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砖瓦窑群 | 说 明 | 古近代遗留下来的生产设备 |
---|---|---|---|
底部直径 | 约4.5米 | 所在地 | 潮安庵埠镇郭四管理区 |
在潮安庵埠镇郭四管理区西南郊,有几座已长满杂树乱草的破旧圆形建筑物,是碉堡么? 不是,它们是烧制砖瓦的窑,其形制不同于现代的龙窑,是古近代遗留下来的生产设备。
郭陇生产砖瓦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记载,早在明代,乡人郭友烈到福建做官,当地的砖瓦生产引起他的注意,退休之后,郭友烈便带工匠,回到乡里建窑烧制砖瓦,并一代代传下来,发展到12座窑。郭友烈被后代子孙称为窑公。
这些窑都用青砖累砌而成,外层用灰砂夯筑。整个略成圆椎形,高5米,壁厚2.6米。弓身钻进窑门,好似进入穹庐,圆形的窑壁,底部直径4.5米;圆圆的顶部,中间留出封土孔,孔径2米。底壁还有几处排气孔。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小瓦窑回迁房户型好不好?
户型:2室1厅1卫1厨 面积:97平米 所在位置:丰台区小屯路与吴家村路交界处西行200米 ... 小瓦...
桂林瓦窑房价谁清楚谁知道
桂林瓦窑房价:2室1厅/147㎡/总价75万元/5176元/㎡3室2厅/105㎡/总价60万元/60020元/㎡3室2厅/158㎡/总价155万元/8268元/㎡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
六枝特区,瓦窑小区房价是多少
你好,建议:1、网上找房产网站搜相关房源信息。2、找当地房屋中介了解一下。发帖不易,望采纳!
北京小瓦窑房价高不高
北京小瓦窑 最低价7000元每平方米,地块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未来地铁东仙坡站,建筑外立面设计着重突出竖向线条,援引世界经典的Art-Deco建筑风格, ...
弱弱的问一下小瓦窑房价如何
小窑湾房价3600元左右。它带动周边房价是一定的。那里08年12月31日动工,照目前进度要出雏形怎么也得3年左右。个人感觉有金石滩房子的话3年左右卖掉比较好,就是在小窑湾有点概貌的时候。价格来源网络仅...
砖瓦窑
随着砖瓦原材料的改革,砖瓦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砖瓦窑也随着越来越发展成熟且种类繁多,现就我国比较常见的砖窑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隧道窑
隧道窑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且各地政府首推的焙烧窑。
分类:隧道窑一般是平顶式,分为不可移动窑和可移动窑(这种窑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常用的是不可移动窑。
工作原理:可移动窑和不可移动窑工作原理基本相同的。窑体通过圆形或椭圆形轨道不断前行,前边纳入砖坯,后边吐出成品砖完成焙烧过程。不可移动窑,窑体分为焙烧窑和干燥室,利用余热利用系统抽取冷却带热量进入干燥室对砖坯进行干燥,干燥室的砖坯通过顶车,摆渡纳入焙烧系统。
优点:该窑自动化程度高,设计先进的能达到全程监控并自动化装出窑,降低了劳动强度并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缺点:是该窑投资巨大(日产量十万块标砖的规模,总投资四百多万元左右),且生产过程中维修费用过高,生产成本控制难度高。
应用前景:现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砖价很低,利润空间太小,竞争残酷激烈,让许多投资者对隧道窑望而生畏!特别是周边地区轮窑较多的情况下,建议不要盲目选择隧道窑,很可能会被轮窑挤得没有生存空间,搞到血本无归。
晾晒型轮窑
该窑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比较简单且经验相对丰富,在我国各地都有存在。
优点:对砖的成型水份,成型硬度没有太高的要求,内燃的掺配比例比较随意,总之,各种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生产易于掌控,部火日产量一般在四至五万块标砖(内机动力窑)。
缺点:该窑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龙其是冬季和雨季比较困难;加之占地面积大(晾晒场地),人力浪费多,污染气体排放量大。
应用前景:属于淘汰型砖窑,现在很多地区已经在落实关闭该类小轮窑。
人工干燥室轮窑
工作原理:该轮窑干燥和焙烧分开进行。砖坯直接进入干燥室,无需晾晒,解决雨季及多季生产困难。冷却带余热通过专用的送热风道进入干燥室对砖坯进行干燥,干燥后的砖坯再装入轮窑焙烧。
注意事项:该窑一定要注意干燥室排潮布局,掌握干燥方法,而且砖坯易在运装过程碰撞等造成棱角变形。
多风道轮窑
分类:该类窑分三风道,四风道,五见道,六见道,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
工作原理:干燥和焙烧同时在轮窑里进行。通过抽风风道,送热风道使冷却带的余热通过专用风道进入前边预热带并进行砖坯干燥。前烘后烧完成烧结工艺。
优点:相比干燥室来说减少了生产工序,而且部火产量高(能达到八万左右)。而且干燥温度,干燥距离和升温曲线可以人为控制,侧重于对干燥焙烧的设计。
缺点:结构复杂,建窑成本相对较高。
直型轮窑
工作原理:该窑没有弧形弯管,通过在窑尾部设过火洞及升降窑门实现火的循环焙烧。
优点:结构最为简单明了,施工无地下工程。
单风道轮窑
工作原理:该窑是在多风道窑及干燥室窑综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一条主烟道, 设置内外哈风,外哈风通过下支烟道与主风道相连(也可设计为绕窑一周环形外烟道,则成了双风道,可以无下支烟道,施工更为简单,但由于行程太长,风力偏弱,且窑外墙热损失大,一般不采用)。
优点:该类窑结构简单,建窑成本低。产量大,工序简单,生产成本低,是现在投资者的首选项目。在操作上通过气体的对流和热传导进行前干燥后焙烧的方法,对动力风机的要求大些。一般二十门以上轮窑需装上专用引风机两台,否则火行速度和干燥质量得不到保障。
缺点:其焙烧技术含量较高,窑内火情变化快,焙烧细致度较大,成型硬度,成型水份,内燃掺配精确度的要求相对较高。各个生产环节必须严格掌控才能确定质量的稳定。
双风道轮窑
该窑设置中心主烟道,紧邻主烟道是环形送热风道,主烟道与热同道通过风机作用相连。主烟道热风通过热风道进入预热窑室对砖坯进行干燥,砖坯水份不再通过风机出口,而直接从窑顶火眼排出。
移动隧道窑
以反向思维方法设计的砖坯不动、窑体移动的烧结砖工艺系统,是一种新的砖瓦窑。
工作原理:建立一个圆弧形窑体沿圆环状轨道移动,待烧砖坯码放在窑体前方轨道之间的环形窑底上,窑体前行纳入砖坯,依次完成干燥、预热、焙烧、冷却工序,窑体移动后即可在敞开的窑底上装运曝露于窑尾门外的成品砖。
优点:移动隧道窑砖坯不动,窑移动,省下窑车的费用,更节能,产量也更大。
总之,窑是砖瓦投资者最应注意的地方,窑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量,煤耗量,使用寿命等。兴建砖厂时应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原材料特性,周边市场,生产销售规模等客观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砖窑类型。现在砖业市场价格波动大,需求种类变化快,政府墙材改革也不断进行,所以投资一定要慎重!!
版权说明: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微信:ZWHY086
- END -
西溪桥畔水绕山环,生长着几朵百岁的“大蘑菇”砖瓦窑,往事如歌。
把相机当成会记录的大眼睛吧,去俯视去仰望,去拓展去特写,去拍摄砖瓦窑七彩斑斓、别有风味的美。
你看这胭脂色的鸡蛋花辉映下,
时光雕刻的窑顶显得多有艺术感;
你看这石砌的窑口烟熏火燎,
出炉的红砖是主人欢喜的收获;
你看整齐的火红烟囱紧依半圆窑顶,
在青山衬托里这般稳重大气;
你看这废弃的窑内杂花生树草长莺飞,
宛若大地托盘上匠心巧运的盆景;
你看这丛丛彪悍的狼尾草犹如窑体的络腮胡,
落拓不羁的野性正是我最欣赏的特征;
你看这覆满紫色牵牛花的窑顶上,
黑烟囱多像绿蜗牛头上机灵的触角……
妥帖安置在百花绿树间的砖瓦窑,
貌似为观赏而存在,
其实曾是村民务农之外的副业,
是经济创收的实用载体。
眼前这几座砖瓦窑是文化遗迹,
彰显着一段叫做
“龙江风格”的光辉历史,
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高亢激昂的影响力。
1963年春天,这里上演了惊心动魄的故事。千年罕见的旱灾如连绵噩梦,酷烈无情地笼罩着原本温润华滋的闽南大地。土地龟裂河流见底,人们在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发现唯一有效的是堵九龙江截流灌溉!取舍对比、痛苦抉择,全盘考虑之后,县委决定让榜山公社牺牲淹没1300亩良田,“丢千三,救十万”。
2月14日骄阳似火,12000名民工在洋西村,以十万土石方为主要武器,打响了堵江截流抗旱保收的战役,几昼夜难以形容的艰难和战天斗地的浩瀚,沙土筐、打桩机、紧张穿梭的船、干部群众同甘共苦黑红的脸膛……洋西村巴掌大的地盘,浸染了民工们的汗水、力量和信念。20多个砖瓦窑一致停火,腾出来住宿和办伙食,每窑损失千把元。在合龙口被激流冲破、大坝将毁的危机关头,又把预备烧制砖瓦的五万多斤茅草贡献出来,强势助力解救了燃眉之急。
截流成功!10万亩耕地适时溶田插秧,保障了无数人的温饱和安定。浑身臭汗糊满泥水的群众,创造了标杆性的历史高度,令时人感叹,让后人仰望。
有些豪华转瞬即逝,
有些真淳历久弥新。
以石条为骨骼、
以红砖为肌肉、
以植物为装饰品,
这些退役的砖瓦窑华丽转身,
成为龙江颂歌主题公园的点睛之笔。
地理位置: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西溪生态文化园
图文:秋水、山人、旅游 编辑:薪火
有您更精彩
加标注图片:使用须经作者同意 版权归作者所有
乐建成 / 山风系列之砖瓦窑 / 国画 / 68×132cm / 1991
农家屋顶所用小瓦多为就地烧成,且需求量极大。遇上飓风,瓦片往往被掀得四处翻飞;挨上隆冬,小瓦更经不起冰冻雪压,一年四季得不时翻修,才不致于漏雨。
1破坏土壤资源
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土壤侵蚀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土总面积的1/6。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据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
2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如吉林省黑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05-3cm,肥沃的黑土层不断变薄,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蚀,使黄土或乱石遍露地表。四川盆地中部土石丘陵区,坡度为150-200的坡地,每年被侵蚀的表土达25cm,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平均年侵蚀量6000吨/平方公里以上,最高可达两万吨以上。南方红黄壤地区以江西兴国县为例,平均年流失量50008000吨/平方公里,最高达13500t/平方公里,裸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坡面,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被喻为南方“红色沙漠”。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0万吨,占世界总流失量的20%,相当于剥去10mm厚的较肥沃的土壤表层,流失的土壤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5000多万吨化肥量。通过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
3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
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据资料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每10年有5-7年是旱年。频繁的干旱严重威胁着农林业生产的发展。由于风蚀的危害,致使大面积土壤砂化,并在中国西北地区经常形成沙尘暴天气,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4破坏设施
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据其中20个修建20年的重点水库统计,淤积量已达77亿立方米,为总库容的近20%,大大缩短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由于一些地区重力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土壤侵蚀使大量坡面泥沙被冲蚀、运搬后沉积在下游河道,消弱了河床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水危害。建国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高8~10cm,目前很多地段已高出两岸地面4~10m,成为地上“悬河”。 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长江在内的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土壤侵蚀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於高和洪涝灾害也日趋严重。1998年7、8两月间发生在长江干流、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给国家造成了数亿元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由于土壤侵蚀造成河床淤高、行洪能力下降导致洪水危害不断增大的问题。
6淤塞水库湖泊影响开发利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土壤侵蚀而损失的各类水库、山塘等库容历年累计在200亿立方米以上。 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清代道光年间有水面6270 平方公里,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泥沙淤积,加之沿湖围垦等,1949年湖面面积缩小至4350 平方公里,1993年又缩小到3641平方公里,同时由于湖底因泥沙淤积而升高,使得其容量减少了40%,严重影响了洞庭湖的缓洪能力和湖周的生态环境,1998年长江干流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与之有密切关系。
·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属北京市辖区,西南距城区(东直门)70公里,地理坐标为116°55″E~117°24″E,40°02″N~40°22″N。南与河北省三河市为邻,北与本市密云县接壤,西与本市顺义区接界,东南与天津市蓟县、东北与河北省兴隆县毗连。平谷区东西长355公里,南北宽305公里,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区、浅山区、平原各占1/3,其中山区面积占597%,耕地面积1151万亩,辖14镇、2乡、2个办事处,275个行政村,2008年底,常住人口42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2万人。
平谷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平谷区金海湖
交通便利。2002年11月,连接密云、平谷、三河的一条重要干线公路平谷密三路正式竣工,2008年06月,京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启用,从平谷到市区仅需80分钟。它的建成通车,使京郊区县全部实现“区区通高速”。并且,京平高速与津蓟高速连通之后,平谷区将成为连通京津两大空港和天津新港这一通道上的重要枢纽,真正成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京东发展门户”。2008年11月11日,北京国际陆港揭牌暨联检大楼奠基仪式在平谷区马坊镇隆重举行。北京国际陆港作为天津口岸功能向北京地区的延伸,这条继朝阳口岸开通后的本市第二个陆路口岸,距离天津港直线距离130公里,到北京城区车程约40分钟,预计2010年全面建成。
全区劳动力总数为18万人,汉族占全区人口的956%,满、壮、蒙、回、彝、苗、土、瑶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0人。平谷区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矿产
平谷区
资源、动植物资源,健全的基础设施,优越的自然环境。全区共有私营企业6663家,个体工商户4761户,安置就业劳动力5万多名,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平谷区有三个开发区,均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经济政策,公路、铁路、空运优越的交通条件,已有许多的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办厂。
中国桃乡
平谷区是北京市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全区粮经比例达到2:8。以大桃为主的果树面积发展到35万亩,设施大桃面积8000亩,果品总产达到16亿公斤,其中大桃产量12亿公斤,荣获中国果品学会授予的"中国桃乡"称号。每年平谷区都有150多万公斤干鲜果品和近6000吨的果品加工产品销往国外。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2007年平谷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2个乡。
兴谷街道办事处
兴谷街道办事处位于平谷城区北部,面积15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辖上纸寨、杜辛庄、中罗庄、后罗庄、中胡家务5个行政村,兴谷园、光明、乐园东、乐园西、新星、金乡东、金乡西、园丁8个社区。
滨河街道办事处
滨河街道办事处是平谷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所在地,位于平谷城区中南部,面积36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辖金谷东园、平粮、向阳、金谷园、承平园、北小区、建西、南小区、滨河、金海、建南、府前、林荫家园13个社区。
平谷镇
平谷镇地处平谷城区中心,面积286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辖海关西园、胜利、太和园、建兰4个社区,西寺渠、东寺渠、园田队、胜利街、平安街村、和平街、太平街、岳各庄、赵各庄、北台头、西鹿角、下纸寨、东鹿角13个行政村。
峪口镇
峪口镇地处北京市东北部,距北京市区50千米,面积65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辖峪口村、西营村、东樊各庄、西樊各庄、三白山、胡家营、兴隆庄、中桥、蔡坨、南营、坨头寺、胡辛庄、梨各庄、北杨家桥、南杨家桥、桥头、厂门口、云峰寺、大官庄、小官庄20个行政村。
马坊镇
马坊镇是平谷区西南的大门,距北京建国门50千米,到首都机场35千米,面积44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辖东店、三条街、二条街、西大街、蒋里庄、塔寺、石佛寺、李蔡街、早立庄、河北、小屯、英城、果各庄、洼里、梨羊、打铁庄、太平庄、新建队、东撞、杈子庄、北石渠、河奎22个行政村。
金海湖镇
金海湖镇位于平谷区东北端,面积133平方千米,总人口31万人。辖韩庄、胡庄、东土门、马屯、祖务、耿井、晏庄、上宅、滑子、洙水、水峪、向阳、海子、靠山集、郭家屯、东上营、茅山后、小东沟、彰作、红石门、中心、将军关、黑水湾、黄草洼、红石坎、上堡子、罗汉石、东马各庄28个行政村。
东高村镇
东高村镇地处北京市东北部,距市区70千米,距平谷城区2千米,面积57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辖东高村、西高村、南埝头、大旺务、大庄户、赵家务、赵庄户、克头、前台头、南张岱、北张岱、张岱辛庄、青杨屯、崔家庄、侯家庄、门楼庄、鲍家庄、高家庄、曹家庄、普贤屯、南宅、南宅庄户22个行政村。有东高村塔山
山东庄镇
山东庄镇地处北京市平谷区东侧,距北京市区中心70千米。面积50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辖山东庄、桥头营、西沥津、大坎、东洼、北寺、李辛庄、北屯、大北关、小北关、渔子山、桃棚12个行政村。
南独乐河镇
南独乐河镇位于平谷区东部,距北京城区80千米,首都机场50千米,面积69平方千米,总人口25万人。辖南独乐河、北独乐河、刘家河、 峨嵋山、北寨、公爷坟、峰台、张辛庄、望马台、甘营、南山、新农村、新立村13个行政村。
大华山镇
大华山镇在北京市区东北部80千米处,面积96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辖前北宫、后北宫、胜利村、陈庄子、苏子峪、山门沟、麻子峪、挂甲峪、大华山、砖瓦窑、泉水峪、西峪、 西长峪、西牛峪、瓦官头、梯子峪、李家峪、东辛庄、大峪子、小峪子20个行政村。
夏各庄镇
夏各庄镇面积60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辖夏各庄、张各庄、杨各庄、马各庄、龙家务、贤王庄、王都庄、陈太务、纪太务、魏太务、南太务、安固、稻地、杨庄户、大岭后15个行政村。
马昌营镇
马昌营镇位于平谷西南部,面积288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辖马昌营、圪塔头、王官屯、毛官营、王各庄、魏辛庄、东陈各庄、西陈各庄、东双营、西双营、南定福庄、北定福庄、薄各庄、天井、前芮营、后芮营、西海子17个行政村。
王辛庄镇
王辛庄镇位于平谷城区北侧,面积96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辖太后、北上营、中胡家务、熊耳营、东古村、西古村、太平庄、大辛寨、小辛寨、贾各庄、齐各庄、王辛庄、后罗庄、许家务、莲花潭、放光庄、杨家会、井儿峪、北辛庄、翟各庄、西杏园、东杏园、乐政务23个行政村。
大兴庄镇
大兴庄镇位于平谷城区西侧,与城区仅一河之隔。面积33平方千米,总人口18万人。辖大兴庄、鲁各庄、白各庄、北城子、东柏店、北埝头、唐庄子、西柏店、周庄子、韩屯、吉卧、良庄子、三福庄、陈良屯、西石桥、东石桥、管家庄、周村18个行政村。
刘家店镇
刘家店镇位于平谷区西北部,距北京市区70千米,距平谷城区145千米。面积356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辖刘家店、凤落滩、北店、北吉山、前吉山、松棚、孔城峪、万家庄、胡家店、寅洞、辛庄子、江米洞、行宫、东山下14个行政村。
镇罗营镇
镇罗营镇南距区政府驻地225千米,面积809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辖上镇、大庙峪、季家沟、北四道岭、东四道岭、下营、上营、桃园、见子庄、东牛角峪、五里庙、西寺峪、东寺峪、核桃洼、关上、北水峪、清水湖、杨家台、张家台、玻璃台20个行政村。
熊儿寨乡
熊儿寨乡地处平谷城区正北15千米,距北京市区80千米,面积592平方千米,总人口4200人。辖熊儿寨、北土门、南岔、魏家湾、东沟、东长峪、花峪、老泉口8个行政村。
黄松峪乡
黄松峪乡位于平谷区东北部,面积644平方千米,总人口6000人。辖黄松峪、黑豆峪、白云寺、大东沟、梨树沟、塔洼、刁窝7个行政村。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概述
平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平谷这块土地上,便有人类繁衍生息。马家坟、海子、洙水等1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如双刃刮削器、单刃刮削器、双台面石核等30多件,充分说明平谷地区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上宅、北埝头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说明 在7000年前,平谷的先民已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泃河流域的一种独具特色考古学文化已经形成,被命名为“上宅文化”。
历史状况
夏商时期平谷属古燕国。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铜礼器与金耳环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仅掌握了制造铜器的技术,也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术。而铁刃铜铖的发现(全国仅发现3件),更证明人们对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周灭商,周武王封召公姓姬名奭(shi,四声)于燕,建立了燕国。平谷属燕地。周显王十四年(前354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记年》)。
西汉时,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县,属渔阳郡,县沿在今山东庄镇大、小北关村南。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遗诏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今北城子村东古城遗址即为霍光封地博陆城。西汉中期,县内设盐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盐县迁治于博陆城(东汉明帝时改名盐田县,后废入平谷县)。西汉末年,王莽夺取帝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蜂起。北方为农民起义活动地区。更始二十三年(25年),刘秀遣吴汉等10余名将军率军追击尤来、大枪、五幡诸起义军于潞县(今通州)东,又追至平谷决战,有13万义军被斩首。义军残部向东退却,后入辽西、辽东后溃散。刘秀军获胜还军蓟城(今 北京),遂定河北,刘秀称帝,国号汉,是为东汉光武帝。平谷仍之,县治迁于今平谷城处。西晋初省平谷县,地属燕国潞县。后赵,复置平谷县,县城迁至今通州北小营村,隶属渔阳郡。北魏时省平谷入潞县。要阳县由北内迁,城址在今镇罗营乡上镇村。东魏省。隋时平谷地区属无终县。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平谷为大王镇,属檀州密云县。后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于契丹,大王镇属契丹。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蓟州至三河,又破宋军于白河,大王镇属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镇为平峪(同谷)县,平谷县建置恢复,隶属蓟州渔阳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双泉院,金章宗携王妃、公主秋狝,驻于院内。翌年,又于双泉院避暑。贞佑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顺州、蓟州,平谷县归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长春真人邱处机来县内南独乐河村元宝观(延祥观),观有枯柏,扪之复荣。南塘老人张天度作《复生柏》诗,并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东路首领毛贵挥师北伐,进入河北,攻克蓟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间,修筑镇罗营、北水峪、南水峪、熊儿寨、鱼子山长城。永乐年间,继续修筑峨嵋山、黄松峪、黑水湾、彰作、将军石关长城。期间,平谷先属北平府蓟州,后改属顺天府蓟 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云等地。永乐二年(1404年),营州中屯卫自塞北迁入平谷县内博陆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间,县内迁来大批山西、山东移民。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刘爱疏通6渠入河。万历十三年(1585年),尚宝少卿徐贞明奉旨督垦京畿水田,自水峪寺、龙家务始,垦稻田若干亩。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兵围蓟州,下三河,过平谷,临顺义县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从密云墙子岭入关,后连克古北口、将军石关,攻克平谷城。清初仍明旧制。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至1667年),清八旗军士大规模圈占土地,先后两次在平谷圈占平地12万余亩。为反对圈地,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以城西阎家庄、马圈庄为中心,爆发白莲教起义,围攻平谷县城,被知县牟云龙镇压,两村夷为平地,起义失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顺天府四路同知后,平谷县属北路厅管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万寿道场,为康熙60大寿祝禧。康熙曾两 次游丫髻山,并为撰文立碑。乾隆、道光都 曾游丫髻 山。乾隆八年(1743年),由蓟州属县改为直属顺天府。光绪初年,天主教传入平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团民火烧张各庄教堂,攻占平谷县城,捣毁县衙,砸开监狱。后被清政府镇压。
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1914年),顺天府改京兆特别区,平谷为京兆属县之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县改隶河北省蓟州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9月,在河北省建蓟密行政督察专员区,平谷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殷汝耕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22县,平谷为其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隶伪“河北省冀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属“燕京道”。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1938年6月在镇罗营建密(云)平(谷)蓟(县)联合政府,7月攻克平谷县城,建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当年撤走。1940年以后,是以鱼子山、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4月在盘山建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7月在鱼子山建西北办事处,辖平谷全境和密云、兴隆一部分。依形势的发展变化,于1940年11月、1942年11月、1943年7月,先后以平谷为中心建立了3个联合县,即:平(谷)密(云)兴(隆)、平(谷)三(河)密(云),属第13专属;平(谷)三(河)蓟(县),先属冀热辽行署第1专署,1945年1月后属冀热辽行署第14专署。1945年9月13日,在抗日军民围攻下,平谷县城解放,平三蓟联合县迁入平谷县城。在八年抗战中,平谷县为国牺牲的烈士555人,有1287名群众惨遭杀害,万余间房屋被烧毁,1121万斤粮食被抢走。1946年3月撤销联合县建置,恢复单一县建置,属冀东行署第14专署。1949年8月,属河北省通州专署。期间,从1946年9月16日至1947年6月16日,国民党军队仅占领平谷县城及其周围44个村庄9个月。
1958年3月,通县专区撤销,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同年10月,划入北京市。
平谷县自汉高祖十二年设县以来,历经2000余载,期间,县有撤并,境域多变,然县名一直延续至今。正如民国23年《平谷县志》撰写者王兆元所说:“自古建 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势。平谷南、东、北三面环山,层峦迭嶂,资为屏藩。泃水洳河映带左右,萦回境内,汇于西南,洵天然之疆界。设置县治,远在汉初,迨隋唐以迄有明,虽屡裁省旋仍置县,其终不得而易者,形势使然也。”有人曾戏言:“平谷县的县名就是文物。”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平谷境域东西长355公里,南北宽305公里。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因其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境域群山耸翠,万里长城环绕北部山间;泃、洳二河映带左右,萦回境内。
平谷区
平谷地貌由北部、东部、南部山地和中部、西南部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山区、半山区占七分之四,平原占七分之三。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中间平缓,呈倾斜簸箕状。
平谷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前呈环带状浅山丘陵。中部、南部为冲击、洪积平原。山区半山区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有17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全国15大名山之一的盘山,矗立东南县境。明代长城沿北部山区蜿蜒经过。
中低山区占北京市山地面积的45%,是林果的发展基地。岗台阶地分布于山前,呈环带状由西樊各庄向东,经乐政务、王辛庄、山东庄、南独乐河、韩庄等乡镇北部转向南至东高村镇大旺务村止,面积1311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已成平坦的块状阶地,为果园分布带。平原分布于中部、西南部,面积34494平方公里,为洪水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100米,马坊镇小屯村北双泉地段海拔112米,为全县最低点。平原地区水源充沛,土壤肥沃,为主要粮菜区。境域的土壤主要是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4个土类。在县城东、北、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为山地棕壤褐土区。在山前岗台阶地和沟谷上,为山前褐 土区。在中、西部和西南部的、洳二河的冲积平原为潮土区,间有小片水稻土。
平谷东北部的四座楼山周围为中心区,有17座山峰超过千米,其中柳树湾山的主峰东纸壶达1234米,为最高峰,是与兴隆县的界山。
岩石由元古界火山岩、石英砂岩组成。该山区特点是县崖耸露,沟深壁陡,溪谷狭长,草木繁茂。分布在镇罗营乡北部、熊儿寨乡东部与黄松峪乡北部。面积1507平方公里,呈垄岗状或浑圆状。海拔150~800米的低山区45619平方公里,呈“M”型分布于北、东、南部,以片麻岩、硅质白云岩、碎硝岩、碳酸盐岩类构成的单面山、馒头山为主。
平谷是独立的山间盆地水文地质单元区。山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受降水入渗补给;平原区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主要受降水入渗,河流漏渗,山区侧向及灌水回渗等 因素补给。
气候特点
平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东北部山区有地区性小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5℃。
河流水库
境内有错、洳两河,水库3座,其中海子水库库容12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4万亩。平谷素有“宝山神水”之称。
境内有河流20余条,属海河流域蓟运河水系,自东、北流向西南。每年3~5月为枯水期,8~10月为丰水期。泃河是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兴隆县青灰岭南麓,南流蓟县北部黄崖关,经罗庄子急转向西,在泥河村附近入平谷县境。倚山西流,沿途汇入三泉水、将军关、黑水湾、黄松峪、豹子峪等 季节性河流。至南独乐河村附近潜入地下,在西沥津村附近复出。此段有北寨、鱼子山季节性河纳入。流经平谷故城东门外,迂回折向西南,依次纳入龙家务、杨各庄的泉水、逆流河、拉鞭子沟水,在前芮营附近纳入洳河,英城村南纳入金鸡河,折向南流,于马坊镇东南入三河市。
在蓟县九王庄附近与州河汇合后流入蓟运河。总长180公里,境内长66公里。洳河系泃河支流,发源于密云县东邵渠乡的银冶岭。由北往南流经太保庄南入平谷县境。经刘家店、峪口、乐政务、王辛庄、大兴庄、平谷镇于前芮营村南汇入泃河。总长407公里,境内长227公里。金鸡河系泃河支流,史称五百沟水,发源于顺义县唐指山南麓,由西北流向东南,于英城乡河奎村西北入境,于英城大桥北汇入泃河,总长27公里,境内长5公里。境内多泉,日流量在20立方米以上的山泉就有33处,多出露在片麻岩、灰岩、砂岩、砂砾岩中。流量最大的为靠山集乡的东沟老泉,流量为10296升/秒。南山村泉日流量676立方米,是清澈、优质的天然矿泉水。
矿产资源
宝山之中,蕴藏着黄金、白银、铜、锰、大理石、花岗石、石英岩、泥炭等20多种。黄金产量占北京市90%以上。大理石、花岗石是北京市的富矿区之一。镇罗营的花岗石质量在全国排第5位,色泽好,称为“平谷红”。
生物资源
野生动物有100多种,野生植物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有苍术、知母、柴胡、远志等60多种。平谷神水名不虚传,在已开发的3处矿泉水中,偏硅含量均在44克以上,有2处矿泉水含有珍稀元素锶,是防治高血压的精品,已被83条国际航线选用。
农业资源
平谷县农业资源丰富,无污染,生产条件优越,是北京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及豆类。80年代初,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农业有了全面发展。1986年后,积极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并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所产的“北京核桃”占北京市场五分之一,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谷形成了以桃、梨、苹果、柿子四大果树为主的果品生产格局。无污染的蔬菜产量名列北京市前茅。鲜蛋上市产量居北京市首位。
兵马俑(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 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它还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冢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沧海桑田,雄壮的兵马俑军阵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纪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马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辉煌。
兵马俑共计8000余件,规模十分宏大。
兵马俑(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 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它还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冢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沧海桑田,雄壮的兵马俑军阵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纪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马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辉煌。
兵马俑共计8000余件,规模十分宏大。
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先生说过:“自有天地以来即有矿,亦自有生民以来即用矿。”长江流域是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苏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早地区。1992年在南京东郊汤山地区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了距今数十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说明几十万年前,江苏就已有人类生活。在泗洪县下草湾、丹徒县白龙岗山莲花洞、溧水县回峰山神仙洞等地,发现有距今四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新人骨化石。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开采天然石头,制作各种器具。从已挖掘出的文物来看,江苏矿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从那时开始,江苏古代矿业经历了由单矿种变多矿种,由地表开采到地下开采,由简单加工到各种冶炼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
古代矿业多是见矿开矿,就矿找矿,找矿开矿合二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弃之。除锻制兵器和制币用的铁、铜矿产外,其他矿产的产地很少有记录可查,故江苏春秋之前的矿业情况,多以考古资料和史书中的追记材料为依据。自汉代以后,对于矿业的记载,逐渐见于各类史书中。到清朝后期,一些主要矿产开采地都已有记录可查。但资料均很简单,一般只有矿种和矿产地的记录。据统计,明清以前,江苏境内已开采的矿种有铁、铜、白石脂(高岭土)、五色土(杂色粘土)、陶土、禹馀粮(粉末状褐铁矿)、茅山石、太湖石、玛瑙石、花石、砚石、石炭(煤)、各种石料等。特别是铁、铜矿的开采更为普遍,凡地表有露头的铁矿和铜矿,大部分都有古代开采记录或古采矿遗迹。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块、石片加工成各种简单工具。东海县山左口大贤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石器有200多件,在东海县马陵山瓜墩、苏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岛及连云港市近郊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址。另外,在溧水县神仙洞、句容县庙家山有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出土。说明古时江苏的先民就利用岩石做生产工具和武器。
新石器时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区,都分布着不少民族部落,他们已开始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器。在赣榆、东海、灌云、邳州、淮安、高邮、海安、常州、金坛、常熟、张家港、句容等县(市)境内,先后发掘出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时期人们在采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进步。在淮安市宋集乡出土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仅加工精细,而且能根据岩石的性质,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闪长岩、花岗岩、片麻岩等磨制而成,一般工具则利用页岩、砂岩、云母片岩等加工后使用。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用玉石、玛瑙制作的装饰品。数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区的人类,已学会了用手工的方法制作和烧制各种陶器,宜兴和张渚一带就有原始的制陶业,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归径乡南唐村发现5000多年前生产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遗址,证明当时人们已知开采利用陶土和砂岩制作日用陶器。
夏商时期,古人已从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并开始出现冶炼技术。《尚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即金、银、铜三种金属。商代,江苏的铜冶业已较发达,南京市区北阴阳营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铜矿石、小件铜器、铜渣以及冶铜工具。
西周时期,青铜业已相当发达,《诗·鲁颂》有“憬彼淮夷,大赂南金(即铜)”的诗句,淮夷在今江苏北部。此时的陶瓷业也很普遍,主要生产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皿。宜兴制陶业有大发展,除陶器外,还能生产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时期,已由铜器向铁器过渡。当时的吴国,经济发达,铸铜、冶铁业水平较高,吴、越的青铜器冶炼、锻造业已相当闻名。“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作为三收。”这是我国开采铁矿最早文字记载,近年六合县程桥春秋墓中出土了带有“攻吾父”句吴字样的青铜编钟,还有用白口生铁铸成的铁丸、由块炼铁(熟铁)锻成的铁条。后者是国内发现的最早人工冶炼的生铁实物,反映吴越的冶铸匠人已发明了冶炼生铁和炼钢的技术。春秋晚期,宜兴丁蜀一带陶土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传说范蠡最早发现了丁蜀镇附近陶土资源丰富,从而建窑烧陶。宜兴的窑户们曾奉他为制陶业的祖师,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庄等。另外,此时盐城一带的煮盐业也有所发展。
秦汉以来,江苏矿业逐浙发达,特别是铁、铜两矿的采冶业尤甚。东汉时期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铁、铜开采颇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江苏境内设有用来管理开采和冶铸的铁官七处,计有东海郡下邳(现邳州市东)、朐(现海州南),临淮郡盐渎(现盐城)、堂邑(现六合县北),沛郡沛(现沛县东),楚国彭城(现铜山县)和广陵(现扬州)。根据古采冶遗迹看这些地方的铁矿早已被开采。其中铜山县利国地区硐山发现有东汉时期的矿井和露天矿坑遗迹各一处,说明利国铁矿在汉代已被发现,并开采利用。盐城北门汉代遗址中出土有炼铁渣、红烧土及各种铁制具和大量汉代半两钱。洪泽县峰山镇石桥亦发现有汉代冶铁遗迹。铜矿石在当时主要用来铸钱和制青铜镜。西汉有“吴(吴王刘濞)邓(大夫邓通)钱,布天下”之说。传说,吴王刘濞曾在六合县冶山招集游民采矿冶铜铸钱。六合县李岗楠木塘有汉初铸钱遗址,其中有铜块和铸废的铁芯和铸钱工具等。徐州北硐山、云龙山也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半两”和“五铢”的铜质钱范。东汉晚期,徐州已成为著名的铜矿产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铜矿石冶炼后制成的铜镜,质地非常好,故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的美誉。直至魏晋时,徐州铜矿仍负盛名。《古鉴铭》:“汉有善铜出丹阳”之词。据考,汉丹阳县即现江宁县小丹阳镇(位于当涂东北),似可认为小丹阳之东、横溪以南的横山等地铜矿床在汉代即已被开采利用。三国时,吴统一长江以南后,利用丹阳所产铁、铜,自铸兵甲,并在南京筑有冶城,专司冶炼。东汉晚期,江浙一带陶瓷业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正式瓷器。宜兴的制陶业也有了发展,均山已能生产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窑群在三国两晋时,已成为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此外,江苏盐业也很盛行,沿海一带分布有广阔的盐场。
南朝的冶铁业以南京为中心,丹阳郡永世县(现溧阳市)西南的铁岘山是当时的主要铁矿石产地,也是冶制兵器和农具的主要场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县东南芦塘山、东破山、西南铜山等地均曾开采过铜铁矿,并在当地冶炼,旧炉冶址至今犹存。南朝时,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开采用来刻制各种石兽、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颇闻名,在中国当时的雕刻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时代,江苏矿业仍以开采铜、铁为主,次为陶土、高岭土等。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有铁矿产地四处,分别为彭城(现铜山县)、六合、溧阳、上元(现南京);铜矿产地七处,即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吴县。铜山县利国铁矿在此期间获进一步开采,成为当时“地产坚金”的要地。句容县北铜冶山(羊山)产铜、铅,为古采区,历代采铸,古代采迹遍布,唐代采铸亦兴盛,有些山头都已挖平。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吴县西十里的铜山为古代采矿铸钱处,此书成书时(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此处尚见有铜。1958年,在丹徒县南西巢凤山北坡王家庄曾挖出一块石碑,其上铭刻着该地自隋唐至宋代矿冶史实,说明巢凤山一带铁矿,自隋唐即已开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宁县境内的伏牛山、铜井、谷里、九华山等已知铜矿区,均发现有古采坑遗迹,但具体开采年代不详。此外,苏州西部高岭土矿在唐代亦已开采,用做化妆品,称为白石脂,并成为贡品。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的炉堂内发现有煤渣,说明远在唐朝,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矿石来源无考。
宋代,江苏探矿冶炼业发达,徐州已发展成全国四大铁矿石产地之一。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利国监元丰年间,徐州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利国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铁矿场。利国地区的铜矿亦得开采,设有宝丰监,专铸铜钱。当时,除徐州利国铁铜矿业兴盛外,六合、仪征、句容等境内铁、铜矿仍继续开采。据《太平寰宇纪》等史书记载,徐州的五色土、苏州的白石脂、金坛茅山的禹馀粮、苏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开采。宜兴的陶土得进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产品问世,日常陶器亦得到发展。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派人在萧县(1955年划归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于取暖和冶炼业。“冶铁作兵(器),犀利胜常”。使徐州铁冶业进入新阶段。
明代,江苏矿业渐趋衰退。明初,徐州铁矿仍在开采,但随着铁矿业中心南移,盛极一时的利国铁矿逐渐衰落。明代宜兴陶瓷业较盛,中期集中于丁山、蜀山一带,生产的陶器不仅内销,还外销东南亚等地。明清时期,宜兴曾取得“陶都”的称誉。无锡自明代起,就出现了制砖、制陶等手工业。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溧阳东南有铁山、铜山,西南有铁冶山;仪征西北有大小铜山;徐州东北有盘马山,产铁,又有铜矿。《大明·一统志》关于江苏矿产有如下记载:应天府(南京)南聚宝山(雨花台侧)多细玛瑙石,东南70里有铜山,昔人采铜于此;苏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阳山产白墡(高岭土),土人当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业也很兴盛,南京东郊的阳山是当时开采石料的场所,遗存的“阳山碑材”现已成为供人们参观的古迹。明清之交,是江苏古代发现和使用煤炭的一个重要时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宁府五石、马鞍山等地“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开物》一书中也指出煤产地不仅有“燕、齐、秦、晋”,还有“吴、越”。《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江苏矿产,尚有“江宁县紫金山产紫金”;“溧阳县东南产铁”;“溧阳(县)东南8里铜官山,昔产铜”;“溧水(县)西南45里,有铜山,昔尝铸冶于此”;“苏州府长洲县(现吴县)光福山西南55里,有铜坑山,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铜”;“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记载。
清代,江苏矿业较发达,矿产地的记载也较以前详细,一些新的矿产被开发利用。宜兴的陶土矿大量开采,成为全国日用陶器重要产区之一。宁镇地区的煤矿也普遍得到开发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间,政府提倡办煤矿,故当时仅“江宁府的上元县就有煤井数十处”。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开矿。以后是时开时禁。《大清·一统志》和《江南通志》中对江苏矿产地均有记载,除与历代重复者外,尚有“六合灵岩山产玛瑙,称灵岩石(雨花石)”;“苏州城西南鼋头山产青石,有天然玲珑者,称花石,宋徽宗采贡,故有花石纲之说。又一种色白而湿润,号为玉石,又胎斑者光泽可爱,可充砚石”;“镇江府丹徒县圌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阳县南六十里,结都山产石煤”;“常熟县西五十里苑山,产石坚硬,可为砚”;“宜兴县西南荆南山昔产铜,有司采之,故曰铜官(棺)”;“仪征县西南神山产细石,五色皆具”;“通州泰兴县出硝”;“徐州府东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绘;石岩(徐州府)郡邑(领铜山、萧、沛、丰、砀山、宿迁、睢宁七县及邳州)遍产”;“句容县茅山出石墨”;“金坛县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钟乳”;“溧水县琛山在县东15里昔尝出玉”;“吴县穹窿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产自然铜”等。
除上述各矿业外,古代人们开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筑房舍、墓穴等建筑材料,利用黄土制作砖瓦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金属矿用品,也有悠久历史。但其起源年代,已无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