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

周敏

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特点

未水化水泥较少;孔隙率较高,孔径通常比本体浆体中的更大;C-S-H较少;存在大的、定向生长的CH晶体;浓度通常较大。

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改善

目前改善界面过渡区最有效的方法-加入灰(水泥质量的10%~15%)。其他技术包括加化学试剂(表面活性剂或水玻璃)也开始研究。

用硅灰的原因:可排除界面过渡区中许多较大的孔,使孔结构均匀化;可通过火山灰反应限制CH生成或使CH转变成C-S-H;具有填充效应,使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性能(象减少内部泌水一样)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浆体-集料的粘结

对于普通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改善不一定导致混凝土行为较大的改变。质量较好的浆体-集料粘结使混凝土强度少许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所获得的材料脆性增大所抵消。

对高性能体系(如:高强混凝土(>100MPa)、高强纤维增强系统、采用特殊集料的系统):改善界面过渡区而获得高粘结强度是比较重要的。

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形成机理

在新拌混凝土中,粗骨料周围有水膜形成,这是由于离粗骨料表面越近的区域水胶比越大的缘故。 然后,由硫酸钙(石膏)、酸钙等化合物溶解而产生的钙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铝离子结合而形成针状钙矾石晶体和六方片状氢氧化钙晶体。 由于水灰比较高,这些粗骨料界面附近的结晶产物相对粗大从而形成一个比普通水泥基相或砂浆更多孔的结构。平板状的氢氧化钙晶体趋向于形成定向层状排列并附着在骨料表面。最后,随着水化过程的继续,产生的 C-S-H凝胶和较细小的钙矾石及CH 晶体填充多孔结构中的孔隙,这使得过渡层的密实程度稍有增大。

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常见问题

用水泥熟料做骨料的混泥土技术有吗?

和配制水泥的参数主要是水灰比有关,水灰比大的收缩变形大,收缩变形多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主所说的凝固时的收缩变形主要是干燥收缩、塑性收缩、化学减缩、温度收缩和自收缩,这些收缩的特点是无法避免其发生,...

水泥界面胶

==J302混凝土再浇剂== J302混凝土再浇剂主要用于新老混凝土的连接,是理想的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剂。在我国建筑业中首次引入“二次浇筑——再浇”概念。主要用途:1. 新老混凝土连接:用于施工...

何为水利过渡考试

应该与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进行全面接轨之前的一个举措,之后要加入全国统一的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考试。

什么是水泥界面剂

于是就产生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界面剂。此物外观与水泥十分相似,但一般要刷一遍素水泥浆,目的是增强抹灰面与混凝土基层的粘接度,,,,。。

什么是水泥界面剂

混凝土界面剂是一种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能够增强对基层的粘结力,具有良好的耐水、而湿、抗冻融性能、避免了抹灰层空鼓、起壳的现象,从而代替人工凿毛处理,省时省力。主要用于混凝土基层抹灰的界面处理和大型砌...

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标准试验方法测量ITZ强度及更为重要的集料颗粒与ITZ间的粘结强度。

粘结强度取决于骨料表面特征、泌水程度、化学结合和特定的试件制备方法---测定困难。浆体-集料粘结强度增大,混凝土抗压、抗拉、抗折强度也增大,增加幅度约为5%~40%,且抗拉强度的改善程度大于抗压强度。

熔滴过渡短路过渡

使受电弧热熔化的消耗电极(焊条)前端与母材熔池短路,边重复进行燃弧,短路熔滴边过渡的形态叫短路过渡式,这种形式在CO2焊接与MIG焊接的小电流,低电压区焊接时尤为显著,被应用于熔深较浅的薄板焊接。电极前端的熔融部分逐渐变成球状并增大形成熔滴,与母材熔池里的熔融金属相接触,助于表面张力向母材过渡。

短路过渡在采用低电流装置和较小焊丝直径的条件下产生,短路过渡易形成一个较小的、迅速冷却的熔池,适合于焊接留较大根部间隙的横梁结构,适合于全位置焊接。焊丝通过电弧间隙时没有熔滴过渡发生,当接触到焊接熔池时才会发生熔滴过渡。

A当电弧正常工作时,母材和焊丝都处于高温状态,送丝机构稳定的送进焊丝。当焊丝接触到熔池时,同时伴随着如下3个过程发生。

①较大的焊接电流通过焊丝进入焊缝和母材,使焊丝末端开始熔化。

②在图中短弧区,焊接电流迅速提高。

③当初始焊接电弧较短时,电弧电压值降低,电弧熄灭。

B采用平特性焊接电源可以使电流持续增加,主要是为了保持焊接电压稳定并提高电弧电压。此时电弧保持稳定,熔化的焊丝继续向焊接熔池熔敷属。

C当焊接电流与电压继续增加时,焊丝在焊缝上形成一个圆锥形区域,通过持续的送丝过程,将更多的焊丝送进该圆锥形区域中。

D随着焊接电压和电流继续增加,更多焊丝的送进,锥形区域不断扩大,接着焊丝在锥形顶部开始产生缩颈,为下一步的剪切作准备。电磁剪切力主要是焊接电流通过焊丝与焊缝熔敷金属之间的短路过渡产生的,电剪切力沿着焊丝的方向向内辐射。

E从D开始,焊丝与焊缝上部形成的锥形区域分离,电弧再引燃,电流开始降低,电压从短路过渡电压升高到电弧电压,熔滴停止向焊缝中过渡。

F电弧对焊丝和焊缝进行加热。

G在电弧区,利用电弧热清除锥形区域,使之熔入焊缝中,增加焊缝和焊丝的热量,为下一个焊接周期作准备。

H当电压降低到电弧电压以下时,短路过渡过程结束,焊丝接触到焊缝并熄灭。

短路过渡工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下。

①焊丝熔滴只在短路过渡时才能熔入焊缝金属中,并且没有金属离子通过电弧。

②短路过渡的熔滴过渡周期为20~250次/s。

③在短路过渡过程中,电流产生的磁力场是主要影响因素,而重力不是主要因素,因此所有的焊接位置均可以采用。

④焊丝周围的电流磁力场在短路过渡过程中会引起电磁收缩效应,焊丝顶部熔化的金属熔滴在电磁收缩力的作用下转变成球形熔滴并附着在顶部,形成一个自由熔滴并进人焊接熔池。

⑤短路过渡适合于直径为1.2mm焊丝的焊接。

⑥厚板材料采用大直径焊丝,并且采用喷射过渡来提高金属熔敷效率。

⑦短路过渡对于母材的焊接热量输入较低,因此比较适合焊接薄板,焊接过程中不会产生烧穿现象,常用于焊接板厚小于5mm的碳钢和低合金钢

水泥砂石骨料简介

砂石骨料指在制作砂浆或混凝土时,与水泥和水等混合在一起的砂、石等颗粒状材料,也称集料。 既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在混凝土中砂石占混凝土总体积的3/4左右分粗骨料和细骨料。粗骨料包括卵石碎石废渣等,细骨料包括中细砂,粉煤灰等。

过渡元素综合概述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中部,原子中d或f亚层电子未填满。这些元素都是金属,也称为过渡金属。根据电子结构的特点,过渡元素又可分为:外过渡元素(又称d区元素)及内过渡元素(又称f区元素)两大组。

● 外过渡元素包括和除镧系锕系以外的其它过渡元素,它们的d轨道没有全部填满电子,f轨道为全空(四、五周期)或全满(第六周期)。

●内过渡元素指镧系和锕系元素,它们的电子部分填充到f轨道。

d区过渡元素可按元素所处的周期分成三个系列:

① 位于周期表中第4周期的Sc~Ni------称为第一过渡系元素

② 第5周期中的Y~Pd称为第二过渡系元素

③ 第6周期中的La~Pt称为第三过渡系元素

水泥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1)碎石表面粗糙,与水泥石间机械咬合作用更大,因此粘结强度高于表面平滑的卵石。

2)降低水胶比。可以减少水泥石与骨料界面的空隙,提高界面密实度,从而提高界面粘结强度。

3)掺加硅灰。其超细颗粒的物理填充作用,可以提高界面密实度,同时转化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并且能够防止氢氧化钙晶体沿界面的定向生成,大幅度改善界面过渡区,显著提高界面粘结强度。

细骨料对混凝土性能有什么影响

水泥原料由灰石、粘土、铁矿粉按比例磨细混合,这时候的原料混合物叫生料。然后进行煅烧,一般温度在1450度左右,煅烧后的产物叫水泥熟料。然后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比例混合,才称之为水泥。这时候的水泥叫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成分中石灰石是最便宜的,水泥与水混合,就形成一种有粘性的浆体,经过长时间的放置,无论是在空气里还是在水里,水泥都会变硬,这也是水泥在潮湿的环境下的容易变硬的原因。

水泥的历史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骨料的质量又受生产条件、破碎工艺的等影响,颗粒形态不可能达到规格一致,骨料颗粒按形貌特征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近圆形、亚圆形、全圆形五种粒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骨料的颗粒形状为近球形或正多面体时较为理想。

粗骨料在混凝土中不仅仅是起到骨架作用,而且其本身的材质、强度、吸水率、以及不同的形成条件(表面特征)和不同的生产工艺(空隙率、颗粒形状等)都对混凝土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骨料的数量效应非常显著,即骨浆比和砂率的大小对于混凝土强度和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均比较大,水胶比、骨浆比和砂率对混凝土强度和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顺序相同,但影响程度不一样;骨浆比不仅影响孔结构,而且也影响孔溶液的化学成分,因而其对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比砂率大。水胶比为028时,碎卵石、火山岩、石灰岩等粗骨料的矿物成份、粒形、表面性状以及坚硬程度不同都会对混凝土性能产生影响。但是,目前不同种粗骨料对高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以及抗弯强度的影响尚缺乏精确的评估标准,这可能是由于现在的混凝土的水胶比低,水泥砂浆和过渡区的强度不断提高,导致粗骨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变大。岩石的种类不同,它的组成成分一般不同,组成成分又决定了岩石的性质,那么,当其作为混凝土骨料时,就会对混凝土本身的性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粗骨料为石英岩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要比大理岩混凝土高10%~20%。然而,对于较低强度的混凝土,骨料种类的不同给混凝土强度带来的差异将明显减小。不仅如此,粗骨料种类会对混凝土断裂能产生重要影响,高强度低脆性的骨料可以用来配制低脆性高强度混凝土。

机制骨料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针片状颗粒,针片状颗粒含量也会因生产工艺、原材料来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含量一般可达10%以上。粗骨料中针片状碎石增加了新拌混凝土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针片状碎石的坚韧性比普通粒形的坚韧性差,从而影响着混凝土的强度性能。针片状颗粒含量的增加会降低混凝土的和易性,因为针片状颗粒比表面积大,需要更多水泥浆体包裹其表面,并且针片状颗粒含量高的粗骨料空隙率大,需要更多的水泥浆体进行填充。在所设计配合比相同的情况下,对混凝土强度而言,存在最佳的最大骨料粒径、最优针片状含量以及最佳砂率等。

用人工碎石拌制的泵送混凝土砂率含量一般在40%~45%之间,这样的混凝土往往细骨料含量高,容易出现粗骨料分布不均匀。又因为混凝土中石子含量低,石子之间的分布间距大,浇筑振捣时石子因自重大而下沉,混凝土表面就出现缺少石子或全砂浆现象,这样就增大了混凝土自身收缩变形。由于破碎卵石级配合理、颗粒形状好,针片状少,粗骨料之间的充填性好,掺量可达到50~55%之间。这样粗骨料在混凝土中分布均匀,减小了粗骨料之间的间距,降低了混凝土本身的沉降收缩和自收缩。掺入卵石、碎卵石的混凝土中,由于水胶比较小,胶凝材料用大,其强度受破碎面的影响程度较低,但卵石是否破碎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为明显,碎卵石配制混凝土比卵石、碎卵石混合后配制的混凝土强度高。

与碎石相比,破碎卵石吸水率大于碎石,起到内蓄水作用,由于后期破碎卵石内蓄水缓慢的释放,保证了混凝土后期水化过程中所需的水分。所以用破碎卵石配制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快。采用破碎卵石的混凝土在前期虽然强度略比碎石低,但后期强度发展趋势优于碎石,同时在综合性能及成本也明显优优于碎石。

混凝土中每一组成相的孔隙率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由于混凝土骨料与砂浆刚度不一致,当混凝土受力作用或产生某种变形时,内部会产生次生应力场,在骨料与砂浆间进行应力重新分配,达到新的平衡后混凝土内部应力场不是均匀的。因界面特殊的衔接、传递力和变形的作用以及所处的独特空间位置,破坏前其变形要与被衔接的两相保持连续性,因此使得界面处于骨料以外区域中力学上最为不利的部位,容易产生过渡区界面收缩裂缝。界面粘结情况对混凝土抗拉强度起决定作用,但对于抗压强度基本没有影响。水胶比和石灰岩粗骨料类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表明骨料粒度分布和水胶比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有重要影响,水泥用量决定骨料的各粒级分布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程度。如果不考虑骨料粒度的话,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界面区有固定的厚度,骨料表面积增大的同时也使得混凝土中界面区增多,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随着界面区强度的增长而增长。

通过观察抗压强度大于C60的高强混凝土的抗压破坏情况,发现其破坏不仅发生在浆、骨料界面,而且粗骨料本身也发生贯穿性破裂,这说明骨料的强度、弹性模量已成为影响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辉绿岩、石灰岩、砂岩和花岗岩四种粗骨料拌制的混凝土进行研究,发现辉绿岩、石灰岩骨料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相对较高,其原因是辉绿岩母岩强度、弹性模量高,这对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的提高有利;石灰岩能与水泥发生反应,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