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斝,盛酒行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
从器形上看斝与爵较为相似,也有杯、錾、三足、双柱,但不同之处是器口沿宽大,没有流和尾
。由于体形较大和广口,可知其不是饮酒器。斝在商代比较盛行,并常与爵组合配套入葬。它与爵、角等酒器-样,到了西周早期锐减,逐渐消失。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锡青铜和磷青铜的区别
所含合金元素的量不同。锡青铜相对含锡比较多,磷青铜相对含磷比较多 锡青铜和磷青铜还有很多不同的牌号,替代的话要看具体情况了,使用环境,机械性能,等等。锡青铜:含锡量一般在3~14%之间,主要用于制作弹...
铝青铜和锡青铜的区别?
(1)锡青铜 以锡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基合金称锡青铜。工业中使用的锡青铜,锡含量大多在3%~14%之间。锡含量小于5%锡青铜适于冷加工使用;锡含量为5%~7%的锡青铜适于热加工;锡含量大于10%的锡青铜...
磷青铜硬度多少
规格 状态 维氏硬度 抗拉强度 延伸率C5191 软料 90-110 310-395 >40H/4 110-150 395-490 >35H/2 半硬 150-180 490-600 &g...
铝青铜硬度多少?
铝青铜的硬度>=157HB;含铝量一般不超过11.5%,有时还加入适量的铁、镍、锰等元素,以进一步改善性能。铝青铜可热处理强化,其强度比锡青铜高,抗高温氧化性也较好。有较高的强度 良好的耐磨性 ...
哪些青铜器厂家的青铜器比较好?
河北唐县立昌铜雕工艺品厂、无锡市台协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台州市陈氏铜业有限公司
工业锡青铜锡青铜是工业上使用的重要铜合金。为改善其铸造、力学和耐磨性能,以及节约锡,在锡青铜中加入磷、锌、铅等合金元素。因而可把锡青铜分为锡磷青铜、锡锌青铜和锡锌铅三类。
稀土钨青铜 M0.1WO3 为蓝紫色粉末, M 为稀土元素,具有立方晶体结构。 钇钨青铜YxWO3 则具有立方晶体和四方晶体两种结构。锂和钠、锂和钾还可形成混合钨青铜,如 NaxLiyWO3 和 KxLiyWO3,其中 x 可小到 0.13, x+y 可高达 0.51。通常前者为立方晶体,后者为六角形晶体。
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制造和使用铜。但是,炼铜制成的物件太软,容易弯曲,并且很快就钝。接着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制成铜锡合金--青铜。青铜器件的熔炼和制作比纯铜容易的多,比纯铜坚硬(假如把锡的硬度值定为5,那么铜的硬度就是30,而青铜的硬度则是100~150),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青铜时代。
我国战国时代的著作《周礼·冬官·辀人》总结了熔炼青铜的经验,讲述青铜铸造各种不同物件采用铜和锡的不同比例:"金有六齐(方剂)。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镜子)燧(利用镜子聚光取火)之齐。"这表明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用途不同的青铜器所要求的性能不同,用以铸造青铜器的金属成分比例也应有所不同。
青铜由于坚硬,易熔,能很好的铸造成型,在空气中稳定,因而即使在青铜时代以后的铁器时代里,也没有丧失它的使用价值。例如在公元前约280年,欧洲爱琴海中罗得岛上罗得港口矗立的青铜太阳神,高达46米,其手指高度超过成人身高。
课件中给你找的,累死了
鬲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
商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簠 fǔ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兽面纹扁足鼎
兽面纹扁足鼎是一件商朝青铜礼器。它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兽面纹扁足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兽面纹扁足鼎的纹饰极为精美,它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蟠龙饕餮纹铜罍 shou
制造年代: 商
材料: 青铜
规格: 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
收藏地: 四川省博物馆
介绍
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
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罍的装饰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纹饰遍布器身,一是纹饰仅集中于几个重要部位,其余地方则为素面。过去,有花纹之器要比无纹之器昂贵许多,伪作者便在平素无纹的罍上錾刻伪纹。即使作伪者的手段高明,也无法弥补刻纹里没有锈迹的破绽。若有锈斑,可以用指甲抠挖或浇以开水,如果锈斑脱落,其必为赝品无疑。
斝(jia)是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凤柱斝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是其中最为精美的。该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这种分段式的斝,足的断面呈丁字形,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
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
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这些纹饰变化多样,神态各异,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饕餮纹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觚(gu)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整个觚体分为三段,上部器口与细颈为容体,中间的腹部为实心,考古学上称之为"假"腹,下面为圈足。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与斝成组合的。其形制为圆柱形,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敞口,束颈,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酗亚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折尊
又名旗尊。容酒器。西周早期铸品。1976年于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周原博物馆。原器通高325厘米,口径259厘米。侈口,腹微鼓,圈足。颈和圈足饰顾首夔纹,花冠长垂,长颈利爪。口沿下饰鸟纹,昂首翘尾,相对而立。腹饰对称夔纹组成的大兽面纹。通体以精细云雷纹衬地,并设四条透雕棱脊,纹饰精丽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酒器指饮酒用的器具,在中国古代,酿酒业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具应运而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代酒器文化,希望大家喜欢。
酒 器
酒为液体,必须盛之以容器,注之以杯盏,方可饮用,这些器物便称为酒器。酒器分盛酒器和饮酒器两大类。最早的装盛器皿均为陶制,进入青铜时代后,逐渐被青铜酒器取代。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艺术发展的巅峰,商人嗜酒,商代青铜酒器的种类和数量也最为繁多。
商代主要饮酒器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
兽面夔龙纹青铜觚。
随着中国青铜时代的式微,战国秦汉时期(前475—220),青铜酒器逐渐被漆制酒器取代。当时的盛酒器多为圆筒状的卮(zhī)、樽,而饮酒器则是一种椭圆浅腹且带左右把手的耳杯。
战国 “曾侯乙”铜鉴尊
战国 彩漆耳杯
东汉时期,中国瓷器烧造技术初步成熟,此后逐渐取代漆器,成为古代最常见的日用器皿。酒器 亦不例外,大约自唐代起,瓷质酒器普遍流行,一直沿用至今。唐代之前,饮酒需配勺,以勺捋酒。唐代出现了“注子”,形状类似今天的酒壶,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从而取代了酒勺。宋代时,又在注下配碗,使用时,将盛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即可温酒。
唐 莲瓣花鸟纹高足杯
南宋 影青瓷酒注及温碗
此外,中国古代还出现过一些特殊材质(象牙、金银、玉石等)的酒器。其中,产于今甘肃酒泉的夜光杯和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最为有名。夜光杯以当地出产的墨玉制成,杯壁很薄,呈半透明状,注入葡萄酒,就能在杯外看到艳红的酒色,唐代诗人王瀚(生卒年代不详)就留有“葡萄美酒 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名句。渎山大玉海则是一块重达3500千克的巨大玉石瓮, 可贮酒30石(这里的“石”是一种古代体积单位,元代的30石约相当于现在的28立方米),堪称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酒器,从中也体现出蒙古人善饮、豪迈的民族特征。
唐 牛首玛瑙杯(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元 渎山大玉海
古人的饮酒用器
青铜斝 ,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裆,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主要盛行于商代。
兽面纹斝
凤柱斝
商代 方斝
饮酒器:爵(jue音决)
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少数爵也有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在酒器当中,爵曾是官位、品级的代表,直到现在还有加官晋爵的词汇。
夏代 爵
觚(gu音估)
古代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商 兽面夔龙纹觚
商天觚
角(jue音决)
古代炊酒器。《礼记礼器》篇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角形状似爵,而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一部分有盖。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角,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青铜角
觯(zhi音志)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据有人研究,“鍴”即是“觯”
已其仲觯
铜斝:温酒酒器 青铜精品
文物名称:铜斝
文物年代:夏代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偃师二里头遗址
斝(jiǎ)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温酒的酒器。1987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铜斝,通高268厘米,口径148厘米,腹径89厘米,侈口、圆鼓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有2个伞形柱,颈至腹部有一折弧形鋬(pàn),是我国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铜斝之一。
1、三足素面造型古朴
明清以前,由于蒸馏酒尚未发明,酒精纯度较低,因此,饮用前常需要温酒。“铜斝就是一种用于温酒的酒器。”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介绍,铜斝作为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之一,件件弥足珍贵。
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就出土了这样一件温酒酒器:通体素面,通高268厘米,口径148厘米,腹径89厘米,侈口、圆鼓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有2个伞形柱,颈至腹部有一折弧形鋬。
张玉芳表示,由于该铜斝纹饰古朴、造型稚拙,故显得卓尔不凡,当属夏晚期铜斝之精品。
2、源于陶斝用途广泛
铜斝由新石器时代的陶斝发展而来。“铜斝主要盛行于夏商周时期。”张玉芳介绍,铜斝的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而且,斝的形制也比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腹有直筒状、鼓腹状等;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不同类型。
作为我国古代用于温酒的小型盛酒器,斝有时还作为酒礼器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据《诗经·大雅·行苇》载:“或献或酢,洗爵奠斝。”而《礼记·礼器》载:“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可见,在作为酒礼器时,斝在等级上是比较低的。
明清以后,由于蒸馏酒出现,酒精纯度越来越高,酒具也相应变小,铜斝无用武之地,最终消失了。
青铜提梁卣
酒器——酒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造型、用途各异的酒器,则是其重要载体之一。
酒器,是指用于盛酒、温酒或饮酒的`器具,包括尊、壶、爵、角、觥、彝、卣(yǒu)、瓿(bù)、杯、卮、缶、豆、斝、盉(hé)等。按其用途,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木制酒器、陶制酒器、青铜酒器、瓷制酒器、玉质酒器、金银酒器等。其中,青铜酒器多为贵族之具,主要用于皇室贵族间的宴飨、朝聘、会盟等礼仪交际场合;而用于陪葬的青铜酒器,作用相当于铭功颂德的纪念物品。
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可见,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青铜尊
盛酒器: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1994年山东膝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竖颈,圆腹,下部微鼓,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顶面饰涡纹。盖、腹和圈足均饰一条双身的龙。提梁饰龙纹,两侧穿系处各饰卷角羊首。器内有铭文“史”宇。此器出土时内盛透明液体,有可能是当时所贮的酒。
青铜斝 商后期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对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饰饕餮纹。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1976年陕西宝鸡出土。两件自造型相同,均为椭圆形,横置提梁,高沿盖,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梁两端置羊首。提梁饰龙纹,中部左右各设一牛首。整器纹饰均以细雷纹为地,所饰兽面纹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翘出器表。四条棱脊自盖至足。这一对自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日己觥:觥筹交错的西周酒器
日己觥
日己觥,西周文物。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
日己觥是一整体作长方形的觥。盖前端为一海兽,高突的双角呈圆柱体,圆柱上饰对角三角纹两组,高鼻鼓目,两耳外张,牙齿用阴线刻划。盖中部起脊为一只小龙,龙头在海兽的眉心,龙身弓起一直延伸到尾部,龙尾上卷。龙的两侧各饰长尾凤鸟,钩喙,三条尾羽向后延伸。龙的后端是一立耳兽头。器方,口曲,宽流,四角起扉棱,纹饰通体分三层,上部施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壁饰卷角饕餮纹,圈足和盖的边缘都辅饰一周小鸟纹,这种小鸟纹的年代约在昭穆时代。觥鋬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并排的锁链状刻纹,如孔雀尾羽上的宝珠形羽毛,象征凤尾。器盖同铭各18字,内容是说此器是作器者为亡父日己铸造的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觥是古代盛酒器,兼做罚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中期。通常而言,觥的造型为椭圆腹,上有提梁,底有圈足,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颈,可用于斟酒。也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是一种仿生器,并附有小勺便于取酒。
有成语叫“觥筹交错”,是形容众人聚集饮酒的热闹场面。《诗·周南·卷耳》说:“我姑酌彼兕觥。”《醉翁亭记》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筹交错”的宴饮自商周时期开始,觥虽然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宋代人的酒宴中还能看到如此热闹欢愉的气氛,可见宴饮中娱酒、推杯换盏的习俗已经保留了下来,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日己觥,造型、纹饰极为华美,整体外观庄重、大方,设计、制作精巧奇异。全身布满的浮雕纹样多种多样,兽面、夔龙、鸟、虎纹等同处一器,繁而不乱,构图合理,主次分明,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堪称西周青铜器的典范之作。(文图/记者 金叶 资料/董理 提供)
羊首勺:北方草原的舀酒器
羊首勺:北方草原的舀酒器
羊首勺是商代文物,1977年于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商代墓葬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羊首勺通长285厘米、勺径95厘米。长形,勺体为半球状,扁柄。柄端做成羊首形,双目圆睁,作张口嘶鸣状。柄面一前一后铸圆雕立犬与行虎。犬两耳直立,口微张,目视前方。虎长尾曳地上卷,立耳,张口作捕食状。
古代舀水、舀汤、舀酒都用勺。早期的勺都带柄。勺柄有长短、宽窄之别,勺有圆、椭圆之分,材质则有竹、木、铜、铁的不同。一般说来,舀水的勺柄短、斗大,舀汤和酒的勺柄长、斗小。羊首勺出土时和酒器伴出,因此学者们推断应该是舀酒器,但羊首勺的勺体又比通常所见的舀酒器深,最为特别的是在长不过盈尺的勺柄上竟铸有三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勺柄端羊头的方向与老虎和立犬相背,给人以处乱不惊、顺应自然的印象。
这件铜勺设计精巧,做工精细,各种动物刻画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商代北方地区青铜文化与中原地区尽管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但在兵器和用具上,北方民族保留着更多的独立风格,除器形与中原器物截然不同外,装饰上大量采用圆雕动物形象是北方青铜器的突出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当与其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
勺在青铜器中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设计新颖如羊首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青铜器艺术的瑰宝。中国古代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崇拜强者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早期人们经常表现的主题。在有限的空间和特定的范围内,用火和金属锻造出如此活灵活现的情景,且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出三千年前商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说明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热爱生活的。
1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特色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 馆,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 多平方米。
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 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1。44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陕西历 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 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 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37万件,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 以前至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十多个朝代在 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 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格,借 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 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 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 点。 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 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 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 盗系统,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 验、测试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
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 制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 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展室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 大部分,其中陕西古代史陈列、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俑精华 展和唐墓壁画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巨幅照片向人们展现出奔 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
这是孕育诞生 陕西历史文化的地理环境。陕西的历史是黄土地文明 的历史。
昂首屹立在大厅中央的巨狮是这种文明的标 志。它造型雄伟,气势澎湃,石刻之精美,气魄之宏 大,堪称“东方第一狮”。
这头石狮来自中国历史上 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顺陵。中国古代的狮 子及狮子雕刻艺术由阿富汗传入,中亚的浪漫奇特与 东亚的深沉浑厚在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为一体,集中体现了陕西历史文 化的基调。
近1500米的展线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组 成。 位于博物馆中央上下两层的基本陈列荟萃了陕西出土文物的精华, 展出的3000余件稀世珍品从陕西出土的几十万件文物中精选而来,许多 珍贵文物在这里首次公诸于世,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 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 的陕西古代历史,并可使人们了解陕西一些重要考古遗址的基本面貌。
2请问陕西历史博物馆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因为领票进馆是采取排队用身份证领票的,所以周末的话得花费1小时左右才能领到票,尽管后分一楼和二楼,快速逛完的话不超过2小时就可以!
你是外地人是吧?biangbiang面就是陕西的软面、手工面,很好吃喔~~~
历史博物馆附近应该有很多好吃的面馆的,售价一般都为8~10元,也不贵~
我帮你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了一下:/
你可以自行在上面网址里搜索“陕西历史博物馆” 再点一下“在附近搜索餐馆” 真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地方喔~~~
地道的老陕面馆,我记得有:二擀子面馆、铁蛋面馆等~
呵呵,祝你玩得开心~~
3西安历史博物馆附近美食陕西历史博物馆巍峨雄峙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西侧,是大型的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63平方米,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馆。 博物馆建筑吸取了唐代建筑雄浑博大,冼练洒脱的特色,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规模宏大,典雅凝重,古朴大方,体现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分为基本陈列、临时陈列和专题陈列三大部分,展室面积11000平方米,展线长1500米。陈列文物3000多件,都是从陕西出土的几10万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大多为稀世珍品。
另外,博物馆每天人都特多!如果要去参观,还是早早起去排队!
4陕西历史博物馆附近有什么好吃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因为领票进馆是采取排队用身份证领票的,所以周末的话得花费1小时左右才能领到票,尽管后分一楼和二楼,快速逛完的话不超过2小时就可以! 你是外地人是吧?biangbiang面就是陕西的软面、手工面,很好吃喔~~~ 历史博物馆附近应该有很多好吃的面馆的,售价一般都为8~10元,也不贵~ 我帮你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了一下:/ 你可以自行在上面网址里搜索“陕西历史博物馆” 再点一下“在附近搜索餐馆” 真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地方喔~~~ 地道的老陕面馆,我记得有:二擀子面馆、铁蛋面馆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1] ,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2-3]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 特的历史文化风貌。[4]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
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5-6] 。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7] 。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8]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馆区占地 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千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
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5西安历史博物馆附近美食历史博物馆在小寨东路91号,附近较为优秀的餐饮如下参考;历史博物馆北门对面老味家兴善寺分店;主营陕菜、人均40元。
招牌菜;牛蛙、跳水鱼、松鼠鱼、黑椒牛肉、红烧狮子头老味家旁边就是张军擀面皮,招牌;肉夹馍、擀面皮在历史博物馆旁边百隆广场B座602室铜盘子小寨店;主营烧烤/烤鱼,家庭式餐厅,人均40元。招牌菜;啤酒烤肉、眼肉、墨鱼丸、自制皮冻同样在广场B座1楼还有家黄金老碗鱼连锁,人均30元。
招牌菜;庆阳暖锅、木瓜酥、干锅系列翠华北路343号人防办大厦1楼童福记煲汤红牛, 火锅店。单人单锅很卫生,人均25元,免费涮肉,煲汤。
较划算。
6陕西有什么美食一、陕西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于建都陕西的西周王朝。
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烹任学的经典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时代。
它对烹饪方法和烹饪文化内涵的论述,给陕西饭菜与饮食文化的影响极大。 中国的烹饪文化,历经周、秦、汉,到隋、唐时,便已达到一个辉煌的高峰。
无论从烹饪方法(烧、烤、煮、炒、蒸等)、菜点风格(讲究色、味、形香、器)、宴席程式(尊老敬学与文化氛围)以及整个饮食与文化的紧密结合等方面,都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菜保留的传统精华较多较浓。
陕西菜兼容并畜,融会贯通。陕西地处北方,陕西又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类地区。
这使陕西菜在采用原材料上可以南北并举,在风格上可以以北方为主而又呈现出若干南方的色彩。陕西有过十多个王朝建都,曾经有过地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其中还有过西汉和唐代这样的对外开放时期,因而得以接纳和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西域的的烹饪文化精萃。
陕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历史的进程中,陕西又有过多次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许多地方呈现出多元化文化的深厚色彩。
这一切,都使陕西的饭菜变得丰富多彩。 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几个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的不同风格,以汉族菜为主, 菜占有重要位置,保留有大量精美的传统菜,也增添了许多创新菜。
总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陕西菜的味型是咸、鲜、酸、辣、香。
陕西菜以蒸、炒、炝菜和汤菜见长,注重刀工。 二、陕西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一大瑰宝 陕西小吃门类齐全,品种繁多。
从采用技法上说,蒸、煮、炒、炸、煎、烤等都有;从采用原料上说,南米北面,水产陆生,山珍野味,无所不包;从首创地说,遍及全省各地市县,没有那个地方对自己的小吃不是如数家珍的;从供应方式上说,早点,夜市,饭馆,摊贩,大宾馆乃至家庭,都有它的踪迹,且已堂而皇之地走上各种宴席。 可以说,陕西小吃与陕西人的关系是终生也不分离的。
陕西小吃的最大特点是:精细,讲究,有许多珍品。例如:泡泡油糕,黄桂柿子饼,窝窝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贵食品。
陕西小吃许多都来自民间,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创造。如:石子馍,是先民石烹的遗存;微型乒乓羹,可说是民间创造性食品的一个范例;有些属于粗粮细作,陕北的瓜饭是一代表作。
陕西小吃许多都属快餐。肉夹摸与西方的汉堡包、三明治,异曲同工。
陕西小吃注重营养。 陕西小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又与民风民俗密切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如枣模糊与聪明长工、黄桂柿饼与纪念李自成、煎饼与女蜗的补天补地等等。 小吃不小。
除了正式宴会上的正式大菜,一切饭菜都在小吃之列。即是正式大菜,在非正式场合,也可能成为小吃。
所以,许多小吃都被称之为名贵食品。可谓“山不在高”。
陕西菜-地方特色 春饼卷菜 烹饪方法: 1。将圆白菜、洋葱、火腿、荸荠切片,并用沸水将圆白菜、洋葱烫一下捞出沥干水,然后放入火腿、香油、醋、盐拌匀。
2。将面粉用水调匀,烙制成薄面饼。
为食街 3。将拌匀的调料放在薄面饼上卷起即可食用。
黄花菜: 黄花菜即称金针菜、金菜、南菜或西菜,是用黄花的花蕾干制而成,其味香、鲜、嫩、糯,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一向被视为珍贵的素菜。黄花菜的产地很广,以湖南产量最多,江苏质量最好。
陕西菜谱 酿 金 钱 发 菜 原 料 鸡酿子150克 干发菜20克 鸡蛋3个 制 法 鸡蛋打散,加少许水和湿淀粉搅匀,上笼蒸成蛋糕,凉后切长方条做钱眼。 再打2个鸡蛋,加少许水和淀粉搅匀,在锅里摊2张蛋皮。
发菜治净和鸡酿子拌匀,分别摊在蛋皮上,中间放切好的蛋糕条,卷成圆柱形。 共4卷,上蒸笼5分钟取出,切圆片码在碗内,浇清汤、盐,上蒸笼热取出,扣在大汤碗内,滗出汤汁。
鸡清汤烧开放盐、料酒,撇去浮沫加味精在碗内即成。 陕西菜谱 酿 金 钱 香 菇 原 料 水发香菇 100克 鸡蛋1个 鸡脯肉400克 制 法 水发香菇去根拾净,用卤汁卤至入味捞出装盘。
鸡脯肉跺茸,加调料和少许水淀粉制成圆饼状。 鸡蛋打散,摊成蛋饼,切条后改刀拼成金钱状盖在鸡茸饼上,装盘上笼蒸熟。
鸡清汤烧开后勾芡淋在菜上即成。 陕西菜谱 金 鱼 大 虾 原 料 大虾300克 鸡脯肉200克 蛋清20克 青豆20克 樱桃10克 制 法 虾治净,脊背用刀片开,大头修成半圆形,放葱、姜、盐水腌渍10分钟取出,撒上干淀粉。
鸡脯肉治净,剁成泥,放碗内用清水化开。蛋清打成泡糊。
青菜叶切丝。 蛋泡糊加鸡泥、盐、料酒搅匀,放葱、姜再打上劲成鸡酿子,逐个抹在吓肉上,呈圆形金鱼身,用樱桃片做鱼眼,青豆做嘴,青菜叶斜切十字,间隔做鱼鳞。
余下的鸡酿子,放涂过油的小碟内抹平,按青豆做莲蓬状。 金鱼和莲蓬一起上笼蒸7分钟至熟取出,把莲蓬放盘中心,金鱼放周围。
鸡汤加料酒、盐、胡椒粉烧开,勾薄芡浇在鱼和莲蓬上即可。 陕西菜谱:天荡薇菜鱼丝 原料:鱼肉200克,薇菜干。
7陕西历史博物馆各展厅特色1、第一展厅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2、第二展馆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如汉金饼、西汉“皇后之玺”玉印、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彩绘雁鱼铜灯、西汉彩绘陶钟、汉酱釉绿彩云纹陶奁、西汉彩绘骑兵俑、西汉上林铜鉴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如汉金怪兽、晋“晋归义羌王”金印、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十六国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北魏彩绘骑马吹号角俑、南北朝彩绘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等,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3、第三展馆
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4、唐代壁画珍品馆
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达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
5、大唐遗宝展
何家村出土玉器、宝石等器物30余件组,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
6、马文化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年还推出6—7个大型临时展览,如《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
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新疆博物馆和甘肃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等全国14家文博单位共同协办,挑选了最具各地特色关于马的文物精品。
7、文保修复展
《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是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主要展示多年来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的举措,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扩展资料:
部分馆藏文物:
1、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战国鸟盖瓠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2、唐代壁画
收藏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
3、历代陶俑
已注册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古代陶俑种类多、数量大、等级高,而且产生演变的序列完整,在中国博物馆极为少见,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汉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为著名。
课件中给你找的,累死了
鬲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
商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簠 fǔ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兽面纹扁足鼎
兽面纹扁足鼎是一件商朝青铜礼器。它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兽面纹扁足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兽面纹扁足鼎的纹饰极为精美,它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蟠龙饕餮纹铜罍 shou
制造年代: 商
材料: 青铜
规格: 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
收藏地: 四川省博物馆
介绍
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
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罍的装饰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纹饰遍布器身,一是纹饰仅集中于几个重要部位,其余地方则为素面。过去,有花纹之器要比无纹之器昂贵许多,伪作者便在平素无纹的罍上錾刻伪纹。即使作伪者的手段高明,也无法弥补刻纹里没有锈迹的破绽。若有锈斑,可以用指甲抠挖或浇以开水,如果锈斑脱落,其必为赝品无疑。
斝(jia)是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凤柱斝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是其中最为精美的。该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这种分段式的斝,足的断面呈丁字形,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
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
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这些纹饰变化多样,神态各异,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饕餮纹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觚(gu)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整个觚体分为三段,上部器口与细颈为容体,中间的腹部为实心,考古学上称之为"假"腹,下面为圈足。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与斝成组合的。其形制为圆柱形,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敞口,束颈,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酗亚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折尊
又名旗尊。容酒器。西周早期铸品。1976年于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周原博物馆。原器通高325厘米,口径259厘米。侈口,腹微鼓,圈足。颈和圈足饰顾首夔纹,花冠长垂,长颈利爪。口沿下饰鸟纹,昂首翘尾,相对而立。腹饰对称夔纹组成的大兽面纹。通体以精细云雷纹衬地,并设四条透雕棱脊,纹饰精丽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陕西省博物馆官网每天10:00开始预约。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170余万件(组)藏品,其中,一级文物762件,国宝级文物18件,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馆藏文物
1、青铜器。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战国鸟盖瓠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2、唐代壁画。收藏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素有“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之称。
位于西安市小寨东路91号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省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个王朝的都城,历时达1100多年之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仅帝王陵墓就有70多座。因此西安也成为了全国十佳旅游城市。
无论在博物馆的建筑、内部设施或陈列的展品面都是高水平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都堪称中国博物馆之最。这座由我国著名女建筑师张锦秋设计的建筑,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反映一个博大、辉煌的时代风貌,既体现了13朝古都的帝王气势,又兼收并蓄传统园林和民居的设计手法。主题建筑整体采用黑、白、灰等淡雅的色调,创造了一个庄严、质朴、宏伟,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现代空间环境。
这里馆藏文物多达37万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除了常规陈列外,馆内还经常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