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角规测树

周敏

角规测树正文

用角规观测抽取样木的测树方法。又称无样地抽样,可变样地抽样。其特点是每株林木被抽中的概率与其某个测树因子(直径、树高、断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不需量测样地边界、面积和样木大小就能估计林分单位面积上的断面积。

1947年奥地利的W.毕特利希提出在样点上用角规测定林分断面积的方法,打破了 100多年来在一定面积样地上量测林木的传统,开辟了森林资源调查中使用可变面积样地和不等概率抽样的方便途径。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陆续出现新的角规观测法,以及美国L.R.格罗森堡在理论上阐明了使用角规抽取样木的原理,进一步丰富了角规测树的内容和理论,使角规测树成为测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56年引入角规测树方法,已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广泛使用。

角规 任何一种能够产生固定大小视角的器具均可用作角规,产生水平视角的称水平角规,产生垂直视角的称垂直角规。角规的形式,最初使用的是杆式,以后逐渐发展为各种形式的角规和角规测树仪。

杆式角规 定长直尺的前端安上带有定宽缺口的薄片,即构成杆式角规(图 1)。由尺端通过缺口向前观望,由于缺口宽度的限制,构成了一个固定视角。视角α的大小由直尺长l和缺口宽度ω确定: 角规构造的基本要求是使视角α等于某个规定角度,这可以通过调整ω/l来达到。 棱镜角规 它是一个顶角φ很小的三棱镜片。视线通过棱镜产生偏折,形成偏向角α 。偏向角即角规视角。制造棱镜角规时,根据所要求的视角,按公式φα/(η-1)计算顶角φ的大小。式中η为棱镜材料的测树工具)。

测树方法 角规测树的基本方法有4种:毕特利希的水平点抽样,日本平田种男的垂直点抽样,挪威L.斯特兰的水平线抽样及垂直线抽样。

水平点抽样 主要用于测定林分单位面积上的胸高断面积。在林地内随机设置一个样点,观测者以样点为中心,用水平角规依次绕测周围林木的胸高部位一周。当林木胸高断面与水平视角相割时,即为抽中的样木,并予以计数(图2)。在一个样点上若计数样木株数为n,则林分单位面积上的胸高断面积估计值(弿)为: 弿=Fgn

Fg是水平角规常数,它与视角大小有关。为了计算方便,在制造角规时调整视角大小,使Fg成为整数。例如杆式角规的ω/l=1/50小时,即角规缺口宽 1厘米,直尺长50厘米,则水平角规常数Fg=1。 在角规观测过程中,由于林地条件、工具和视力等限制,会遇到难以决定是否应选作样木的情况。这时需实测林木中心到样点的距离S 和胸径d,按条件:

决定样木。对于恰有 的林木,常被称作临界木,以二分之一株样木计算。

垂直点抽样 主要用于测定林分平均高。在平坦林地内的样点上,观测者持垂直角规观测样点周围林木眼高以上的树干段。一般用直角三角形垂边对应角作为视角,绕测时要保持角规视角下部边缘即底边与地面平行,通过视角上部边缘即斜边观测树干。当树稍高出视线时,该木被抽中为样木。若样点上样木计数结果为n,并已知每公顷林木株数为N,则林分平均高()的估计值为:Fh为垂直角规常数,当角规视角α=60°34′08″时,Fh=1;he为观测者的眼高。

水平线抽样 可分为单侧和双侧两种。用此法估计林分断面积时,观测计数样木必须与样木检尺结合进行,并可同时估计株数。在林地内随机设置长度为 L的线段作为样线,观测者持水平角规沿样线逐株顺序观测线段两侧或一侧林木的胸高部位。观测点在样线上的位置,必须使观测林木时的方向与样线保持垂直(图3)。决定是否计数样木的方法虽与点抽样相同,但凡样木均实测其胸径。当计数样木为n株,第i株样木的胸径为di时,单侧水平线抽样按下式估算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弿)和株数()。 双侧水平线抽样时 垂直线抽样 用垂直角规沿样线逐一观测线段两侧或一侧林木眼高以上的树干段,观测时的注意事项同水平线抽样和垂直点抽样,但无须对样木检尺。单侧垂直线抽样时林分平均高的估计值为: 双侧垂直线抽样时林分平均高的估计值为: 上列两式估计的是林分算术平均高。垂直点抽样估计的是林分几何平均高。

角规林分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合运用上述4种角规材积与断面积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林分蓄积量估计,多采用水平点抽样,而后通过估计值公式估算,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对抽中的样木实测树高和测定中点直径求形数后求算蓄积量,工作量较大。②生产上常采用对样木检尺(控制检尺),取得样木胸径。查适用的一元材积表对应于胸径的平均形高求算蓄积量。或者在检尺同时测定样木树高,从适用的二元材积上查平均形高。③用角规抽样估计断面积与平均高,标准表求算蓄积量。④实验形数法等。 疏密度 用角规估计的每公顷断面积,求与标准表对应于平均高的标准断面积的比值即得。

受多种林分调查精度技术因素的影响,为此常须通过下述方法加以调整:①坡度改正。在坡地上进行角规观测的方法与平地相同,但必须将观测结果换算成水平观测结果。若样点周围的平均坡度为 θ,观测值应乘以sec θ。 但使用林分速测镜和望远林分速测镜时因其具有自动改正坡度影响的功能,观测结果不需改正。②角规常数选择。平均直径、平均高和密度大的林分,应选用常数较大的角规。常用的水平角规常数为1~4,垂直角规常数多用

。角规常数过小时容易产生漏测,效果不好。③角规样点个数确定。为使调查结果达到要求精度,需在林地内设置一定数量的角规样点(或样线),取所有样点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样点的多少与它们的布设方式(典型或随机等)和样点间观测值的变动系数有关,需在调查前根据要求加以确定。

角规测树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角规测树常见问题

焊接角规使用方法?

查一下焊接检验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704-2005)

幼儿园厨房区角规则怎么样写

1. 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不够,并没有中大班的分工合作的意识,我做爸爸。你做妈妈,我们一起烧饭饭。只是自己个人行为的发生。 2. 无意识的把各种厨具打开,把一些蔬菜等装进去,再拿出来,再装进去,行为停留在...

幼儿园墙角护角哪位可以说下?

幼儿园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像这种幼儿区都是相当的严格,具体如下:1.尽量避免出现楞角边的建筑和物品2.室内布线最好暗线,若是外线沿隐蔽的墙角3.电源插座高于1.5米且远离幼儿活动区4.室内水龙头...

酸角树的酸角树代表

酸角树王古树据考证植于隋朝事情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当地人称之树王,据说几百年前雷丁村旧址依次树而建,后有千年蛇妖盘踞此树,不时出来残害人畜致使祖先们无法在此地居住,被迫迁移到现在的地方,先辈们向...

美规三角插头价格贵吗?

不贵1.美规USB旅充三角插头      价格:9.3元2.美规三角插头带接地      价格:29元以上价格来源...

分角规概述

分角规,一种量角器,分为两部分,每部分都是一个半圆量角器加上直尺。英文:protractor

测树主要内容

按调查对象、目的和任务,测树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偏角规定

林木的材积和蓄积怎么算

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1、林木的材积计算方法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

①胸高形数法:

V=g13Hf13

式中V为树干材积;g13为胸高断面积;H为树高;f13为胸高形数。形数一般是根据大量伐倒木的实测数据取得,经过数理统计整理,求得实验回归式,编制出不同树种各直径和树高的形数表,在计算材积时查用。

②实验形数法:

V=g13(H+3)fэ

实验形数fэ是根据大量资料的分析而得出的一个经验系数,它随树高的变化要比胸高形数稳定得多,大部分树种的fэ集中在040~044之间。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常数对待。

2、林木的蓄积计算方法

立木蓄积的计算方法:

原木材积除以该树种的出材率。如:某地区、某树种的出材率为60%,即:立木材积(立木蓄积)=原木材积÷60%。原木材积是伐倒木根据需要截成区分段,各段的材积相加就是原木材积。

在采伐地块附近,选取相同树种的林木测量胸径和根径(测量部位应与伐桩一致,测量株数应达到一定数量,通常每径阶在30株以上,以保证估测精度),利用胸径和根径的数据选择模型回归,可选择直线方程D13=a+bD根或抛物线方程D13=a+bD根+CD2根进行回归拟合,计算相关系数和剩余标准差进行检验,然后利用回归式估测现场各伐根胸径,查一元立木材积表可得出相应蓄积。

扩展资料:

林木的材积和蓄积之间的区别:

一、两者的调查方法不同:

1、树木蓄积量的调查方法:样地法、角规测树法、全林每木检尺法。

2、出材量的调查方法:标准木调查、标准地调查。

二、两者的计算不同:

1、树木蓄积量的计算:其计算方法是首先在森林调查中进行各树种的单株调查,得出单株材积,然后将单株材积乘以一地森林中各树种的株数即得。

2、出材量的计算:出材量计算分别材种(大、中、小径材,短小材、薪材)段,利用2米或1米区分中央断面求积法,计算各材种带皮、去皮材积,再计算规格材、非规格材、及其综合出材的材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蓄积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材量

林业中的二类调查具体指什么

木材的计算方法多了~

立木一元材积表 立木二元材积表 原木一元材积表 原木二元材积表 标准表法等(根据相应地区 和树种选择相应的表查询) 角规测树 公式计算等等。

规格材的话 就长x宽x高x数量 就可以了

下面公式给你参考

GB4814-84《原木材积表》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树种的原木材积计算。

(1)检尺径自4-12cm的小径原木材积由下式确定:

V=07854L(D+045L+02)²÷10000

式中:V——材积(m³);

L——检尺长(m);

D——检尺径(cm)。

(2)检尺径自14cm以上的原木材积由下式确定:

V=07854L[D+05L+0005L²+0000125L(14-l)²(D-10)]²÷10000

(3)原木的检尺长、检尺径按GB1442-84《原木检验 尺寸检量》的规定检量。

(4)检尺径4-6cm的原木材积数字保留四位小数,检尺径自8cm以上的原木材积数字,保留三位小数。

请教关于树木计算材积的问题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依据。

基本调查内容

1、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界线,并在经营管理内进行或调整经营区划 。

2、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

3、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

4、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

5、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和经营成效。

6、调查和计算森林生长量(率)。

以上是调查的基本内容。还分成各小类。每个省的都有点区别 。最好参照当地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

(一)调查总体思路和时间安排。

总体思路。严格执行《江苏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面积调查以小班现地勾绘与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以实地调查为主,结合GPS定位技术进行地面校正,获取调查区域的森林资源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构建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时间安排。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工作阶段,包括编制二类调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操作细则》,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发动工作。二是调查阶段,用三年时间完成调查任务,时间从2007年开始至2009年结束。2007年度,完成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市调查;2008年度,完成南通、扬州、泰州、淮安、盐城市调查;2009年度,完成徐州、连云港、宿迁市调查。三是总结表彰阶段,2010年底完成,对调查成果进行验收、数据汇总、总结表彰和成果发布。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对象是在全省境内生长的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以及农田林网、四旁树等。

调查内容。一是调查各级各类林地的面积、权属;二是调查各级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三是调查各级各类森林、林木蓄积;四是调查各级各类四旁树的株数和蓄积;五是调查各级各类农田林网的控制面积和分布情况;六是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七是调查不同功能区(江、海、河、湖、路等)的绿化现状及分布;八是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市、区)森林资源管理和更新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三)工作步骤和调查方法。

工作步骤。一是区划林班和小班,查清各类土地的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二是调查各类森林、散生木的蓄积,并对各类蓄积进行抽样控制;三是调查四旁树、城镇树木的株数、蓄积和农田林网的现状,并对其蓄积进行抽样控制;四是开展专业调查,调查主要树种的生长量,调查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五是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森林资源调查报告;六是绘制森林分布图。七是建立森林档案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调查方法。一是片林、带状林以地面调查为主,采用GPS技术,并结合航片判读、区划和定位的方法进行小班区划;二是片林蓄积量采用角规绕测方法调查,按断面积蓄积标准表进行计算。带状林蓄积量采用设置段带样方方法,查一元材积表进行计算;三是四旁树采用机械抽样调查推算的方法,以县(市、区)域的所有四旁树为抽样总体,机械布设半径1784m、面积01hm2的样圆进行调查。农田林网现状在1∶1万地形图上勾绘求得;四是研建全省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汇总资源数据,实现省、市、县森林资源计算机管理,形成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五是以县(市、区)和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单位编制森林资源调查报告和森林经营方案。

(四)质量标准和成果要求。

质量标准。调查成果质量是二类调查的生命线,必须把质量第一的意识牢固树立在每一个调查队员的脑海里。调查工作要坚持“质为先”的方针,严格按照《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江苏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和《江苏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中的技术标准和内外业工作质量要求开展工作。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质量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原则。要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校审”三环节管理,调查成果要经得起检查验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成果要求。一是完成森林资源二类成果报告、专项调查报告、质量检查报告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等文本。二是完成以林场(或乡、镇)为单位编制的1∶1万比例尺基本图和林相图,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编制的1∶5万—1∶10万比例尺森林分布图、森林分类区划图和专题图等图面材料。三是完成各类调查统计表;四是建立省、市、县级森林资源档案和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五)强化技术培训。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调查内容涉及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小班调绘、角规测树和类型中心抽样等多方面技术的应用,省里将按照“统一组织、全员培训、严格考核”的原则,强化二类调查的技术培训。二类调查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由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调查队员由各市、县负责组织,各地应选派思想作风过硬、懂业务、工作认真踏实的同志参加,今年的技术培训工作将于近期开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江苏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GPS基础知识及应用、抽样基础知识与样地的测设调查、GIS技术及林相图制作、遥感判读等技术规范和要求。在注重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强化对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调查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同时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要加强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内外业质量检查,并集中力量抓紧做好杨树立木一元材积表、四旁树面积折算标准表等重要基础数表和数据汇总软件的编制工作,为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顺利开展做好技术保障。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各地要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原则,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林分速测镜是什么?

砍倒的树叫木材,查木材材积表,还活着的树,叫立木,要知道有多少--用蓄积表示,下面就介绍几种方法,供你参考:

1、样地法:在林中选若干个面积一致、有代表性的样地,每个样地内量测每株树的胸径、树高,并分别记清树的种类(主要分为大的类型,并不要完全清楚各种树的名称),通常分成四类:松类、杉类、软阔类、硬阔类。

根据胸径、树高查相应树木种类的二元立木材积表,把样地内的所有单株蓄积加起来,就是一个样地的蓄积。

然后,几个样地进行平均。

进而推算整个林地的蓄积。

2、角规测树法。这要请专业技术人员。

3、全林每木检尺法。

到当地林业局请技术人员,就省心、省事了!

怎样计算杨树活林木材积量

(relaskop)

(华网坤)

一种以角规为主,能测高、测距、测径和测斜的多功能测树工具。测量过程中它能自动调整坡度影响,测得的结果不必另行坡度校正。1951年,角规测树的创始人毕特利希(WBitterlich)为使其创立的方法广泛使用于森林调查,设计了这种仪器。现在这种测树仪已在许多国家的森林调查中使用。1974年毕特利希又在速测镜上增加了光学望远系统,制成远距速测镜。中国于1963年设计和生产出LC-1型林分速测镜,1982年生产了DQW-2型望远测树仪。

仪器结构

仪器外壳用铅合金制成,大小约为15×8×3立方厘米,重约250克(图1)。仪器内部还装有半反射镜和组合透镜。鼓轮是偏重心的,且能绕轴心转动,因而无论仪器怎样前后摆动,鼓轮的转动运动方面对地面总是相对静止的。从接目孔可以观察到鼓轮表面的标尺,但由于档板的作用,标尺只在下半视域中出现,上半视域用以观察被测目标。上下视域的分界线称为准线,一切标尺都以在准线上的读数和宽度为准(图2)。标尺1、2、1/2是分别具有角规常数1、2、1/2的水平角规。标尺1与其左边四条窄带合成水平角规常数4的水平角规,且可用来测量树干上部直径。标尺S、H和P分别用于水平距离、树高和坡度的测量。

图1 林分速测镜结构

标竿

用林分速测镜测定距离时需用标竿。标竿长11米,可折叠以便携带。标竿上的刻度如图3。自右向左各个刻度可组成7个标尺,分别用以测定4、6、8……20米的水平距离;自左向右又可组成7个标尺,分别用以测定5、7、9……20米的水平距离。每个黑(或白)块表示1米的距离。

图2 标尺

图3 标竿

使用方法

一手握住仪器下部,食指按下制动钮,通过接目孔观测测量目标,待视域中标尺稳定后即可进行测量。①林分断面积测定:测法同其他种类的角规(见点抽样)。②水平距离测定:先将标竿直立于被测树干之旁,退回到测点后按下林分速测镜的制动钮,并使准线对准标竿中央,然后松开制动钮,将仪器横转90°,观察标竿并使准线上S标尺的宽度与标竿上刻度的某个组合相重合,对超出某个组合而又不足一个标竿刻度的部分用估计确定。标竿上刻度组合代表的距离加上估计部分即为测点到树干的距离。③树高测定:先测定测点到被测树干的距离L,然后使准线分别对准树梢和树根,从H标尺得读数h1和h2,则树高为(h1±h2)·L/20(米)。式中加、减号的选择决定于树根与水平视线的位置关系,当树根在水平视线之下,采用加号,否则采用减号。④树干上部直径测定:用标尺1和其左边黑白相间的四条窄带去衡量树干上部直径。当测点到树干的水平距离为L时,标尺1宽度表示2·L(厘米)的尺度,每条窄带表示025·L(厘米)的尺度。如果测得树干上部直径的宽度等于标尺1加一条窄带的宽度,则上部直径为125·L(厘米)。⑤坡度测定:使视线与坡面平行,准线上出现的P标尺刻度即为林地坡度。

材积测定方法

大批量测定树干材积,可根据所测定的立木胸径(树高 13米处的树干直径)和树高或原木的小头直径和材长分别查相应的立木或原木材积表即得。板方材按实测长、宽、厚相乘或查板方材积表而得。单株伐倒木、单株立木树干材积,薪炭材材积计算法介绍如下。

一、伐倒木树干材积

常用计算方法有:

①中央断面求积式,也称胡伯尔公式:

V=g1/2L

量测树干长L、在1/2L处量测直径d1/2,计算出断面积g1/2,代入公式求算材积V。

②平均断面求积式,也称斯马林公式:(图1);用于截顶树的量测,分别测定大头直径d0和小头直径dn,并求得断面积g0和gn。

③截顶抛物体、圆锥体和凹面体求积式,也称牛顿公式或里克公

图2

式:(图2);利用此式需量测大头,中央和小头3处直径。

④赫斯菲尔德公式:FC=CA

量测树长1/3处直径和小头直径。若取带梢树干,则gn=0,公式变为:G=CB

⑤按区分段计算材积公式:按一定长度l(一般为1米或2米)把树干分成若干段,分别量测每段的中央直

图3

径,并量梢头底直径和梢长。(图3)式中V1、V2……为各区分段材积,V′、l′、g′分别为梢头材积、梢头长、梢头底面积。

二、单株立术材积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

①胸高形数法:

V=g13Hf13

式中V为树干材积;g13为胸高断面积;H为树高;f13为胸高形数。形数一般是根据大量伐倒木的实测数据取得,经过数理统计整理,求得实验回归式,编制出不同树种各直径和树高的形数表,在计算材积时查用。

②实验形数法:

V=g13(H+3)fэ

实验形数fэ是根据大量资料的分析而得出的一个经验系数,它随树高的变化要比胸高形数稳定得多,大部分树种的fэ集中在040~044之间。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常数对待。

图4

③望高法:(图4)式中Hr为望高(树干基部至上部直径等于 1/2胸径处的高度);m为测点高(即胸高13米,若从采伐点算起则为 10米)。此法不需要测定全树高,只用仪器(如速测镜)找到等于1/2胸径处并测出Hr便可计算材积。

图5

④丹琴略算法:(图5) ,对计算树高25~30米时的材积较为可靠。

薪炭材材积测定一般不用单根检尺的方法测定材积,而把它们截成一定长度后堆放成垛,根据所占空间计算一垛的材积。按垛的长、宽、高所计算的空间体积称层积材积,扣除材间空隙而求得的木材体积称实积材积。

层积材积可通过换算系数计算出实积材积。换算系数的大小与材积的直径、弯曲和枝节有关。简易测定方法有:

①相片网点测定法。将所要测定的木材垛横断面拍成相片,覆盖网点板。统计木材断面上所落点数与总点数的比例,即为实积系数。

②对角线比例测定法。在材垛的正面划一个与垛高相等的长方形,在长方形两对角线各牵一皮尺,沿皮尺在各木材头上用粉笔划一条线,量测材头截线的总长度与对角线长度之比即为实积系数。

扩展资料

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814-84《原木材积表》、GB4815-84《杉原条材积表》、GB449-84《锯材材积表》推算得出的,供各部门的木材经销、木材检量等人员用于迅速查定各类木材的累计材积数。

一、查定方法

(1)单根的或不满10根的原木、原条、特等锯材和普通锯材的材积累计数,可直接从本手册中分别查得。

(2)根数为10根、20根、30根……的整十位数的原木、原条、特等锯材和普通锯材的材积累计数,可先相应查出1根、2根、3根……的材积数,然后将小数点右移一位(即扩大10倍)得到。

(3)10根以上且带有个位数根数的原木、原条、特等锯材和普通锯材的材积累计数,可先得出整十位数根数的材积数,然后再加上直接查得的个位数根数的材积数而得。

二、对GB4814-84《原木材积表》的说明

GB4814-84《原木材积表》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树种的原木材积计算。

(1)检尺径自4-12cm的小径原木材积由下式确定:  V=07854L(D+045L+02)²÷10000  式中:V——材积(m³);  L——检尺长(m);  D——检尺径(cm)。

(2)检尺径自14cm以上的原木材积由下式确定:

V=07854L[D+05L+0005L²+0000125L(14-l)²(D-10)]²÷10000

(3)原木的检尺长、检尺径按GB1442-84《原木检验 尺寸检量》的规定检量。

(4)检尺径4-6cm的原木材积数字保留四位小数,检尺径自8cm以上的原木材积数字,保留三位小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材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