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清紫檀云纹藤心扶手椅

周敏

紫檀云纹扶手椅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清紫檀云纹藤心扶手椅 馆藏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类    别 故宫明清家具 所属年代 清代早期

清紫檀云纹藤心扶手椅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清紫檀云纹藤心扶手椅常见问题

卷云纹扶手椅有哪些系列?

书房系列、餐厅系列、办公系列、家具系列等等。具体的推荐您去连天红(福建)家具有限公司官网看一下,里面有详细的说明。

紫檀扶手椅价格多少

也是根据大小和款型的,最低都要好几千,很高兴为你解答

卷云纹扶手椅贵不贵?

卷云纹扶手椅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因为这类多以实木为主,所以风格上面都是比较古朴的,自然就贵显得雍容华贵。而且我购买的连天红中式卷云纹扶手椅只需要2458元。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划算的。以上价格来源于网络仅...

紫檀木卷书式搭脑扶手椅如何赏析

十里河和潘家园是北京最大的集散市场,有卖料的商家。自己动手好啊!

哪位知道紫檀藤心矮圈椅值多少钱?

市场的价格根据不同品质,差距很大,以明式素圈椅为例:掺加料:无底限料真,拼补多,面上有补,多白皮:10~15万料真,拼补少,面上无补,少白皮:15~20万料真,无拼补,少白皮:20~30万料...

紫檀木卷书式搭脑扶手椅概述

紫檀木卷书式搭脑扶手椅

紫檀浮雕西番莲云头搭脑扶手椅介绍

这件扶手椅属清式扶手椅,是入清之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样式,结构与前代的扶手椅大不相同,它是清代家具中最流行,也是传世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不少人习惯于将清式扶手椅叫作太师椅,其实不够确切。太师椅是俗称或通称,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指不同。在宋代,太师椅指带有花叶托脑的交椅;明代指当时的圈椅;到了清代,就变成清式扶手椅的俗称了。清式扶手椅是由屏风式罗汉床和宝座演变而来的,但此件扶手椅的靠背板的弧度还保留了明式扶手椅的式样。而扶手椅上富有西洋风格的雕刻纹样,则体现了西洋文化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入清以来,西洋式建筑的商馆、洋行出现在广州街头,西方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同时,不仅西方传教士从广州带入大批珍玩器物,并参与设计了北京圆明园长春园内一部分西洋式花园。这样,一批带有西洋风格的家具开始问世了。

此扶手椅为对椅之一;板座屉,有束腰,造型和结构属典型清式扶手椅,但鉴了明式椅子的一些特征,例如有弧度的靠背板,转而下的扶手,横竖材相交处有倭角。此外,椅子采用了西洋装饰,靠背板的浮雕和透雕的飞牙,都为番草图案。

此椅背面亦施雕饰,颇为罕见,繁而不俗,工料极精,浮雕打磨得精细入微,在清式扶手椅中,不仅年代较早,且较为上乘。整体造型简练,仍可见明式家具的风格。精美的西方雕刻纹饰,紫檀木经打磨后泛出的幽光,更显得富丽堂皇,尊贵典雅,是东方造型与西方装饰方法相结合得较好的一件精品。

其市场估价达人民币800,000元。

此类名品不可能再进入市场,市价无从估起,只能从类似的器物上比较而知。若对仿制的作品也有意收藏的话,也要多加比较,选择水平高超的仿品,方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千万不要为那些粗制滥造而价格低廉的东西所迷惑。

也有个别仿制得非常好的,它从选料、体量、比例到细部都相当完美,几乎无懈可击。若非告知是仿品的话,相信会有人走眼。不过仿品究竟是仿品,特别是这样的名品,传承有序,收藏有录可查,同时哪儿又出现了一件相同的东西来,首先是让人怀疑的。另外老器与新器倘若搁在一起比较,孰优孰劣自是一目了然。

清拐子式书卷搭脑扶手椅简介

清拐子式书卷搭脑扶手椅木质为楂桢木,又名柘木。高100厘米、宽62.2厘米。

拐子式指由夔纹演变的直角弯转的椅背和扶手的木构件。这件椅还保存了夔龙首的特征。变形拐子回纹,攒斗制成。椅足回纹,洼堂肚。椅背雕有瓶花图案。

清代广式家具的风格特点有哪些

一、广式家具的形成

明末清初时期,由于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当时对外贸易和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广州由于它特定的地理位置,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门户。自明季葡萄牙人来华以后,其聚居地澳门,高栋飞甍,栉比相望。至清初,随着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州的商馆、十三洋行等先后建立,这些商业机构的建筑大都摹仿西洋形式,一时官府、民居也多相率效仿,于是形成一股空前的“西洋热”。其它如象牙雕刻、瓷器烧造以及景泰蓝等各种工艺也都随之有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必然影响广州传统的家具制作业。家具和建筑紧密相关,西式宫殿堂馆的兴建,必然要求配置成套的与西方建筑艺术风格相协调的室内装修和家具。加以广东又是贵重木料的主要产地,南洋各国的优质木料多经由广州进口,制作家具的原料也较充裕。这些都是乾隆时期广式家具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广式家具的风格和特点

(一)用料粗大充裕

以清宫所藏广作紫檀雕花长桌为例(图1),此桌长 1655、宽 387、高 892 厘米。桌面边框宽 10 厘米,厚 3 厘米。下为托腮,厚 13 厘米,它与桌面系一木做成。实际上用于做桌面四框的木料厚度为43厘米。桌面板心用一块宽187厘米的整板镶成,下面辅以穿带四条。面下是束腰,高 4 厘米,厚 11 厘米,中间镂雕出串枝西洋卷草花纹。束腰下托腮与上托腮对称。再下是牙板,厚 22 厘米,宽 9 厘米,浮雕西洋卷草花纹。牙板下沿随花纹形态作成曲边。四角立四腿,由于上下托腮的作用,桌沿喷出较多,因而四腿的拱肩也较大。四条腿通体饰西洋花纹。四腿与牙板结合的拐角处,作出与牙板曲线相呼应的翅式牙。翅式牙也是与腿一木做成的。腿方 55 厘米,下端为软弯内翻马蹄形,8 厘米见方。且不说桌面四框以及束腰、牙板用料宽厚,单就腿足来说,它是用一块 8 厘米见方的粗料加工而成。除上端靠里侧部分留作榫头,下端里侧削出马蹄以及中间预留腿柱、翅式牙外,腿柱里侧两面和拱肩以上部分的木料全部削掉,可见用料之费。此桌由于用料粗大,马蹄向内兜转较大,所以看上去似显笨拙,不如明式家具俊美。广式家具的特点之一,是不管腿足的弯曲度有多大,一般不使用拼接作法,而喜用一木挖成。再以清宫所藏紫檀雕花嵌珐琅扶手椅(图 2)为例,椅横 643 厘米、纵 514 厘米、通高1148厘米,面高53厘米。椅背搭脑用一块长51、宽18、厚6厘米的板材刮削成35厘米厚的弧形板,然后在板上镂雕出大曲率的勾卷云纹。微向外弯曲的扶手,亦采用厚板镂雕的同样做法。这种做法必须要有一定厚度的材料才行。椅背的背板用一块厚 5 厘米、长 46 厘米、宽 25 厘米的木板削刮成 2 厘米厚的“S”形曲线板。在板的前后两面雕勾卷云纹。正面上部嵌一黄杨木雕磬纹及流苏图案,正中起槽,镶嵌铜胎掐丝西洋花纹珐琅片。背面正中浮雕西式珠花一枚。此椅椅面厚 32 厘米,采用低束腰形式,束腰高 2 厘米。牙板上安托腮,足间安管脚枨,四条横枨的高度相同,宽度也与腿的宽度相同,为 35 厘米,厚 25 厘米。四面腿内镶壼门牙条,管脚枨下面也饰有牙条。此外,在椅背搭脑镂空透孔中和扶手内框亦均满嵌西洋纹花牙和牙条。此椅构件装饰繁琐。从器身各部比例看,坐面横度大于高度,坐面纵向尺寸几乎与高度相等,给人以稳重大方之感。至于用料方面,与平常的椅子相比,材料耗费要多用许多。

清宫旧藏还有一件紫檀雕花柜格(图3),从外形看不显笨重而颇为俊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是靠在边角处的巧妙修饰缓和并弥补了因边框材料过大而出现的呆板。从而收到优美、俊秀的艺术效果。其方法是在四框里口边缘雕一道宽约一厘米的绳纹,绳纹外再作一道约 02 厘米宽的阳线,再外为 3 厘米宽的素混面。这样一来,便造成一种仿佛绳纹边是在边框上另加的视觉效果,从而避免了因材料过大而产生的笨重呆板感。中间的横梁亦采取同样做法,上下两边做成绳纹,中间做成混面双边线。实际横梁厚度为 34 厘米,这在同类柜格的横枨构件中,已是大比例了。至于门板和两山镶板,板面装饰的花纹图案,均用阳刻手法,雕刻的花纹高出衬地平面达 05厘米,加上镶入边槽的厚度,实际厚度要超过 1 厘米。

总之,广作家具在用料方面是比较宽裕大方的。在这方面,和苏作家具风格截然不同。苏式家具以俊秀着称,用料较广式家具要少。由于硬质木料来之不易,苏作工匠往往惜木如金。他们在制作每一件家具前,先对每一块木料反复观察、衡量,精细打算,尽可能把木质纹理整洁美观的部位用在表面上。不经过深思熟虑,决不轻易下手。为了节省材料,制作暗处构件还常用其它杂木。笔者所见宫中收藏的一些苏式家具,十之八九都有这种情况。而明清两代的苏作家具都是如此。撙节木料的情况多表现在面内穿带的用料上。苏作家具大多挂油漆里,目的在于使穿带避免受潮,保持木料不致变形,同时也有遮丑的作用。

广作家具就不同,为讲求木性一致,大多用一种木料做成。通常所见的广作家具,或紫檀、或红木,皆为清一色的同一木质,决不掺杂别种木材。而且广作家具不加漆饰,木质完全裸露,使人一看便有实实在在、一目了然之感。

(二)装饰花纹雕刻较深,刀法圆熟,

磨工精细广式家具装饰花纹的雕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建筑雕刻的影响,浮雕隆起较高。一组线条,往往由不同层次表现,雕刻花纹大都隆起,个别部位近乎圆雕。如宫中收藏的乾隆时期的紫檀雕云龙大柜,柜门板心满施雕刻,浮雕的云朵紧密相连,龙纹的雕刻隆起更高,龙身在云朵中穿腾、扭曲翻滚,张牙舞爪,姿态雄劲有力。加之磨工精细,使纹饰表面莹滑如玉,丝毫不露刀凿的痕迹。

再以前述紫檀雕花柜格为例,柜格正面两门板心都饰以阳刻花纹,四角及正中心雕折技花卉。花朵及枝叶叉芽四出,由于雕刻较深而富于立体感。所饰西洋巴洛克花纹,翻卷回旋,线条流畅。图案间隙留出衬地,在雕刻时,除图案纹饰外,余地则用刀铲平,再经打磨平整。虽有纹脉相隔,但从整个地子看,决无高低不平的情形,与用刨子刨平的木板完全一样。可见在花纹图案雕好以后,磨光亦需花费很大的功夫。柜格两山的板心也同样如此。每块板心在离边框3至4厘米处,雕一道约03厘米宽的绦子线,正中浮雕折枝花卉。虽然雕刻较深,手模时,却有圆滑柔和之感。衬地表面,亦平滑如镜。在板面图案纹理复杂、铲刀处处受阻的情况下,能把地子平面处理到这种程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三、广式家具的装饰题材

广式家具的装饰纹样,也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明末清初之际,西方的建筑、雕刻、绘画等技艺逐渐为中国所应用。自清代雍正至乾、嘉时期,模仿西式建筑的风气大盛。除广州外,其它地区也有这种情况。如在北京西苑一带兴建的圆明园,其中就有不少建筑从形式到室内装修无一不是西洋风格。为装饰这些殿堂,清廷每年从广州定作或采办大批与之相谐调的中西结合式家具,即以中国传统作法做成器物后,再用雕刻、镶嵌等工艺手法饰以西式纹样。这种西式纹样,通常是一种形似牡丹的花纹,也有人称之为“西蕃莲”。这种花纹线条流畅,变化多端,可根据不同的器形而随意发生延伸。它的特点是多以一朵或几朵花为中心向四周伸展枝叶,且大都上下左右对称。如果装饰在圆凳上,则枝叶多作循环式,各面纹饰衔接巧妙,很难分辨它们的首尾。

广式家具除装饰西式纹样以外,亦有相当数量的饰以传统纹样。如各种形式的海水云龙、海水江崖、云纹、凤纹、夔纹、蝠、磬、缠枝或折枝花卉,以及各种花边装饰等。有的广式家具则中西两种纹饰兼而有之;也有些广式家具乍看都是中式花纹,但细看起来,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西式痕迹。再以前述紫檀椅为例 :椅背搭脑做成中式如意云头状,而在透孔处另镶以薄板雕刻的西式卷草花纹。背板为曲线形,饰以中式勾卷纹,正中镶嵌西式花纹珐琅片一块,珐琅片边沿木板嵌口又饰以西式卷叶边。椅背正中嵌黄杨木雕磬纹和流苏,然紧靠磬纹上部又雕一朵西式瓣珠花。再以前述紫檀柜格为例:两山雕刻的是中式折枝牡丹,都是传统装饰纹样,但在四角与正中花纹之间,又雕一组西洋“巴洛克”风格的图案。上部架格部分四框饰绳纹,中间装抽屉两层,每层四个,面板用影木做成,而在抽屉面外,又以紫檀薄板雕刻西洋花瓣饰边。这种装饰手法,在广式家具上是屡见不鲜的。在众多的广式家具中,带有洋式花纹或西洋纹饰痕迹的约占十之六七。

四、广式家具的结构

广式家具的装饰纹样和雕刻手法上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在结构上却基本保持着我国明代家具的传统形式,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略有变化而已。

先说桌子,桌子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四个桌腿在四角,大多带束腰,另一种是桌腿装在桌面两端缩进一些位置上。前者称“桌形结体”后者称“案形结体”。明代案形结体的长桌多用夹头榫结构,也有用托角榫的,但数量不多。清代则用托角榫的较多,偶尔也有用夹头榫。桌形结体的做法基本沿用明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广式家具也不例外,如前述紫檀雕花长桌,桌面和其它部位采用传统结构。桌面用攒边作法,腿与面的结合用长短榫结构,腿和牙板用抱肩榫结构。清代椅凳坐面与腿的结合通常与采用这种作法,面下带束腰。如果凳面是圆形的,则采用弧形抱肩榫。

清代的扶手椅大多采用束腰作法,先做成带束腰的坐面,然后在面上另安扶手和靠背。这是沿用明代床榻的做法,与明式扶手椅做法截然不同,明式扶手椅很少带束腰的,后背两侧边柱与两条后腿用一块整木做成。清代扶手椅也称“太师椅”,大都带束腰,后背与坐多为九十度直角。有的即使有背倾角,和明式相比差别也很大。如前述紫檀扶手椅,椅背两边立柱与坐面基本垂直,只是搭脑处略向外弯转,从而形成九十五度的背倾角。后背和扶手都采用框式结构,用走马销连接。做法是在坐面两侧凿出前宽后窄、底大口小的榫窝,在扶手下边框安相应的榫头,将榫头插进榫窝后用力向后推,榫销向后滑进窄口,榫头就难以拔出了。扶手后竖边也安同样榫头,后背竖边凿下宽上窄的榫窝,通常情况下后背下横边还有一对直销,把后背对准扶手竖边榫头用力向下按,使下横边与坐面吻合,即可把后背、扶手和坐面紧紧连为一体。坐面以下皆如常式 :用攒边作法组成坐面 ;长短榫结构支撑坐面 ;用抱肩榫连接腿足、牙板 ;腿的下部有管脚枨,用格肩榫结构。足下饰回纹马蹄,这也是清代的特征。明代扶手椅少使用束腰式,足端也不作任何装饰,唯方凳、圆凳带有束腰和不束腰两种类型,但也不饰回纹足。

广式柜格的结构也大体保留明代传统形式。柜顶与四框用棕角榫结构 ;门板及两板心用框内装板结构;横带与四框用格肩榫结构。由于各地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广式家具与其它地方的家具也有许多共同点。如在使用透榫时,一般不用在正面及上平面,而多处理在两侧。明式家具多用透榫,目的是为了使器物牢固坚实。而清代多用暗榫尽管在结构上不尽合理,但却提升了家具的美观度。如柜格中部横梁与边框的结合,都用暗榫,而下横梁两侧则用明榫(即透榫)。由于硬质木材不易变形,同样可以收到牢固坚实的效果。这通常指柜格的正面而言。单就一件柜格的整体结构来说,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两山横带,因为考虑到正面的美观,大多不用透榫。其它种类的家具也有这种情况,只是由于器身大小不同,其不足之处有突出和不突出之别。柜格一般形体较大,大者十数人不易挪动,小者搬动也需两人以上。有的柜格年长日久以致榫铆胶质失效,在挪动时常出现两山开榫现象。桌子、椅子、凳子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很少因挪动而拔榫。

简单说来,清代硬木家具主要有两大派别,即江南和岭南两派。江南包括长江下游的苏州、扬州、江宁一带;岭南则多指广州一带。岭南产品数量虽不及江南,但艺术水平则超越江南。所谓清代家具用料粗壮、充裕,造型稳重大方,装饰繁复华丽,主要是指广式家具而言。它虽不及明式家具那样朴素、典雅,制作科学合理,但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讲,清代广式家具总是反映了一个时期家具制作的特殊风格和艺术特点。

明清家具几种常用木材介绍

清式家具走的路子与明式家具截然相反,由重神态变为重形式,在追求新奇中走向繁琐,在追求华贵中而走向奢靡。 总结:清中叶,造型浑厚稳重,用料考究,技术清湛。整体富丽,豪华,装饰繁琐。 但到了鸦片战争,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动荡不安,家具能制作敷衍了事,装饰轻薄浮缛,一味的追求厚重和平直硬拐的造型,给人一种虚张声势,装模作样的陌生感,走向衰落。 明清家具的收藏始于20世纪30年代。古斯塔夫•艾克出版的第一部介绍中国古典家具的著作《明代黄花梨家具图考》,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书中的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工匠的技艺,令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叹为观止。外国人开始大量地搜集、收购中国明清家具,并运往海外。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

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欣赏家具、鉴定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细细分析有以下四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它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传统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明代家具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当我们看一件家具,判断其是否是明代家具时,首先要抓住其整体感觉,然后逐项分析。只看一点是不够的,只具备一个特点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家具,具备前面三个特点,而不具备第四点,即可肯定他说,它不是明代家具。后世模仿上述四个特点制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

清代家具有其自身显著的风格特点: 其一,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清式家具有很多前代们没有的品种和样式,造型更是变化无穷。以常见的清式扶手椅为例,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工匠们就造出了数不清的式样变体。既便是每一单件家具的设计也十分注重造型的变化。如故宫漱芳斋的五具成套多宝阁,其一字挑开,靠墙排放,与房间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个矩形隔层,每隔层虽是“拐子”图案却互不雷同,从侧面看,每个隔层的侧山上是不同图形的开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叶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家具在形式上还常见仿竹、仿藤、仿青铜,甚至仿假山石的木制家具。反过来,也有竹制、藤制、石制的仿木质家具。结构上,清式家具也往往是匠心独运,妙趣横生,如,有些小巧玲珑的百宝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屉,屉藏暗仓,隐约曲折。抽屉和柜门的关闭亦有诀窍,非仔细观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选材讲究,作工细致。在选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以紫檀木为首选。在结构制作上,为保证外观色泽纹理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取一木连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装饰,手法多样。注重装饰是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清代工匠们几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在家具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上更是殚精竭虑。清式家具最多采用的装饰手法是雕饰与镶嵌,刀工细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鉴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将雕件打磨及线楞分明,光润似玉。镶嵌是将不同材料按设计好图案嵌入器物表面,家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钿、嵌珐琅等等,花样翻新,千变万化。 其四,西洋影响,良莠参差。清式家具中,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手法者占有相当比重,尤以广式家具更为明显。受西洋影响的清式家具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西洋家具的样式和结构,早期此类家具虽有部份出口,但未能形成规模,清末此种“洋式”再度流行,大多不中不西,做工粗糙,难登大雅之堂;第二种则是采用传统家具造型、结构,部份采用西洋家具的式样或纹饰。如,传统的有束腰椅,以西洋番莲图案为雕饰等等。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中国明清家具的用材讲究,但明代以黄花梨、 紫檀 、鸡翅木、铁力木、榉木为多;清代以紫檀木为最上乘用料,红木,鸡翅木、铁力木亦有,黄花梨相对要少;榉木、榆木、柞榛、 核桃木民间使用最为广泛。清乾隆 紫檀嵌桦木龙凤扶手椅紫檀木紫檀木产自印度、菲律宾、广东、马来半岛、泰国,属常绿亚乔木,是我国自古以来认为最贵重的木材。紫檀材质致密坚硬,入水即沉,心材鲜红色或橘红色,久露空气后变紫红褐色条纹,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有芳香,同时也是名贵的药材,用它做成的椅子,沙发还有疗伤的功效。我国自古即认为紫檀是最名贵的木材。由于过于名贵,故紫檀器物留存少。倘是大形家具,因材料难得,留存就更少,紫檀在各种硬木中质地最坚,份量最重,除多为紫黑色外,有的黑如漆,几乎看不见纹理。不及黄花梨那样华美,但静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疑的。在各种硬木中紫檀木质地最为细密,木材的份量最重,木纹不明显。紫檀木的木花放在白酒中,木花将立即分解成粉红色,且与酒形成较粘的胶状物,倾倒时能连成线。这是鉴别紫檀木的有效方法,紫檀木的产地主要在印度,我国的云南、两广等地也有生产。柏木柏木属柏科,古有“悦柏”之称,有扁柏、侧柏、罗汉柏等多种。我国民间惯将柏树分为南柏和北柏两类,南柏质地优于北柏。其色橙黄,肌理细密匀称,质地细密,比较耐水,多疤节,有香味,也是一种药材。其性不挢不裂,耐腐朽,适用于作雕刻板材,是硬木之外较名贵的材种。红木红木在广东被称为“酸枝”,长江以北则称作红木,与黄花梨同属豆科植物中的蝶形花亚科黄檀属,产于印度、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硬木,在清中期后被广泛使用,是珍贵树种之一。红木心材橙色、浅红褐色、红褐色、紫红色、紫褐色至黑褐色,材色不均匀,深色条纹明显,材质坚硬、耐磨、沉于水。红木有新老之分。老红木近似紫檀,但光泽较暗,颜色较淡,有香气,但不及黄花梨芬郁。新红木颜色赤黄,有花纹,有时颇似黄花梨。红木为热带地区豆科檀属木材,主要产于印度, 我国广东、云南及南洋群岛也有出产,是常见的名贵硬木。“红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称,广东一带俗称“酸枝木”。红木木质坚硬耐用。红木是优质硬木,其品种和名称多达几十种:如酸枝、红木、老红木、新红木、香红木、花梨木、老花梨木等。老红木近似紫檀,但光泽较暗,颜色较淡,质地不紧密,有香味。黄花梨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主要产于中国海南省,属豆科植物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是明及清前期考究家具的主要材料。黄花梨木质坚实,颜色从浅黄到紫赤,色泽鲜艳,纹理清晰,有香味,锯解时,芬芳四溢。在明清家具中首选材料是黄花梨木,这种材料颜色不静不喧,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黄花梨古无此名,而只有“花梨”,或写作“花榈”。后来冠以“黄”字,主要藉以区别现在还大量用来制造家具的所谓“新花梨”。其显著特点是花纹面上有鬼脸,即树结子为最佳,花粗色淡者为低。另一特点是其心材和边材差异很大,其心材红褐至深红褐或紫红褐色,深浅不匀,常带有黑褐色条纹,其边材灰黄褐或浅黄褐色。鸡翅木鸡翅木为崖豆属和铁刀木属树种,产于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以及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鸡翅木木质有的白质黑章,有的色分黄紫,斜锯木纹呈细花云状,酷似鸡翅膀。特别是纵切面,木纹纤细浮动,变化无穷,自然形成山水、人物图案。鸡翅木较花梨、紫檀等木产量更少,木质纹理又独具特色,因此以其存世量少和优美艳丽的韵味为世人所珍爱。鸡翅木“有不同的写法,或作,”鸡翅木“,或作”杞梓木。鸡翅木肌理细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文,尤其是纵切面织细浮动,具有禽鸟颈翅那种灿烊闪耀的光辉。清中期以后,家具用老鸡翅木的甚少,鸡翅木属红豆科,计约四十到六十种,在我国有二十六种,主要产于福建省,因其花纹秀美似鸡翅膀而改名。榉木榉木在北方又叫南榆,其中老龄而木材带赤色者,名为血榉。榉木木质坚硬,有很美丽的大花纹,层层重叠如山,在明清家具中占有重要地位。榉木属榆种,产于江、浙等地,木材坚致,色泽兼美,用途极广,颇为贵重,其老龄木材带赤色故名“血榉”。又叫红榉。榉木有很美丽的大花纹,如山恋重叠,称之为“宝塔纹”,它比一般木材坚实,但不能算是硬木,在明清家具中占重要位置。楠木楠木色泽淡雅匀整,伸缩性小,容易操作而耐久稳定,是非硬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种。明及清前期家具除有整体用楠木者外,常与几种硬性木材配合使用。楠木有三种: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带清香,纹理也很美观;二是金丝楠,木纹里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更为难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结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纹;三是水楠,木质较软,多用其制作家具。楠木属樟科,种类很多,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前者为常绿大乔木,产于四川雅安、灌县一带;后者别名金丝楠,产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苏南部。楠木的色泽淡雅匀称,伸缩变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软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种。铁力木铁力木树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径达丈许, 是几种硬木树种中长得最高大、价值又较低廉的一种。铁力木质坚而沉重,心材淡红色,髓线细美,用其制作家具,经久耐用。铁力木,或作“铁梨木”、“铁栗木”,在几种硬木树种中长得最高大。因材料大,不少大件家具用它做成,有时以之用在家具后背土, 作屉板及抽屉内部等。它有时有花纹,似木而较粗,铁力木是较大的常绿乔木,树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径达丈余。原产东印度,我国两广皆有分布。瘿木瘿,“树瘤也、树根。”(《格古要论》)瘿木不是指某一树种,而是指树根部位结瘤、或树干结瘤部位的木材。这个部位的木材纹理特殊,效果奇异,历来很受人喜爱。瘿木,实际上指木质纹理的特征他们认为任何一种树都可能有瘿子,而生处的木材总是有旋转的细密花纹。榆木榆木亦称“白榆”,广布性树种,产于我国的平原地区,纹理直,花纹较大,结构稍粗,棕眼显著,质地较软,归为柴木或叫软木类。易于加工和雕刻。榆木以张家口一带和山东境内黄河两岸的为最佳。山西、山东、河北、京津等地民间家具以此木为主。更多

古代桌椅是大多用什么木材做的?

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

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官帽椅: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玫瑰椅:这种扶手椅的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

靠背椅:椅子没有扶手的都称靠背椅。

椅子是一种日常生活家具,一种有靠背、还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据文籍记载,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

按材质分类:实木椅、玻璃椅、铁艺椅、塑料椅、布艺椅、皮艺椅、发泡椅等。

按使用分类:办公椅、餐椅、吧椅、休闲椅、躺椅、专用椅等。

小叶紫檀云纹的盘玩方法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软木”是指多种多样的本地生长、被用来制作家具的木材。一般来说,这些木材的硬度和强度都不如热带硬木比如紫檀、黄花梨、鸡翅木、乌土、铁力红木、花梨等。这一点与西方的概念不同。西方人说“软木”,是指针叶树种如柏树、冷衫 和雪松,而“硬木”则是指落叶树种如核桃树、樱桃树和栎树,但后者在中国属于软木。

由于材质的不同,所以从造形、做工工艺、装饰手法及造作工具上都有所差异。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最常用的“软木”

榆木

榆木是中国北方做家具最常用的木材。榆木有20多个品种。最高的榆树可以长到30多米,直径可达1米。榆木剖开后,它的边材呈黄褐色,芯材为淡褐色,纹理则象羽毛那样层层扩展。榆木不易干,也容易开裂。榆木的强度中等,耐腐朽,易加工。

榉木

在中国,榉木主要集中生长在江苏、浙江和安徽。榉树可以长到30多米,直 径可达15米。榉木纹理层层叠叠,比榆木更丰富,苏州工匠称其为“宝塔纹” 榉木木质也比一般木材坚硬,但不算硬木。在明清家具用材中,榉木有重要地位,自古受人重视。榉木是苏州地区制作 家具 的普遍材料。北方也有不少榉木家具,多作明式造型及做工与黄花梨同,素为 匠师和收藏家重视。江苏工匠常把榉木分成三类:黄榉、红榉和血榉。树龄不同造成了颜色和密 度的 差异。老龄且带赤色者被称 “血榉", 最为人所珍视。

楠木

明代文献里常常提到,楠木为做家具的良材。楠木常被用来制作柜子和书架也可用来装饰柜门或制作文房用具。楠木生长缓慢,树干直,树高在到10至40米之间,直径在50到100厘米之间 长江以南发现30多种楠木树种,尤其集中在西南,最好的楠木出自海南。楠木极为耐腐,常被用来做建材或造船。楠木易干,且木性稳定,不易开裂楠木纹理细腻,打磨后表面会产生一种迷人的光泽,常被称作“金丝楠木”

是一种极高档之木材,其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南方诸省均产,唯四川产为最好。明代宫廷曾大量伐用。现北京故宫及京城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书楼,金漆宝座,室内装修等多为楠木制作。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及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可惜今人多不识之,常以拜物心理视之,觉得质不坚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弃之。行内人视其质地有如下称呼: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间,常称红木黄梨等硬木为“南木”,原意应为自南方的木材。乍听起来却极易与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

核桃木

核桃木很容易与楠木混淆。但它的木材表面纹理较粗些,与楠木的橄榄褐色相比,核桃木色泽趋于金褐色或红褐色。中国有几种适合做优质家具的核桃木品种。华北和西北地区一般种植“真核 桃树 ”。这是一种落叶乔木,可生长到20米高,结核桃,可食用。它的边材色 浅,心 材呈红褐色或栗褐色,有时甚至带紫色。核桃木干得很慢,但此后木性 稳定。 由于“真核桃树”一般是用来食其果而不是当做木材,“满洲核桃树” 常被用来 代替它。“满洲核桃木”在华北和东北都有,它色泽较浅。在华中和 华东地区以 及云南还有“野核桃树”。

衫木

衫树种类极多,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长。衫树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 。衫木常用来作建材。然而,一些硬度较强、密度较密,肌理较均匀的品种也被 用来制作家具。衫木呈浅黄褐色,纹理直,相对容易干,强度不错,但不耐潮湿或虫蛀。

瘿木

瘿木是树干或树枝上的异常突起部分。瘿木的生成原因尚不清楚,而它们那种瘤苞似的生长看来并不碍树木的健康。形成瘿木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们是伐木、大火或森林灾害的结果,包括细菌的侵蚀,甚至啄木鸟的啃啄。某些树种,比如香樟、榆树、楠树、柏树和柳 树比较容易长出瘿木。瘿木纹理多作旋转的细密花纹,往往很难辨认它们究竟是何树种。但是,相同 的颜色、肌理和纹路通常是来自同一母树。树干分叉处和树根部位由于树木纤维的生长方向发生改变而长成瘿木似的纹理 , 比如楠木的瘿木便是如此。能开出大板材的瘿木中首推楠木。中国各地无处 不有的桦树也容易生长出瘿木。

桦木

产东北华北,木质细腻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断”。其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古人常用其做门芯等装饰。其树皮柔韧美丽。蒲人对此极有感情,常镶嵌刀鞘弓背等处。唯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故绝少见全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杨木

我国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质细软,性稳,价廉易得。常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这是所说的杨木亦称“小叶杨”,常有段子般的光泽,故亦称“缎杨”,不是本世纪中才引进的那种苏联杨、大叶杨、胡杨等。杨木常有“骚味”,,比桦木轻软。桦木则有微香,常有极细褐黑色的水浸线。这是二者的差别。

杜木

亦称“杜梨木”,色呈土灰,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旧时多用此木雕刻木板和图章等。曾见山西商号所用微雕商标雕版,方寸之内人物、舟车,山川、屋宇等精致之极,并有数百蝇头小字于其上,令人叹为观止。此版即杜木镌成。

柏木

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药,柏子可以安神补心。每当人们步入葱郁的柏林,望其九曲多姿的枝干,吸入那泌人心脾的幽香,联想到这些千年古木耐寒长青的品性,极易给人心灵上以净化。由此可知,古人用柏木做家具时的情境。柏木色黄、质细、气馥、耐水,多节疤,故民间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内著名的“黄肠题凑”即为上千根柏木方整齐堆叠而成的围障。可取香气而防腐。可见其在木植中级别之高。

樟木

在我国江南各省都有,而台湾福建盛产。树径较大,材幅宽,花纹美,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味,可使诸虫远避。我国的樟木箱名扬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顶箱柜等诸品种。唯桌椅几案类北京居多。旧木器行内将樟木依形态分为数种,如红樟、虎皮樟、黄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核桃木

山西吕梁、太行二山盛产核桃。核桃木为晋做家具的上乘用材该木经水磨烫蜡后。会有硬木般的光泽,其质细腻无性,易于雕刻,色泽灰淡柔和。其制品明清都有,大都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其木质特点只有细密似针尖状棕眼并有浅黄细丝般的年轮。重量与榆木等。

楸木

民间称不结果之核桃木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无华,色暗质松软少光泽,但其收缩性小,正可做门芯桌面芯等用。常与高丽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轻,色深,质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区别要点。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最常用的“硬木”

紫檀

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洋群岛的热带地区,其次是交趾。我国广东、广西也产紫檀木,但数量不多。

紫檀为常绿亚乔木,高五六丈,叶为复叶,花蝶形,果实有翼,木质甚坚,色赤,入水即沉。

我国古代认识和使用紫檀木始于东汉末期,晋·崔豹《古今注》有记载,时称“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到了明代,此木为皇家所重视,开始大规模采伐。由于紫檀木数量稀少,很快将国内檀木采光,随后即派官吏赴南洋采办,此后遂成定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所采办的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存储备用。这种采办,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掠夺性质,因此,南洋群岛所产佳木几乎被采伐殆尽,其中尤以紫檀木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载而去。查世界产紫檀之地,主要为南洋群岛,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产紫檀木的绝大部份都汇集到中国,分储于广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为明代所采,虽然清代也曾由南洋采办过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节屈不直,这是由于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过量,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枯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界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美人士重视紫檀的程度较我国尤甚,原因是他们从未见过紫檀大料,认为紫檀决无大木,仅可做小巧器物。据说拿破仑墓前有五寸长的紫檀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讶而羡慕,以为稀有。及至西方人来北京后,见到种种紫檀木器,才知紫檀之精英尽聚于北京。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限在西方的紫檀器物基本都是从中国运去的。由于运输困难,收买时一般不买成器,仅收买柜门、箱面等有花纹者,运回之后,装配木框,以为陈列之用。

紫檀木分新、老两种。老者色紫,新者色红,都有不规则的蟹爪纹。紫檀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呈犀牛角色泽,它的年轮纹大多是绞丝状的,尽管也有直丝的地方,但细看总有绞丝纹。紫檀鬃眼细密,木质坚重。鉴别新老紫檀的方法,新紫檀用水浸泡后掉色,老紫檀浸水不掉色;在新紫檀上打颜色不掉,老紫檀打上颜色一擦就掉。

与紫檀木同类的木料还有檀香,为常绿灌木,产于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其叶为长卯形,叶尖无花瓣,萼裂为四片,实为核果。木质坚重,清香,有黄白二种。多用作香料,或制成扇骨、箱匣等小器。木质不如紫檀木。

《博物要览》和《诸番志》把紫檀划归檀香类,认为紫檀是檀香的一种。《博物要览》载:“檀香有数种,有黄、白、紫色之奇,今人盛用之,江淮河朔所生檀木即其类,但不香耳。”又说:“檀香出广东、云南及占城、真腊、爪哇、渤泥、暹罗、三佛齐、回回诸国,今岭南等处亦皆有之。树叶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泽”,“檀香皮质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府而紫者为紫檀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诸番志》卷下说:“其树如中国之荔枝,其叶亦然,紫者谓之紫檀。”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介绍:“紫檀属豆科中的一种。约有十五种,多产于热带。其中有两种产于我国,一为紫檀,一为蔷薇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说:“美国施赫斯弗曾对紫檀作过调查,认为中国从印度支那进口的紫檀木是蔷薇木。”从目前国内现存的紫檀器物看,至少有一部分是蔷薇木。其他紫檀料是否属同一树种还有待于植物学家作进一步的鉴定。

紫檀木树种虽多,但它们有许多共同特点,尤其是色彩,都呈紫黑色。制作紫檀家具多利用其自然特点,采用光素手法。紫檀木质坚硬,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而美观。如雕花过多,掩盖了木质本身的纹理与色彩,为匠人所不取。

黄花梨

花梨木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观,我国广东、广西有此树种,但数量不多,大批用料主要靠进口。据《博物要览》记载:“花梨产交(即交趾)广(即广东、广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器。”《广州志》云:“花榈色紫红,微香,其纹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和‘花狸’。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琼州志》云:“花梨木产崖州、昌化、陵水。”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载:“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我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二者均可作高级家具。”书中还指出,海南檀木质比花榈木更坚细,可为雕刻用。按《古玩指南》第二十九章所说:“花梨为山梨木之总称,凡非皆本之梨木,其木质均极坚硬而色红,惟丝纹极粗。”

我国自唐代就已用花梨木制作器物。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载。明《格古要论》提到:“花梨木出男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广人多以作茶酒盏。”侯宽昭的《广州植物志》介绍了一种在海南岛被称为花梨木的檀木“海南檀”。海南檀为海南岛特产,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红褐色,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做家具之用。

从以上记载可知,所谓花梨木品种当在两种以上,而黄花梨即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中所介绍的“海南檀”。

还有一种与花梨木相似的木种,名“麝香木”。据《诸番志》载:“麝香木出占城、真腊,树老仆淹没于土而腐。以熟脱者为上。其气依稀似麝,故谓之麝香。若伐生木取之,则气劲儿恶,是为下品。泉人多以为器用,如花梨木之类。”

花梨木也有新、老之分。老花梨又称黄花梨,颜色由浅黄到紫赤,色彩鲜美,纹理清晰而有香味。明代比较考究的家具多为老花梨木制成。新花梨木色赤黄,纹理色彩较老花梨稍差。

花梨木的这些特点,在制作器物时多被匠师们加以利用和发挥,一般采用通体光素,不加雕饰,从而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

鸡翅木

鸡翅木又作,“杞梓木”,其木质纹理酷似鸡的翅膀,故名。我国广东、海南岛出产这种木材。屈大均《广东新语》把鸡翅木称为“海南文木”。其中讲到有的白质黑章,有的色分黄紫,斜锯木纹呈细花云。子为红豆,可作首饰,因之兼有“相思木”之名,还有以其“实”呼为“红豆木”者。唐代诗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之句即指此。据《格古要论》介绍:“鸡翅木出西番,其木一半紫褐色,内有蟹爪纹,一半纯黑色,如乌木。有距者价高,西番作骆驼鼻中绞子,不染肥腻。常见有做刀靶,不见其大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一色的鸡翅木条案和成堂的扶手椅。如果说鸡翅木较紫檀、花梨更为奇缺,倒 是事实,若说鸡翅木无大料,则并非如此,显系《格古要论》的作者未见过鸡翅木大料,才作出如此结论。

据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介绍:“鸡翅木属红豆属,计约四十种,在我国生长有二十六种。”可见现今保存的传世鸡翅木家具也并非同一树种。鸡翅木也有新老之分,如何加以辨别,根据北京家具界老师傅们的经验,新者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浑浊不清,僵直呆板,木丝容易翘裂起茬。老者肌理细腻,有紫褐色深浅相间的蟹爪纹,细看酷似鸡翅。尤其是纵切面,木纹纤细浮动,变化无穷,自然形成各种山水、风景图案。由于鸡翅木较花梨、紫檀等木质纹理另具特色,匠师们在制作家具时需反复衡量每一块木料,尽可能把纹理整洁和色彩优美的部分用在表面上。优美的造型加以色彩古艳的木纹,能使家具增添浓厚的艺术韵味。

铁力红木

《格古要论》写作“铁力木”。《广西通志》谓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产于我国广东,木性坚硬而沉重,呈黑紫色。《南越笔记》载:“铁力木理甚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梨山中人以为薪,至吴楚间则重价购之。”因其料大,所以用之制大件家具较多。

常见的明代翘头案面,往往长约3至4米,宽约60、70厘米,厚约14至15厘米,竟是一块整料制成。为了减少器物的重量,在案面里侧挖出4至5厘米深的沟槽。铁梨木材质坚重,色泽纹理与鸡翅木相差无几,不仔细看很难分辨。有些鸡翅木家具的个别构件就用铁梨木伪充。凡用铁梨木制作的各式家具都极为经久耐用。

红木

产我国广东、云南及南洋群岛。叶长,椭圆形而尖,花五瓣,色白,微赭。年轮纹都是直丝状,鬃眼比紫檀大,颜色近似枣红色。《古玩指南》第二十九章介绍红木说:“凡木之红色者均可谓之为红木。惟世俗所谓红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在硬木当中,红木的木质仅次于紫檀,但红木产量大,得之较易,所以世人视红木不如紫檀贵重。由于红木产量多,所以用红木制器物多取其最精美的部分,疵劣者决不使用。因此,红木制作的家具仍不失为上等家具。

小叶紫檀云纹的  与普通盘玩方法一样、

1 、盘紫檀佛珠之前,珠子上要无油无蜡。如果您想小叶紫檀手链以后能盘出很好的效果, 就要在请购之初让商家给你不上蜡、油的小叶紫檀佛珠,如果紫檀佛珠已经上蜡或油, 应该先去掉油蜡后再来盘。

2 、用盘玩手套精心揉搓,作用是清洁珠子表面的脏色以及进行再光。每天大约 2-3 小时。

3 、用盘玩手套盘搓小叶紫檀手链一个星期,这时软布表面会有红色痕迹,这都是正常现象,一个星期后颜色会变淡。小叶紫檀手链的盘玩方法

4 、开始手盘。这时的手一定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最好佩戴棉手套盘, 注意小叶紫檀手链珠子的孔口周围一定要盘到。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 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你可以感觉到盘珠子的时候有挂嗒挂嗒的粗糙感,其实这时的珠子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

5 、这时就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再进行自然干燥,也让包浆进行一定程度的硬化。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

6、经过约 3 个月左右的时间,会看到小叶紫檀手链珠子呈现出很有灵气的光泽。盘得好的珠子有时会呈现较强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泽。小叶紫檀手链的盘玩方法

7、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珠子不要在任何时候接触较大的水分。如果珠子脏了可以用微微湿润的棉布擦拭几遍,然后放置一段时间再盘玩。小叶紫檀手链盘的时候珠子的所有区域都尽量盘到,特别是孔口,盘珠子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地一个过程一个过程得来,随着珠子的变化随即也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引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