连续级配的专家认为,一个良好的连续级配是按照一定的粒径比及其含量形成一个连续的级配曲线。如在实际配合混凝土时,骨料各级含量符合或接近此理论曲线,所配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度和最大密实度。

二、间断级配理论

为了得到最小空隙率,相邻两级骨料粒度比要比较大,才能使大颗粒十分靠近,大颗粒数量最多。有试验证明,但粒度比为8:1时,采用2-3级的间断级配,就可能达到最优的空隙率。试验还指出,间断级配最大一级骨料用量远远大于连续级配最大一级骨料的用量,在达到同样的空隙率时,间断级配的表面积较小。

上述两种级配理论的前提是,认为硬化后混凝土的结构及其骨料的空间关系,与硬化前干混合物颗粒排列状态相对应。只有在此前提下,骨料的理想级配才有意义。

但实际情况是,混凝土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措施才能使之密实成型,因此骨料的实际分布状态受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及外力作用条件的影响,不一定能保持理想位置,特别是混凝土干硬时,其紧密程度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

其实,上述两个级配理论都是要降低骨料的空隙率和表面积,从而提高最大颗粒的使用量。在这方面,间断级配的优越性显然更显著些。间断级配的优点是空隙率小,表面积小,骨料的骨架作用较显著,从而能节省水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骨料如何配?

骨料组合结构有悬浮密实结构、骨架密实结构、骨架空隙结构三类(分别对应的是岩石中的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不同的混凝土对骨架的结构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泵送的混凝土而言,需要的是相对密实而易于流动的悬浮密实结构骨料组合,对于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则需要密实结构的骨料组合,对于透水混凝土则需要骨架空隙结构。

一种确定的骨料其级配是确定的连续粒级或者单一粒级。生产所需要的骨料是以这已有的(确定的)骨料去合成一个具有新级配的骨料组合。其方法有:

1、按不同的比例组合骨料,分别测定其容重,取较密实者。一般是先分别确定各种砂、石的比例,然后按经验或者其他方法确定砂率。也就是结果是密实的,但是否适合配制泵送混凝土,是不确定的。对于2种砂或石的合成比较方便,如果有3种以上,那试验会比较烦杂。那就需要先合成其的2种,然后将这作为赝颗粒与第3种再去合成。

2、直接以筛分结果,按连续级配的曲线试算求解。按不同的比例组合骨料,分别试算其各档料的筛余是否符合连续级配。与方法1一样,石、砂先分别按规范中的级配范围配好,再去选择砂率。

3、按上一档(较大粒径)的空隙率确定下一档(较小粒径)的用量。也是先确定各种石的比例,然后确定砂率。比如以“干砂浆”体积填充石子空隙以及其他的“正填法”、“逆填法”。

4、骨料密实级配,富勒理想级配的曲线公式:P=A+(100-A)* 式中 P---通过某一筛孔的颗粒百分数%A---系数,随混凝土的坍落度而变,查下表d---某一筛的筛孔宽或直径mmD---骨料的最大粒径mm由上式计算出来的各级颗粒百分数,可作为密实级配的参考,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求出骨料容重最大的级配,即为密实级配。

5、按间断级配间断级配是人为的剔去骨料中的某些中间级,在颗粒配合时故意造成颗粒尺寸的间断,也就消除了较小颗粒的契塞和支撑作用所造成的空隙,使骨料的空隙率达到最小。间断级配的颗粒组成不能用筛分曲线图来表示。间断级配的优点是空隙率小,比连续级配的密实度高。

间断级配的各档集料组合之间关系,以D1、D2、D3、D4表示各档颗粒粒径的上限,d1、d2、d3、d4为其下限,则:第一档组合 D1/d1=1.5第二档组合 D2/d2=1.5—2第三档组合 D3/d3=2第四档组合 D4/d4=2至于D1、D2、D3、D4之间的关系,卵石:D2/D1=1/8,D3/D2=1/6—1/8,D4/D3=1/6;碎石:D2/D1=1/10,D3/D2=1/8—1/10,D4/D3=1/8。

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两档级配,很少采用四档级配,因为用第二档组合的集料填充第一档组合的集料,其填满程度就可以达到95%。

骨料中断后,下一级和上一级颗粒平均尺寸的比值一般采用1:4—1:6之间。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上,以采用两级中断为宜。如最大粒径为40mm,其分级可为5—10mm,20--40mm。在大体积(如水工)中,可采用三级中断。如最大粒径为250mm,其分级可为5—10mm,25--50mm,150--250mm。当最大粒径小于25mm时,因空隙率的减少不显著,不宜采用。以上5种方法可以配出密实的组合,却不能保证流动性。

6、基于连续级配的砂石统一曲线基于砂、石都是骨料,只不过是颗粒粗、细的区别和石、砂分别配在二者的粒径交界处会有很大的“撞车” 可能,应该将砂、石统一考虑,以简化、优化合成骨料级配的方法。以FULLER最大密度曲线理论为基础, 参考混凝土泵送规范的最佳级配线和适宜泵级配区、骨料组成对强度的影响、个别孔径颗粒对泵送的影响(如0.315等)对曲线作一定的修正,形成砂石统一曲线。

曲线(略)经过与几个区域的实际应用配比对比: 仅仅是死板的按曲线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使用的配比相差不大(实际应用时不是仅仅考虑流动性最好,而是成本第一);对存在问题的配比也可以比较直观的发现问题所在;无论是天然砂、机制砂还是石屑都一样适用。

来源:砼学研究所

声明:任何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未征得本杂志社同意的前提下,不得对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进行转载、摘编。如需转载、摘编,需征得本杂志社同意,并向本杂志社支付稿酬(个人微信进行转发、分享,不受约束)。本着及时传播的目的,本公众号会对部分精彩文章进行转载。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谅解,同时请原作者在文章推送两周内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本公众号按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骨料级配简介

骨料级配就是组成骨料的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关系;骨料级配主要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单粒级),连续级配主要指在最大粒径以下,依次序有其它相应粒级,不得间断,以期能充分填充骨料间的空隙。间断级配指在连续级配中缺少其中一级或几级中间粒级。

混凝土中的骨料是什么

粗骨料指卵石、碎石等,细骨料指天然砂、人工砂等。

混凝土骨料是指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粒径大于475mm的骨料称为粗骨料,俗称石子。常用的有碎石及卵石两种。碎石是天然岩石或岩石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

卵石是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而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卵石和碎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建筑用卵石、碎石应满足国家标准GB/T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的技术要求。

扩展资料: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15)对细骨料(人工砂、天然砂)的品质要求:

1、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且在24~28范围内,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山砂、粗砂、应采取相应的试验论证。

2、细骨料在开采过程中应定期或按一定开采的数量进行碱活性检验,有潜在危害时期,应采取相应措施,并经专门试验论证。

3、细骨料的含水率应保持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过6%,必要时应采取加速脱水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骨料

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要求

前不久才考了《高性能混凝土》,骨料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混凝土中集料:又称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在混凝土中约占3/4。

集料的作用:

1在传统混凝土中主要起骨架作用和减少由于胶凝材料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干缩湿胀所引起的体积变化,同时还作为胶凝材料的廉价填充料;

2在高性能混凝土中,集料用量、品种、性能等对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都有影响。

集料的选择:

a集料的差异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很大,必须选择自身强度高的集料,才能得到高强、超高强的混凝土;

b集料中若含有蛋白石、玉髓、微晶石英等矿物成分就有可能导致碱一集料反应的发生,会引起混凝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极大地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等。

(一)集料分类和性能

1粗集料 粒径:5—150mm

卵石:又称为砾石,是自然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天然无棱角粒状材料。特点是表面光滑,与水泥石的黏结力不如碎石,但松堆空隙率较小,可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增加拌和物的流动性。

碎石:是用天然岩石经破碎筛分而得的颗粒状材料,表面粗糙,材质的均匀性较好,与水泥石的黏结性能比卵石好,在同样条件下用碎石配制的混凝土,较用卵石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略高。

1)对粗集料的质量要求:

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强度(岩石抗压强度和压碎指标值);坚固性;有害杂质含量;碱活性。

2)集料粒径、形状及级配

(1)粒径

公称粒径:指混合料中筛孔通过率为90~10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

最大粒径:公称粒径的上限。最大粒径值愈大,则集料的总表面积愈小,混凝土的用水量也愈小,水泥用量也愈小;最大粒径值过大,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易产生离折;集料粒径超过40mm后,由于集料比表面积的减小和混凝土不均匀性的增大,致使混凝土集料粒径越大,混凝土强度越低。

实践经验:配制C60~C80的混凝土,集料最大粒径应在20mm左右为宜。

(2)集料颗粒形状

针、片状颗粒含量是评定粗集料质量的指标。主要存在于碎石中。

针状颗粒: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平均粒径24倍的颗粒。

片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的04倍的颗粒。

集料颗粒形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a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有明显的影响,对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影响更大一些。

b针、片状颗粒的存在对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3)集料物理力学性能及矿物成分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

在普通混凝土中,一般骨料的强度高于混凝土的3~4倍,不同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差别很小。但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中,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骨料的差别对混凝是的抗压强度的影响很大。

集料品种和强度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影响很大。一般要求岩石集料的抗压强度值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应不小于l5。

2细集料 粒径:015—5mm

a天然砂:江(河)砂、山砂、海砂。河砂长期受流水冲刷,呈圆形。

b人工破碎砂是将天然石材破碎而成的,或加工粗集料过程中产生的碎屑。

c尾矿砂

对细集料(砂)的质量要求:

1)细度模数:是表征天然砂粒径的粗细程度及类别的指标。

μf =[(A015+A03+A06+A118+A236)-5A475]/(100-A475)

式中A015表示粒径015mm颗粒累计筛余百分率(%);其他依次类推。

砂子的粗细按细度模数分为4级。

粗砂: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

中砂: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05 ~ 035mm。

细砂:细度模数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 ~ 025mm。

特细砂:细度模数为15~07,平均粒径为025mm以下。

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范围在37-16,以中砂为宜,或者用粗砂加少量的细砂。

2)颗粒级配

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时最好要求砂子063mm筛的累计筛余在70%左右,0315mm筛的累计筛余为85%~95%,015mm筛的累计筛余大于98%。

3)含泥量、泥块含量:是集料中尘屑、淤泥和黏土等的总含量。

这类黏土杂质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及硬化混凝土的抗冻、抗渗和收缩等性能都有影响,对高强度混凝土的影响更大,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必须严格控制。

4)坚固性

5)有害杂质含量

6)碱活性

混凝土的级配是怎么区分的

铁路混凝土用粗骨料的基本要求

1、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或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2、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配制强度等级C50及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圆孔筛)不应大于25mm

3、粗骨料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其松散堆积密度应大于1500kg/m3,紧密空隙率宜小于40%,吸水率应小于2%(用于干湿交替或冻融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应小于1%)。

4、当粗骨料为碎石时,碎石的强度用岩石抗压强度表示,且岩石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15施工过程中碎石的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进行控制,且应符合的规定。若粗骨料为卵石,卵石的强度用压碎指标值表示,且应符合规定。

5、粗骨料的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循环浸泡法法进行检验,试样经5次循环后,其重量损失率应符合规定。

7、粗骨料应采用岩相法检验其矿物组成。若粗骨料含有碱—硅酸反应活性矿物,其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10%,否则应按本标准的要求采取技术措施。不得使用具有碱—碳酸盐反应活性的骨料。

按照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普通混凝土划分为十四个等级,即: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

例如,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是指30MPa≤fcu,k<35MPa

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因素主要与水泥等级和水灰比、 骨料、 龄期、 养护温度和湿度等有关。

扩展资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

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的标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照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mm^2; 或 MPa计)表示。

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通过试验得出的,我国最新标准C60强度以下的采用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尺寸试件。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温度20±2℃、相对湿度在95%以上)条件下,养护至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称为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以fcu,k表示。

三、按照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在立方体极限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具有95%强度保证率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MPa计),用fcu,k表示。依照标准实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混凝土强度等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