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北宋浮桥 | 定价 | 19.00元 |
---|---|---|---|
ISBN | 9787514311846 | 副标题 | 北宋浮桥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浮桥是什么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形式。在船或浮...
浮桥的建造历史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8世纪《诗经·大雅·大明》中曾记述周朝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离今天已有三千年了,是建造浮桥最早的记录。它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记,波斯王大流士侵希腊...
浮桥老板椅价格如何?
浮桥老板椅的价格 啊,一般了都是两三千左右的样子,所谓的老板椅 即通常是老板办公时使用的椅子,也有部分家庭追求舒适度,放在书房办公使用。通常老板椅是电脑...
浮桥老板椅价格如何?
浮桥老板椅价格在650元,老板椅都是采用PU皮、真皮制作而成,也有很小量的老板椅采用牛皮等原料制作而成。 市面上最常用的老板椅组成基本上和电脑椅不会差别太大.价格来源网络,仅供...
谁比较清楚太仓浮桥房价如何
太仓浮桥二手房本月房价走势:均价4468元/平米,环比上月涨幅0.00%,具体如下: 1、45万元 (单价:3515.6 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百业俱兴、工商繁荣、车流骤增,两岸居民群众绕到大桥,常遇人车拥挤,行走不便,纷纷要求重建浮桥。2000年底县委、县政府顺乎民意,决定以旧城改造为契机,重修浮桥,造成福于民。
重修浮桥的建设者任务,交由旧城改造指挥部负责实施。2001年初,开始走访原浮桥两岸的老住户、原浮桥管理人员及老船工,了解老浮的历史变迁、修造及管理情况。经调查走访与查看有关浮桥的历史资料后,结合龙凤岩景区建设的现状,力求新浮桥能取老浮桥之所长、补原浮桥之所短,拿出修复浮桥及两岸配套景区的设计。新浮桥长100米,宽2.5米,由14艘船连接而成,西端架设龙头,以利船只通行,两岸码头增建牌坊,使浮桥整体效果更为壮观。浮桥东岸设计了休闲平台和现代凉亭、新建江边园,并配套安装彩色射灯、高杆礼花等电器设施。新浮桥于2001年7月开工,10月底竣工通行。由于设计科学,施工精细,使目前耗资59万元修复的新渠江浮桥,既再现了民族历史风采,又展现了渠江浮桥的现代生活气息,还为县城建设新增了一处靓丽的休闲景点。
座落于浙江省临海县南门城外的灵江上,是一座构造形式独特的水上立体交叉桥,其结构建筑与设计都非常科学,是座历 史悠久的古老浮桥。灵江浮桥是现存历史最早的的古代浮桥,是中国浮桥建筑中的一件杰作。
赣州城三面环水,且江面开阔。宋代以来,赣州城经济繁荣,为沟通城乡交通,便开始在章贡两江的江面上架设浮桥。赣州原有三座浮桥:东河浮桥(即建春门浮桥)、西河浮桥和南河浮桥。 建国后,因架设了公路桥,西河、南河浮桥被拆除,仅留下东河浮桥。
南宋乾道年间,知军洪迈在贡水上架设了东津桥,并一直沿用至今,即今日的建春门浮桥。建春门浮桥长约400米,桥面宽5米,构造方法系每三只木舟为一组,然后在木舟上架梁,梁上再铺木板。每一组木舟之间用竹缆绳捆绑,然后用铁锚固定在江面上,整座浮桥用了大约33--35组(视水位高低而定,水位高则江面宽),约100只木舟连接而成。
浮桥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在赣州一直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观。浮桥虽然沟通了两岸的交通,但同时也阻断了江面上船只的往来,为了便利航运,赣州的浮桥每天上午9点都要准时开启,以让船只通过。
在我国古代巧用浮力原理的事例还多得很。与曹冲称象相似的,还有山西省永济县的铁牛搬家。
北宋时候(960年—1127年),山西河中府的黄河上,有一座浮桥。浮桥又叫舟桥,是用粗铁索将许多小船并排地连接而成的。这座桥是用四根大铁链把许多小船串连起来,再在铁链上架上木板搭成的。在浮桥两边的河岸上,各有四头大铁牛,每头都有几千千克重。把每根铁链的一头紧紧地拴在铁牛的身上。这样,浮桥既牢固,又稳当。
有一年夏天,黄河河水暴涨,把浮桥冲断了,连岸上的大铁牛,也被拖到水底下去了。这么一来,浮桥两边的人们,有事过不了河,很不方便,纷纷要求官府快一点把浮桥修好。可是要修好这座浮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拿拴浮桥的铁牛来说,一头铁牛有几千千克重,一下子怎么能铸造得出来?于是决定把原来的铁牛从水底下捞上来。可是黄河水那么深,又那么急,铁牛那么重,怎么个捞法呢?人们一时都想不出办法来。于是,官府贴了一张告示,要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
这时,一个和尚说“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没的地方。他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慢慢地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反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拉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靠着水把船向上托的浮力,铁牛从淤泥里一点一点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搬空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让水手使劲划桨,两只大船终于把水里的铁牛拖回到岸边。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就是怀丙。
现代打捞沉船也是利用浮力。办法是派潜水员下潜到沉船地点,清理现场,给沉船拴上好些个软浮筒;这些浮筒原来是瘪塌塌的,充气后胀大,产生浮力,将沉船拉上水面;最后用拖船将沉船拉回来。这与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真是异曲同工呢!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
泉州因为最早在这里建设了如此宏伟的洛阳桥,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所以有宋一代,泉州桥梁建筑空前兴盛,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文人墨客也写了大量诗文,传颂千秋,历久不衰。连京剧传统剧目,也以此作为题材,描述了当年建桥之艰巨,以及桥成之后“三百六十行过桥”的欢乐情景,感染了观众,使洛阳桥更加名闻天下。
(1)铁牛在水中静止,共受三个力作用:自
身重力G 、铁索对铁牛的拉力,(竖直向上)、
水对铁牛的浮力F浮,三力平衡,则Gl=F+
Fm,所以F=G1一,浮.
,1
铁牛的体积: : ,铁牛受到的浮力
铁g
,
G1
浮 lD水g ‘
所以F=Gl—F浮=Gl·(1一 ).
p铁
(2)装满泥沙的船漂浮在水面,共受两个力
作用:自身重力(包括泥沙重)G+G 、水对船的
浮力,浮1.,二力平衡,则,浮l=G+G2.
泥沙完全卸掉后,船共受三个力作用:船
自身重力(此时不包括泥沙的重)G、铁索对船
向下的拉力(大小等于铁索对铁牛的拉力)F、
水对船的浮力,浮2.三力平衡,则,浮2=G+,
: G+G.(1一 ).
‘ lD铁
船所受浮力的变化为
△ ,浮=,浮l一,浮2=(G+G2)一(G+,)
= G,一G.(1一 )
‘ ID铁
说明 本题是一道精彩的力学应用题,把
一段历史知识作为物理问题的情号,充分展示
了物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应用.本题要
求掌握处理浮力问题的基本方法,适应物理量
的符号运算,灵活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和力的平
衡原理解决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问题
因为唐宋时期,中原战乱,大批河南和河洛地区的人南迁到福建泉州,看到这里山川很像洛阳,于是将此地取名洛阳,此桥因而叫洛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有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中建成浮桥。宋皇祐五年,时任泉州太守蔡襄开始建设真正的洛阳桥,前后经历6年时间,终于在宋嘉佑四年完工。洛阳桥是一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全长1200多米,可谓过程浩大。
在唐宋时期之前,福建泉州一带主要居住着越族人,也就是所谓的蛮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汉人居住。唐朝初期,中原战争不断,居民很难安心生产和生活。于是居住在河南、河水和洛水地区的人们,开始逃离家园,不断的向南移民。其中一部分人士迁移至福建泉州地区,和当地的越族人一起生活和生产。他们看到泉州的山水地形很像自己的家乡洛阳,也许处于思乡之情,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到了宋朝时期,洛阳地名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洛阳江上修建的石桥,自然会取名为洛阳桥。
洛阳桥桥墩前端像一个船型,可以有效缓解水流对桥的冲击。全桥共有桥墩46座,桥孔跨度达8米。桥面两侧有护栏,护栏上有精美石雕。桥的两侧建有石塔,塔身有浮雕图案,异常精美。桥上建有石亭,可以供路人休息。在桥的中央碑亭刻有明朝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露”碑 ,以及道光年间的“天下第一桥"石刻。桥的南北两侧各放有两座圆雕将军石像。
除洛阳桥自身具有文物价值外,其周围也有很多文物。比如“万古安澜”宋代摩岩石刻,昭惠庙,真身庵遗址,蔡襄祠等,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988年,泉州洛阳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古桥的保护。当时在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因为国家的钢铁产量不是特别的多,那个年代建造大桥的时候,基本上选用的都是木材或者是石头来建造的,所以当时洛阳桥在建造的时候,选用的就是石头来建造的,如果说当时在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按照以前的方法来建造石桥,那么这座大桥可能仅仅几年的时间就会塌了,正是因为古人选用了合适的方法,才能够让这座桥梁千年不倒。
现在很多人知道了这座大桥之所以能够这么多年没有出现问题,是因为牡蛎的作用,都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这座大桥正是因为牡蛎的粘液给大桥的桥墩刷了一层生物防护罩,也可以说为了大桥的稳固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如果说没有这些牡蛎的新陈代谢物,那么大桥也不可能维持这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