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砂姜黑土

周敏

砂姜黑土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砂姜黑土 划    分 5个亚类
剖面构型 为黑土层一脱潜层一砂姜层 分布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砂姜黑土边界定义

1.它与潮土的区别。潮土中的湿潮土亚类也具有黑土层,但它在1.5m剖面深度内,不出现砂姜层。

2.它与潮棕壤、潮褐土的区别:砂姜黑土与潮褐土、潮棕壤在洪积扇区往往形成土链式复域(图10-7)。但潮棕壤或潮褐土的黑土层的埋藏深度必须>60cm,且地下水位较深。

砂姜黑土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砂姜黑土剖面形态

耕作层

厚度不等,与耕作水平有关,一般为10~20cm。该层多由黑土层分化而成,由于连年耕作,施肥或压砂,质地变轻,颜色变浅,一般为暗灰棕、10YR,(湿),平时易裂成数厘米宽,或10至数10cm深的缝隙,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特征。据微形态观察,耕作层以毛管孔隙为主,且多呈连通状态。犁底层厚度多变化在6~15cm间。

砂姜黑土形成过程

综述

砂姜黑土是晚更新世(Q3)以来,在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发育在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上的半水成土壤。由于它处于一种扇缘洼地的地貌类型,大量富含Ca(HCO3)2 。水的补给,而又排泄不畅,且有季节性积水,因而早期有草甸潜育化及CaCO3。的淀积过程,后期又经历着耕作熟化及脱潜过程。

砂姜黑土常见问题

东北黑土地的保护措施

现在黑土沙化计较严重!

黑土和红土有所不同

土从色泽上来区分,可分为黑土、黄土、红土三种。 黑土:我国东北平原主要是黑土,黑土肥力大,土壤营养丰富。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均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母质多为黄土状粘质沉积物...

红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别是什么?

红土地就是比晋通土地曾产百分之几十,黑土地增产和时间短百分之几十。黑土地比红土地贵。普通土地要先开了红土地才能成黑土地渴望采纳

姜新伟紫砂壶市场上多少钱?

唐云   瓜型紫砂壶   268万   香港鼎胜唐云   瓜型紫砂壶   268万  &...

请问谁了解姜建荣紫砂壶价格

姜建荣紫砂壶价格是¥   460.00元,尺寸是16*7*16cm,姜建荣紫砂壶形好、工好、艺术构思好、日用功能好,烧制效果好。姜建荣紫砂壶看上去严整精巧,玲珑剔透,精巧雅致,结构...

砂姜黑土中心概念

砂姜黑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地形、母质、地下水)及生物因素作用,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剖面构型为黑土层一脱潜层一砂姜层。在1.5m控制层段内,必须同时具有黑土层与砂姜层两个基本层次,而且黑土层上覆的近期浅色沉积物厚度必须<60cm。

石灰性砂姜黑土利用与改良

(一)低产因素 砂姜黑土在60年代以前大部分属于低产土壤,其低产因素可概括为:农田基本建设差,农业生产管理不善以及生态条件不良;水灾(明涝与暗渍)和旱灾(春旱、秋旱和冬旱)危害频繁;土壤用养失调,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并缺少等微量元素;土壤质地过粘,结构不良和胀缩系数大等。

(二)生产潜力 砂姜黑土具有很大生产潜力,主要是,

(1)区域地势平坦,土体深厚,砂姜层位低,耕地面积大且分布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机械化耕作,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规模优势。

(2)量条件较好,降水量也较多,有利于发展一年两熟制。

(3)地下水位浅,水源丰富,水质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4)中低产土壤面积大(占80%以上),宜于发展多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和经济作物(花生、大蒜、芝麻、棉花等),增产潜力大。

(5)综合治理投资少,但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6)交通较为方便,靠近开放城市,在开发后,大量农副产品就地运销。

(三)治理和开发 砂姜黑土的低产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用紧密结合,同时要开发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效益。其主要开发与治理途径为:

(1)排灌结合,旱涝兼治,开发地下水资源,发展旱作补充灌溉。

(2)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做到合理轮作换茬。

(3)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结合,科学施肥,争取均衡增产。

(4)农牧结合经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新腐殖质,抑制土壤的胀缩性。根据水源和地势条件,适当发展水稻种植。砂姜黑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均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砂姜黑土的特性及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计划和采用适宜的措施。所谓"因时制宜",就是要考虑各地的砂姜黑土目前所处在的不同治理阶段,分别制定适当的计划和采用适当措施。

砂姜黑土成土环境

砂姜黑土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其肥力演变又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砂姜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一般14-15℃,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0.7-1.3℃,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27.5-28.3℃。年平均降水量750-900毫米,全年雨量分配很不均匀,60%-70%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半月降落。若以四季而论,则夏季降水最多,约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少。

年蒸发量在1500毫米左右,几乎大于年降水量的一倍。干湿交替和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过渡气候特点,对砂姜黑土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砂姜黑土分布的地形平坦低洼,地下水排泄不畅,其埋深通常在1-2米间,雨季可上升到1米以内或接近地表。在低洼中心部位,甚至短期积水,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每升,为重酸-氯--型或重碳酸-氯-镁-钙型。昔日在地面排水不良或季节性积水条件下,这些地区曾经生长过密茂的湿生草本植物,年复-年,植物残体不断分解为黑土层的形成和腐殖质积累提供了条件。砂姜黑土的成土母质主要是浅湖沼相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中有的含较多的游离碳酸钙,于砂姜黑土所处地势低洼,它不仅是侵蚀物质的沉积区.而且是地下水中重碳酸和钙的富集区,为砂姜的形成提供了声富钙质基础。除上述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到砂姜黑土的形成外,人类耕垦活动对砂姜黑土形成与演变有着重大影响。古老的农业区耕垦历史久远,在长达二三千年以上的耕作活动中,人们通过开沟排水,耕作施肥等农事活动,使土壤脱离自然季节性积水及湿生草本植物条件逐渐向着旱耕土壤的方向发展。

砂姜黑土理化性质

(1)一般理化性质。砂姜黑土有机质含量并不高,耕作层也不过10-15克每千克,黑土层仅10克每千克左右,往下层逐渐减少。除特殊情况外,剖面上部游离碳酸钙的含量甚低,一般在10克每千克以下,甚至小于5克每千克,剖面下部夹面砂姜的土层其含量可达40-70克每千克或更高;有硬砂姜的土层则可大于100克每千克。土壤交换量较高,一般为20-30me/100g,剖面上部土层高于下部土层,尤以黑土层为高。土体中粗砂含量甚少,粘粒含量多在30%以上,但也有20%左右的土层,前者常具有变性特征。土层质地以壤质粘土、粉砂质粘壤土及粘土为主,质地层次分异不明显。粘粒的硅铝铁率、硅铝率和硅铁率均较高,分别为3.0-3.3、3.8-4.3、13-16之间。粘粒的交换量高达55-60me/100g。K2O的含量多数在26%-30%。

(2)氧化物特征。砂姜黑土中铁锰氧化物的迁移与积累,反映了半水成土的特征。砂姜黑土形成过程中常受季节积水影响,土体中氧化还原作用强烈,铁锰氧化物的迁移与积累明显,形成锈纹斑、铁锰斑与结核。

(3)土壤结构特征与胀缩性能。砂姜黑土的结构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土壤质地粘重的耕作层在冬季经过冰冻以后,形成棱角明显的非水稳性碎粒状结构(过去曾称"冻粒"结构);其二是心土层具有灰色胶膜的棱柱状结构。具有棱角碎粒状结构的耕作层,松散如砂,在春旱期能起到一定的覆盖保墒作用,但其本身并不蓄水保墒,加上结构无水稳性,所以保墒抗旱作用有限。残留黑土层或过渡层的棱柱状结构,由大小不等的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构成,干旱时结构体之间产生裂隙,致使毛管水被切断,不利于蓄水保墒,加之结构体很紧实,作物根系水平生长受抑制,故常见根系沿结构裂隙下伸。砂姜黑土的结构特征与其具有强烈的膨胀性和收缩性相关。

(4)粘粒矿物组成。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发现砂姜黑土的粘粒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其次为水云母,还有少量高岭石。黑土层蒙脱的含量在50%-60%,耕作层也达40%以上。蒙脱石具有强烈的膨胀性和收缩性,故砂姜黑土遇水膨胀,遇旱收缩,以致形成楔形自然体和滑擦面等变性土的特征。

(5)土壤腐殖质组成。砂姜黑土的腐殖质组成和性质具有如下特征:①活性腐殖质的相对含量极低,一般只占全碳量的2%-5%,这与长期施用有机肥料较少,腐殖质结构简单和易于分解有关。②腐殖酸的相对含量较低,只占全碳量的23℅-37%,肥力高的土壤略高。③腐殖质中残渣的相对含量较高,占全碳量的62%-80%,且以难以分解的胡敏素为主,这可能是砂姜黑土肥力较低原因之一。④腐质质中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较大,在0.7-1.1之间,大于棕壤和黄棕壤,尤其大于红壤和黄壤,但却小于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⑤胡敏酸光密度值(E4)较大,E4/E6比值较小,在4.1-4.5之间。胡敏酸的光密度值愈大,其芳化度愈高,而分子量也愈大,故土壤颜色愈深。这可能是砂姜黑土有机质含量虽低,而土壤颜色较深的重要原因之一。

(6)土壤无机磷组成。砂姜黑土的无机磷一般区分为-磷、铁-磷、闭蓄态磷和钙-磷,同时钙-磷又可区分为二钙-磷、八钙-磷和十钙-磷。砂姜黑土的磷索以无机磷为主,占全磷量的75%-90%以上,有机磷一般只占全磷量的10%-25%。砂姜黑土的无机磷组成中以钙-磷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50%-80%;闭蓄态磷次之,占无机磷15%-20%;铁-磷和铝-磷含量较低,而且两者含量相近,分别占无机磷的5%-10℅和3℅-10%;在钙-磷组成中以十钙-磷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60%-75%;八钙-磷次之,占5%-15%,二钙-磷最少,只占1%-3℅与速效磷含量相近。不同肥力水平的砂姜黑土,其无机磷组成有较大差别,即二钙-磷、铝-磷、铁-磷和八钙-磷的含量以高肥类型的为多,十钙-磷以低肥类型为多,而闭蓄态磷则无规律可循。这说明二钙-磷、铝-磷、铁-磷和八钙-磷对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的作用。

(7)土壤养分状况。砂姜黑土养分状况的主要特点是有机质含量不足,严重缺磷少氮,但素较为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化学磷肥的连年施用,有些田块速效磷的含量明显提高;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屑丰富,目前一般作物还不甚缺钾。砂姜黑土中有效微量元素的分布状况是耕作层明显高于下部的土体.砂姜黑土有效锰、铁的含量较高,有效含量适中,而有效锌、硼、钼的含量过低。

石灰性砂姜黑土形态特征

砂姜黑土土体深厚,剖面自上而下有耕作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还原过渡层及砂姜土层。上部50或80厘米土体以暗灰黄,橄榄棕色为主,并有20-40厘米不等厚的棕黑色残留黑土层;心土层呈橄榄棕色为主,有较多黄棕色锈斑或铁锰斑、灰斑,其下为橄榄棕色砂姜土层,夹有少量锈斑,铁锰斑等新生体。由于微地形的起伏或上部土层遭侵蚀,残留黑土层出现部位及其厚度不一,砂姜土层出。

砂姜黑土形态特征

砂姜黑土土体深厚,剖面自上而下有耕作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还原过渡层及砂姜土层。上部50或80厘米土体以暗灰黄,橄榄棕色为主,并有20-40厘米不等厚的棕黑色残留黑土层;心土层呈橄榄棕色为主,有较多黄棕色锈斑或铁锰斑、灰斑,其下为橄榄棕色砂姜土层,夹有少量锈斑,铁锰斑等新生体。由于微地形的起伏或上部土层遭侵蚀,残留黑土层出现部位及其厚度不一,砂姜土层出现部位常随黑土层厚薄而深浅也不一。耕作层以下的土体呈棱块,棱柱状结构,中、小垂直裂隙发育,可见滑擦面及楔形结构体。据微形态观察,可见较多裂隙和裂纹,粗骨颗粒边缘和裂隙壁可见大量亮线状光性定向粘粒,基质有大量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常见铁质凝团或铁锰质浓聚物。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乡变电站西150米的砂姜黑土剖面为例。地形为河间平原微度倾斜平坦地,海拔22.7米,黄土性古湖相沉积物母质,地下水位约1.5米。年均温15.4℃,年降水量900.9毫米,年蒸发量1616.7毫米,大于或等于0℃积温5629.8℃,无霜期218天,旱耕地,种植小麦、大豆、甘薯等,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砂姜黑土利用与改良

(一)低产因素砂姜黑土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部分属于低产土壤,其低产因素可概括为:农田基本建设差,农业生产管理不善以及生态条件不良;水灾(明涝与暗渍)和旱灾(春旱、秋旱和冬旱)危害频繁;土壤用养失调,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并缺少锌、硼、钼等微量元素;土壤质地过粘,结构不良和胀缩系数大等。

(二)生产潜力砂姜黑土具有很大生产潜力,主要是,(1)区域地势平坦,土体深厚,砂姜层位低,耕地面积大且分布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机械化耕作,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规模优势。(2)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也较多,有利于发展一年两熟制。(3)地下水位浅,水源丰富,水质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4)中低产土壤面积大(占80%以上),宜于发展多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和经济作物(花生、大蒜、芝麻、棉花等),增产潜力大。(5)综合治理投资少,但见效快,经济效益高。(6)交通较为方便,靠近开放城市,在开发后,大量农副产品就地运销。

(三)治理和开发砂姜黑土的低产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用紧密结合,同时要开发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效益。其主要开发与治理途径为:(1)排灌结合,旱涝兼治,开发地下水资源,发展旱作补充灌溉。(2)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做到合理轮作换茬。(3)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结合,科学施肥,争取均衡增产。(4)农牧结合经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新腐殖质,抑制土壤的胀缩性。根据水源和地势条件,适当发展水稻种植。砂姜黑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均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砂姜黑土的特性及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计划和采用适宜的措施。所谓"因时制宜",就是要考虑各地的砂姜黑土所处在的不同治理阶段,分别制定适当的计划和采用适当措施。

石灰性砂姜黑土成土环境

石灰性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山东省胶菜河谷以西,小清河以南及运河 以东的交接洼地以及河南省的南阳盆地地区,面积有776.5万亩,占该土类面积的13.58%。

黑土,红土,黄土各有啥区别

一、概念不同

1、红土

红土(red clay)是一种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红土一般呈褐红色,是具有高含水率、低密度而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特性的土。

2、黑土

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

本土纲包括中国现行发生分类制的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赤红壤、水稻土诸土类中具备变性特征者,因为中国以往未设立变性土独立单元,1985年初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才将其列为独立土纲。

3、黄土

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粉土沉积物。它是原生的、成厚层连续分布,掩覆在低分水岭、山坡、丘陵,常与基岩不整合接触,无层理,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

二、分布不同

1、黑土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中国东北黑土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乌克兰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2、红土

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欧洲特别是在地中海东岸和巴尔干半岛地区也有类似于红土的土壤存在。东亚地区北起长江沿岸﹐南抵南海诸岛、南洋群岛﹐东迄台湾﹐西至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的范围为红土的重要分布地带。

3、黄土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气候温暖地带,该区以干旱、半干旱和温暖少雨、有强烈季节变化为特点,而高纬、低纬地区黄土少见。

据V·台劳估计,欧洲黄土覆盖面积占7%,北美占5%,南美占10%,亚洲占3%,K·凯哈克估计,大陆面积93%为黄土覆盖。

三、利用价值不同

1、红土

为更好地利用红土,须对其淋溶作用强、矿质养分少、酸性大、易产生铝锰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质地粘重或砂粒过多等不良性状进行改良。具体措施是: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氮肥宜用粒状或球状深施,磷肥宜与有机肥混合制成颗粒肥施用。

施用石灰降低红土酸性;合理耕作;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土的关键措施;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红土生产力。

保护植被,防治侵蚀,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据陡缓状况修建宽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种植。用于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及种植柑桔等经济作物。

2、黑土

世界各地的黑土主要用于种植棉花、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糖蔗或作为牧场,用于放牧的面积最大。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但耕性差,水分有效性低,在有动力机具和灌溉条件下,其农业生产潜力才可得到发掘。

农艺利用依气候而异,但因其粘粒含量高和湿时渗透性低,使这些土壤适于种植淹水的作物,而不宜种植用材林。黑土的非农业利用常出现许多工程上的问题。

3、黄土

黄土是适于植物生长的土质。黄土富于直立性,其中的天然洞穴曾是原始人类的住处,也为现代人建筑住宅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土

5 土壤剖面构型

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或蜡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 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褐土

又称褐色森林土,分布于中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形成于中生夏绿林下,其特点为腐殖质层以下具褐色粘化层、风化度低,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35,含有较多水云母和蛭石等粘土矿物,石灰聚积以假菌丝形状出现在粘化层之下。 �

土 褐土经长期施用土类堆积覆盖和耕作影响,在剖面上部形成厚达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层,即变成�土。主要分布于陕西的关中地区。

黑垆土

以深厚的淡黑色垆土层而得名。首先形成于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后又经长期耕种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和陇东一带的黄土地区。

灰褐土

又称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浅褐色的粘化层,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两个亚类。

在利用上,褐土系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为中国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黑土系列

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区的地带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以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特点。

灰黑土

又称灰色森林土。处在湿润的地区,以大兴安岭的西坡最为集中,植被为森林类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过程较强,有机质累积量大,土壤具较明显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动淀积现象。

黑土

土壤水分状况较充沛,相对湿润,植被为草原化草甸,当地称“五花草塘”,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量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层,腐殖质层厚达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现轻度潜育特征。

白浆土

表层腐殖质层下具灰白色的白浆层而得名。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山间盆地和谷地,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为喜湿性的浅根植物,土壤有机质累积量不及黑土,因有机质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征,白浆土表层有机质的含量达8~10%,白浆层下质地多属重壤土和粘土;白浆层质地相对较轻,铁的淋失十分明显,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物质。

黑钙土

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机质的累积量小,分解强度较黑土大,腐殖质层一般厚约30~40厘米;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常在60~90厘米处形成粉末状或假菌状的钙积层,是黑钙土区别于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黑土系列的土壤以东北地区分布的面积最广,适于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特别是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对象,除已垦者外,尚有较大面积的荒地可供开垦,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栗钙土系列

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草原土壤。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 栗钙土 湿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层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质量,厚度为25~45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15~40%;腐殖质层以下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状或粉状石灰的钙积层,石灰含量达10~30%。中国栗钙土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内蒙古高原的栗钙土具少腐殖质、少盐化、少碱化和无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点,而西部新疆地区在底土有数量不等的石膏和盐分聚积,腐殖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但土壤无碱化和粘化现象。

棕钙土

与栗钙土相比较,其腐殖质累积过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积过程则大为增强,钙积层的位置在剖面中普遍升高,形成于温带荒漠草原环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灰钙土

其形成常与黄土母质相联系,分布面积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东段和新疆的伊犁河谷最为集中,土壤剖面分化弱,发生层次不及栗钙土、棕钙土清晰,腐殖质层的基本色调为浅黄棕带灰色,钙积层不明显,表层有机质含量05~30%,且下延较深,一般可达50~70厘米。

栗钙土系列土壤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需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改良草场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

漠土系列

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龟裂土等,共同特征是:具有多孔状的荒漠结皮层,腐殖质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强,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内聚积,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染红现象以及整个剖面的厚度较薄和石砾含量多(龟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在成土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钙化作用(石灰聚积)、石膏化与盐化作用、弱的铁质化作用,同时风成作用相当明显。

灰漠土

发育在温带荒漠边缘细土物质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冲积平原和北部剥蚀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新疆灰漠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0%左右,腐殖质层极不明显,石灰的最大含量可达10~30%,聚层出现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盐含盐最大的层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与石膏层相联系,土壤矿物风化处于脱钾阶段,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4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灰棕漠土

温带荒漠条件下和粗骨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面积,同灰漠土比较,腐殖质的累积作用更弱,几无腐殖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很少超过05%,且随深度增加含量亦无多大变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层或亚表层最高,且石膏的聚积较普遍,在10~40厘米处常形成小粒状或纤维状结晶的石膏层,石膏的最大含量可达30%以上。

棕漠土

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广布于新疆的南部和东部。这类土壤基本上是与石质漠境或戈壁相适应,与北非的石漠(或称石膏荒漠和石膏壳)近似,但其干旱程度更强,以致在土壤中出现氯化物的盐层,成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见的现象。

龟裂土

发育较年轻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的细土平原上,常受暂短地表水流的影响。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质,地表平坦、坚硬,呈灰白色,被网状裂纹切成不规则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镶嵌在地上的龟裂图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于细土物质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无。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仅有小部分垦为农田。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所形成。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称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辽河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为主。土壤剖面中沉积层次明显,粘砂相间,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低层氧化还原交互进行,有明显的锈纹斑及碳酸盐分异与聚积。有些地区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

黄河淤积平原潮土的机械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为砂土,老河床两侧缓斜平地多为轻壤土,浅平洼地则为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6~1%。碳酸钙含量在6~8%,含钾量可达 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其含盐量一般不超过 01%;在洼地边缘可达05~1%。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75~85。

潮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有利于深根作物生长,但有机质、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涝,局部地区有盐渍化问题,亟待改良。

灌淤土

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灌淤层可厚达 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绿洲土

又称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区的绿洲中,是干旱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积层甚至可厚达10~15米;在引用坎儿井灌溉地区,灌淤层不超过1米。这些厚层灌溉淤积层土壤层次分化不明显,上部土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达05~07%。磷钾含量均较丰。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匀。但易发生板结,有次生盐化问题。采取灌溉与排水相结合,营造防风林带与林网,合理轮作倒茬,多种绿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径。

草甸、沼泽土系列 即湿土。为水成、半水成土壤类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覆盖下发育而成。广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河流两岸的泛滥平原、湖滨阶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质含量一般较丰富,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草甸土,暗色有机质层厚达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见二氧化硅粉末,土体中见锈色斑纹及铁锰结核;在新疆地区的草甸土有机质层仅25厘米,常见大量石灰结核,并有盐分累积。表层有机质含量约3~6%,甚或可高达10%。在1米深的土层中,其含量尚可达1%。在西北干旱区有机质含量表层低于4%。在新疆、内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钙含量可达10%。

草甸土开垦后,表层土壤垒结性减低,较前疏松,有机质含量亦随之下降。这类土壤肥力较高,养分也较丰,水分供应良好,是主要垦殖对象;亦为重要牧场基地,合理安排农、牧关系十分重要。

沼泽土

在长期积水或过湿情况下形成。广布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因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产生了明显的潜育过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蓝灰色潜育层。土壤结持力甚低。在表层有机质层或泥炭层与底层蓝灰色潜育层间,尚可见大量锈斑或灰斑的土层,亦可见铁锰结核。沼泽土中有机质含量常在5~25%,泥炭层可高达40%以上,有机质分解不充分,C/N比值宽。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水

稻土系列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 淀积层(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 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国很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盐碱土系列 又可分为盐土和碱土。

盐土

中国土壤中含可溶盐较高的盐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以内蒙古、宁夏、甘肃、清海和新疆为多。华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是盐土形成的主要条件。盐分累积的形态通常是地表出现白色盐霜,作斑块状分布。含盐量高的盐土可出现盐结皮厚度(小于3厘米)或盐结壳(大于3厘米),在结皮或结壳以下为疏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可由几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见盐结盘层。盐分累积的特点是表聚性很强,逐渐向下盐分递减。沿海地带盐分累积特点是整层土体均含较高盐分。

中国盐土的盐分组成甚为复杂。滨海地区的盐土主要为氯化物盐土;硫酸盐盐土则分布于新疆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后套地区,但面积不大。而氯化物与硫酸盐混合类型的盐土,在中国盐土中到处可见,以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最为集中。此外,东北松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盐分组成中含有碳酸根,称苏打盐土,碱性特强,腐蚀植物根系,大部植物难以生长。

盐土的改良应采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综合措施;种稻洗盐也是改良盐土的有效措施。 碱土 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大都零星分布于盐土地区,特点是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苏打。在吸收复合体中(尤其是碱化层)代换性钠占代换总量20%以上;pH值可达 90或更高。土壤有机与无机部分高度分散,胶粒和腐殖质淋溶下移,使表土质地变轻,而胶粒聚积的碱化层则相对粘重,有时形成柱状结构,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板结,通透性与耕性均极差。过高的碱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过多的交换性钠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碱土的形成与发育因地区而异,如松辽平原的碱土是由于苏打盐土在脱盐过程中,钠离子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而形成的。华北平原的碱土(当地称瓦碱)是由盐化潮土或盐土在脱盐过程中,突出了土壤的碱化特性,表层出现碱壳。前者代换性钠含量较高(7~10毫克当量/100克土),碱化度大都在20~40%;后者在质地较轻的土壤中仅1~2毫克当量/100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仅5~7毫克当量/100克土,可能属于初期形成的碱土。碱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农业措施外,尚需采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学改良措施。

岩性土系列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黄土性土)和风沙土。这类土壤性状仍保持母岩或成土母质特征。

紫色土

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机质含量 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 石灰(岩)土 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在中国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凡有石灰岩出露之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境内。在石灰岩体出露的喀斯特地区多形成较为年幼的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植被多为喜钙植物如蕨类、五节芒、白茅等。这类植物的有机质成为石灰土腐殖化作用的物质基础。石灰(岩)土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①黑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呈良好团粒结构,土色暗黑,中性至碱性反应(pH65~80),土层厚薄不一。②棕色石灰土,常见于山麓坡地,色棕粘重,不均质石灰反应。③ 红色石灰土,土色鲜红,剖面上部多无石灰反应,表土pH65,心土70~75。 磷质石灰土 分布于中国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由于岛屿地处热带,大都由珊瑚礁构成。磷质石灰土即于珊瑚礁磐基础上发育而成,成土母质为珊瑚灰岩或珊瑚、贝壳机械粉碎的细砂。在海岛上的细砂表面聚积了大量富含磷质和有机质的海鸟粪,形成富含磷质的石灰性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2%以上,全磷量26~32%。成为富含有机质的天然磷肥资源。

黄绵土

又称黄土性土壤,广布于黄河中游丘陵地区。土壤色泽与母质层极相近,质地均匀,疏松多孔,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低,仅05%,矿质养分丰富。

风沙土

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风沙土的特征是成土作用经常受到风蚀和沙压,很不稳定,致使成土过程十分微弱,土壤性状与风沙堆积物无多大改变。随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阶段的发展,由流动风沙土到半固定、固定风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只要增加肥分与水分,使植被逐步稳定生长,也能成为农林牧用地。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与之类似海拔,高山垂直带最上部,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由于高山带上冻结与溶化交替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矿物质分解也很微弱,土层浅薄,粗骨性强,层次分异不明显。因而将高山土壤作为独特的系列划分开来;有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亚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黑毡土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腐殖质累积明显,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盐基不饱和或饱和度低,pH5~8,为高原优良牧场,也是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土壤。

草毡土

分布于原面平缓山坡,土体一般较湿润,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层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织似毛毡状,轻韧而有弹性,地表常因冻融交互作用呈鳞片状滑脱。腐殖质层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浅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场。

巴嘎土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高原宽谷湖盆,植被属于干草原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时可达3~10%,剖面下部砾石背面常有薄膜状碳酸钙累积。大部为牧地,植被稀疏,载畜量低。

莎嘎土

分布于羌塘高原东南部,西喜马拉雅山的山前地带。土体较干燥,腐殖质累积过程减弱,且出现积钙过程,土体富含砾石,表层草根较少,不形成连续草皮层,有机质含量约15~3%,碳酸钙聚积明显,最大可达10%以上。土壤均较沙质,有风沙危害,均为牧地。

高山漠土

又称冷漠土。主要分布于西藏羌塘高原,山原平坦,植被低矮而稀疏,盖度5~10%。土壤中有机质累积微弱,04~06%,盐分05~16%,碳酸钙累积明显。地表见白色盐霜及结皮,多孔,含砾石较多,亦见石膏新生体,其下为砾质母质层,此类土壤甚少利用,仅在低洼处积水后,可饲养羊群。

高山寒漠土

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成土年龄最短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雪活动带以下冰缘附近。土层浅薄,剖面分化不明显,土表有微向上突起的融冻结壳,通体大部为粗骨性,土壤矿物分解度甚低,植被为壳状地垫及耐寒的垫状点地梅等。

参考资料:

>

土壤剖面构型

土壤剖面构型即土壤剖面构造类型。根据土壤剖面发生层的特征,可以分为简单剖面和复杂剖面两类

(1) 简单剖面

原始剖面:剖面上只有A和AC层。

弱分异剖面: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各层之间无明显界线

侏儒剖面:发生层完整,但每一土层的厚度甚薄。

巨型剖面:热带气候条件下高度风化形成的超深厚剖面,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

侵蚀剖面:土壤剖面上部部分层次被侵蚀掉。

(2) 复杂剖面

1)异源母质剖面: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成土物质与底部基岩或母质组成不一致的剖面。

2)埋藏剖面:由于后来物质覆盖,在土壤剖面的一定深度中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埋藏层或埋藏剖面的剖面。

3)堆叠剖面:原来的土壤剖面多次被沉积物质覆盖,或由于大量使用泥肥、土粪等使土壤表层或耕层不断垫高。

4)翻动剖面:剖面表土层以下的土层经人为翻动到地表。

5)人造剖面:在采矿、兴修水利等活动后,将混杂的土壤物质堆积或填回而形成的剖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