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石瓢 | 别称 | 石铫 |
---|---|---|---|
解释 | 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 相关作品 | 《试院煎茶》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有什么不同?
为了方便,暂且称“景舟款子冶石瓢”为A,“景舟石瓢”为B。一,壶身对比 &nbs...
紫砂壶西施石瓢种类都有哪些?
紫砂壶按器型来分类可分为四大类:1、圆形器:如西施壶;2、方形器:分纯方壶和浑方壶(棱角不再分明);3、 筋纹器:如合菱壶;4、花色器:如莲花壶。
紫砂壶石瓢价格大概是多少
紫砂壶石瓢价格34块。吴永宽,助理工艺美术师,1993年开始接触陶刻艺术,先后得到陈宏林、蒋琰滨指导。期间潜心研习真、草、隶、篆等书法,认真揣摩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种在陶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以独...
石瓢紫砂壶价格多少
石瓢紫砂壶的价格在300元左右,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紫砂壶石瓢壶适合泡什么茶?
紫砂茶具形状各有不同,主要分为方形、扁形、圆形。形状不同导致泡出来的茶的味道也不同,也因为紫砂壶独特的形状,所以每款紫砂壶都有一款茶叶与之搭配,让不同的茶叶发挥出自己独特的香味。一、方形紫砂壶适合泡...
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的经典款式,古韵最浓,壶身有铭文者往往寓意深远,令人回味。其风格平和淡泊,可视为壶中智者。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在这里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当时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无意间发现了用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煮茶味道要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也堪称是世上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了。
石铫壶流传至清嘉庆年间,经过陈曼生的改造,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于是便渐渐转型成了今天的石瓢壶。据说,酷爱紫砂壶的陈曼生为官期间常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尔淘选古物作为收藏。一天,陈曼生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乞丐身前有一石器,器形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而且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陈曼生见之,如获至宝,匆匆买下来,回去清洗过后,果然是一件元代石瓢。陈曼生想以这种造型制作紫砂壶,于是就以石器为原型,加绘壶盖、壶嘴、数次易稿,请著名的紫砂艺人杨彭年制作,最终创制成一种新的壶式,名曰石瓢,而陈曼生也因此得了个“石瓢学士”的称号。
一粒珠美人肩壶 丁燕枫藏陈曼生发明的曼生石瓢主要特点是,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流为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融于壶身整体。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盖为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秀巧精工。
自陈曼生创制石瓢壶后,各个时代的紫砂大家也都忍不住试做石瓢。因此,如此一款造型简约至极的石瓢,在经过一百年间的演化、改良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如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但万海归宗,同出一源,都是在曼生石瓢基础上的开拓和创新。
范坚制《石瓢壶》
紫砂泥绘法是紫砂器传统装饰手法之一,虽不如刀刻法那样普遍,但其特点却是刀刻法无法实现的。
特点
一:确保紫砂器完整性。
紫砂器上的装饰法常见的有刀刻、泥绘、金银丝镶嵌、釉彩等几大类,其中,泥绘与釉彩不对紫砂器造成破坏。如果用加减法来定义,泥绘与釉彩属于加法,也就是在紫砂壶表面附加别的东西;而刀刻与金银丝镶嵌为减法,因其需要破坏紫砂器本身方能达到装饰的目的。
在加法装饰中,因釉彩降低了紫砂器的透气性,故,从实用性来考虑,釉彩不如泥绘,泥绘使用的材料是紫砂,因而不会降低紫砂器的透气性。
网络截图
二:养壶方面的优越性
由于泥绘装饰法不对紫砂器本身造成破坏,其透气性又好,故在使用过程中会与紫砂器同步甚至略早一些出胞浆,画面的立体感也会在使用过程中渐渐变强,画中事物从视觉效果来看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三:更接近中国传统书画
由于紫砂器装饰所使用的工具不同,装饰的效果也有不小的区别。因泥绘使用的基础工具是毛笔,其手法更接近中国传统书画法,所以,更能体现传统书画的神韵。可以说,传统书画能做到的,泥绘基本能实现,如,飞白、墨色浓淡等。
范坚制《石瓢壶》
现状
可能是因泥绘的起源晚于刀刻法,所以,目前紫砂器的装饰普遍采用刀刻。也可能泥绘所用工具比刀刻法多得多,其工艺复杂程度和对书画功底的要求高于刀刻法,故,从事泥绘工作的人不多,能绘出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状造成了精品泥绘紫砂壶一壶难求的局面。(珍壶轩)
人物相关
范坚,生于陶艺世家,大生壶五代传人。就读于江苏大家艺术系,自幼受家传熏陶,并得父亲范伟群大师亲授,立志于范家壶艺的传承。
徐秀棠大师在《紫砂入门十讲》中说:“紫砂泥无真假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紫砂壶的魅力在于,除了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赋予其实用与陈设双重之功用外,还因为文人的参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优良载体。所以能够直逼艺术殿堂,达到“集造型之美于一体,减之一毫则太瘦,增之一毫则太腴”的境界。
顾景舟寒汀石瓢
前不久,笔者随友人闲逛陶都陶瓷城,认识了一位潘先生。老潘自幼生长在宜兴丁蜀南街,与多位陶艺大师比邻而居。计划经济时代,在国字号的紫砂工艺厂泥料车间里多年为制壶做“前道”,除了对紫砂泥有深刻的理解,与大师们朝夕相处间,也耳濡目染了许多制壶诀窍。一俟市场开放,紫砂勃兴,老潘自然轻车熟路,得风气之先。经过这些年的摸索、琢磨,潘洪庆的窑变风格也深受一些藏家的喜爱,周边聚了些粉丝。
石瓢壶是老潘的最爱。它是紫砂壶的一个经典款式,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壶盖桥钮是固定的要素。它的壶口为阔口,压盖设计既合手指捏提,又便于清理茶渣。壶身上小下大有些夸张,却使重心下移摆置稳当。据说石瓢是陈曼生的发明。顾景舟认为“石瓢”的意思取自“弱水三千,仅饮一瓢”之诗句。石瓢壶整体上刚柔相济,含蓄与豪放兼而有之。此壶看似简单,其实是最难处理的壶型之一。主人图解它的石瓢壶:这壶鋬是一根小泥棍弯曲后黏上壶身的,两相比较,线条就有了差别。再观壶嘴与壶身相接的角度,以及“的子”那个特殊的凹坑。这些细部比较下来,作品的趣味马上就有答案了。
对“美”有时很难有统一标准,但从这把石瓢壶中,我感受到了什么叫“素面素心”。而要获得品鉴的经验,前提只能是多看名家名作。
顾景舟子冶石瓢
来源:淘壶人紫砂学堂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news.taohuren.com)
石瓢壶的寓意是美好简朴大方吉祥。身呈梯形,底置三足,盖设桥钮,这是石瓢壶的三要素。此石瓢壶呈梯形的壶身下宽上窄,无壶颈,恰似古时饮水之瓢。长直流嘴、倒三角把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之气。
石瓢壶的特点
石瓢壶是一种紫砂传统经典款式,它的造型非常的简练,口小腹大,非常的古朴大方,是一种充满着文人化、艺术化的陶器,石瓢壶寓意着一种端庄稳重、舒展挺拔、古朴雅致、刚中有敬、敦实调和的意境。
石瓢壶最早出现在清代乾、嘉年间,它的壶身造型来源于舂米的石碓,形状是口小腹大,并且底部有三足立身,三足的位置呈等边三角形,并且匀称不偏,整体统一,非常的实用且大方。
石瓢在紫砂发展史上出现得并不算很早,清代中晚期才出现杨彭年、瞿子冶、何心舟、王东石等一众石瓢名家。然而清代时并无石瓢之名,“石瓢”一名的由来,应是民国之后的事情,据说为顾景舟大师所取,取弱水三千之意。这又是多么美丽的名字。
景舟石瓢以子冶瓢为底本,化棱角为圆润,更高一筹。看景舟瓢,我总是会想到《颜勤礼碑》或者《麻姑仙坛记》里那些丰腴中正的笔画。这样说来,瘦劲挺拔的彭年瓢、子冶瓢,便是中宫紧收,法度森严的柳体了。
好的石瓢端详起来仿佛是儒雅谦和,风神俊朗的侠客;不过日常见到的——包括许多所谓名家作品,做得很是粗蠢,简直就是一身紫肉横生,几道青筋暴起的蒋门神。所以现在聪明的名家,大都不做这些流畅古雅的传统器型。
据说石瓢原名“石铫”。
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提到:“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此处之“石铫”,非瀹茶之壶,而是煮水之器,在宋代茶诗中常常出现。
“铫”的材质不仅仅有石质,还有金属银、铜、铁等。铫还有个别名,叫“折脚鼎”。事实上,圆腹阔口铫的形状和鼎身的确比较相似,只不过铫比鼎在顶部多了一个平而浅的短流,以作出水之用。从器形上看,“铫”和石瓢有相当大的区别。
紫砂之石瓢是否受了煮水器“石铫”的启发,我颇有些怀疑。紫砂之传统器形数十种,莫不以肖自然之形为法,一器始成,便是得鱼而忘筌。
紫砂中的“石铫”器型应为清代瞿应绍所首创,“子冶”即瞿应绍之字也。瞿应绍是书画家,做紫砂属于玩票。比瞿应绍小十几岁的杨彭年才是以制壶为业的陶手,杨彭年在紫砂器型方面多有创举,彭年石瓢是其著名作品,清劲瘦硬,磊落刚正。杨彭年作品,已与当时社会风行的饮茶习俗深为契合。这位制壶大师与陈曼生合作的作品,便是名头极大的“曼生十八式”。
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要根据紫砂壶的泥料来选择泡茶的种类。像紫泥壶适合泡乌龙茶、普洱茶,红泥适合泡铁观音。
石瓢壶适合泡的茶:
1、紫泥 ;
紫泥分为紫泥、清水泥、底槽清三种。
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2、清水泥;
建议冲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铁观音、花茶、红茶、绿茶、龙井、碧螺春。
3、底槽清;
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4、红泥;
红泥又分为红泥、朱泥、红皮龙三种。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
5、朱泥;
冲泡建议铁观音,台湾高山茶,普洱生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等。
6、红皮龙;
冲泡建议铁观音,台湾高山茶,普洱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绿茶,红茶等。
石瓢壶小知识:
石瓢壶,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此款应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哪个经典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哪个经典,很多人买泡茶器具的时候,都是会选择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其中一种的,“石瓢”是紫砂传统经典款式,曼生铭“不肥而坚,下面看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哪个经典。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哪个经典1石瓢壶为最经典的,主要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与汉棠石瓢。石瓢总体特征呈现三角结构,石瓢壶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身筒三角结构的处理
石瓢壶经典款三种是:
1、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壶是杨彭年制 瞿应绍刻,尺寸大小:高66厘米口径65厘米。
此壶泥质赭紫温润,造型流畅。壶身曲线柔和流畅。从整体上看,壶身上部扁大,尤其是“人”字形直线的运用,造成一个在主视角度以内的梯形表面。这把壶弧度大,宜书宜画,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是件“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珍品。
壶身铭:“冬心先生余箴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P102者。仿梅道人子冶自记。”壶盖铭“宜园”。盖印“吉壶”。把下印“彭年”。
2、汉棠石瓢
壶型为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所创作,型体老味、飘逸,做工简约,端庄大方,为石瓢中的经典器型。
3、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是由顾景舟预设制造的,呈椭圆形,上窄下宽,颇具备分寸感,壶身丰满,虽型制为几何型,但每根线条饱含了柔润,景舟石瓢充分了展出了线条的软而韧度。
顾景舟其人:顾景舟(1915年十月十八号~1996年六月三号)原名景州,多年以前曾用艺名'武陵逸人”、“瘦萍”,余年爱用“老萍”。宜兴川埠上袁村人。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哪个经典2先来说翟子冶所创的子冶石瓢。单从造型就可以看出,子冶石瓢整体的线条非常硬朗,包括直流、圈把,都是它的特色,实用功能自不必说。直流泡嘴的设计特色,出水畅爽是一定的。同时它的圈把,大小合适,持握起来也非常的舒适。
当然,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三角元素的运用。细心的壶友不难发现,子冶石瓢到处都充斥着三角元素的运用。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用现在的话来说,子冶石瓢满足现在的黄金比例。所以这个器型,可以说是跨时代的。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景舟石瓢。景舟石瓢是顾景舟根据传统子冶创新而来。与子冶石瓢相比,景舟石瓢更为柔和,线条也更加饱满。没有子冶的张扬,景舟石瓢给人的感觉更加内敛。当然它还有一个创新,就是它的围棋足和拱桥壶钮。
所以如今,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都各自成为了淘壶人心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就像两颗耀眼的星星,自带光芒,在紫砂史上耀眼夺目。
总的来说,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各有特色,但都是经典之器,无论是造型特色还是实用性,都首屈一指。当然,近代也有很多艺人在石瓢的器型上加以创新,像汉棠石瓢、霸王石瓢就是一种,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哪个经典3景舟石瓢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
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是石瓢壶中的经典名品,是瞿应绍与杨彭年首创。瞿应绍,字子冶,他将书法绘画与紫砂壶结合起来,称“书绝、画绝、壶绝”三绝。子冶三绝壶,制作精良、格调高雅,是收藏界争相追捧的重宝。
汉棠石瓢
汉棠石瓢,由徐汉棠大师所创,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犹如弯曲的钢丝或弯弓之状。
心舟石瓢
心舟石瓢是晚期时期的制壶名家何心舟设计和创作的经典壶款。晚清时期的紫砂艺术到达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大量的文人和制壶名家相结合,文人的参与使得紫砂作品极具有文人气息,紫砂壶往往带有刻绘的诗词和画。
提梁石瓢
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遂依石瓢壶绘之,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壶。
壶身对比
子冶石瓢的壶身是明确硬朗的三角形形体,腹部、底部都是比较平滑的线条,壶口比较小,显得亭亭玉立,秀气万分。景舟石瓢的线条相对比较饱满,腹部、底部是小弧面,形成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总体重心降低了,产生了横向感。
壶嘴对比
子冶石瓢的壶嘴比较细长,景舟石瓢的壶嘴比较粗大。
壶把对比:子冶石瓢的壶把是较明确的三角形,有力度且显得有些张扬。景舟石瓢的三角形较弱化,相对粗大一些却不失力度。
壶底对比
子冶石瓢的壶底较平坦,圆形三足是暗接,过度顺和流畅。景舟石瓢的壶底有些弧度,三足如围棋子,和底面是明接,清晰利落。
壶钮对比
子冶石瓢的壶盖较厚实,壶钮是弯管形,和壶盖的交接处为暗接。景舟石瓢的壶盖比较薄,壶盖的边缘比较圆润,壶钮是三角形大钮,有圆弧感,和壶盖的交接处似明似暗。
子冶石瓢的来历:陈曼生从苏东坡的石铫壶中受到了启发研究出来了一款瓢壶,开启了石瓢壶的壶型的制作。不久之后,和陈曼生同时期的一位文人瞿子冶也设计出了一款石瓢壶。后来这款石瓢,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壶素来被藏家视为珍宝,几不可得,所以后人都以子冶石瓢作为经典去制作,故名为子冶石瓢,后来衍生了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
子冶石瓢壶的特点
泥性:乾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
难度:陈泥务须回练,否则易生黑边、花泥,提练时须留意氧化铁及石灰质之剔除。
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温暖亲和,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
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壶佳茗,伴享茶宴。
石瓢实用性更强,井栏好看。
石瓢壶投茶出水清理茶渣等各方面实用性更强,这也是壶友人人都会有几把石瓢壶的原因。
井栏壶灵感来源于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更好看一些,壶型优美出水利爽。
1、石瓢壶,是扁平型的壶,口小壶身高,比较适合泡黑茶红茶类,是因为黑茶、红茶要求保温时间比绿茶青茶长。另外,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经多人改良,才细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此款应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
2、开口大的紫砂壶,适合泡不能闷的茶。比如绿茶,包括龙井、碧螺春、毛尖、白茶、龙井、银毫等等,这类不能长时间闷得茶,要用开口大的紫砂壶泡,泡的时候可以选择把壶盖掀开泡。开口小的紫砂壶,适合泡能闷的茶。比如红茶,包括正山小种、金骏眉等等,乌龙茶,包括铁观音、肉桂,黑茶包括普洱、圆茶等等,这类可以闷得茶,用开口小的紫砂壶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