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甲基-2-丙烯酸-2-羟基乙酯与醋酸乙烯基酯和2-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酯的聚合物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简称EEA,丙烯酸乙酯含量15%~30%具有很好的柔韧性、热稳定性和加工性耐环境应力开裂性、抗冲击性、耐弯曲疲劳性、低温性均优于低密度聚乙烯和聚烯烃有好的相容性,并可与大量填料混合而不变脆乙烯与丙烯酸酯以氧或过氧化物为引发剂经自由基聚合而成,生产方法类似于高压聚乙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2-羟基异丁酸甲酯
中文别名
甲基2-羟基异丁酸酯;Α-羟异丁酸甲酯;2-羟基-2-甲基丙酸甲酯;α-羟基异丁酸甲酯;
英文名称
methyl
2-hydroxy-2-methylpropanoate
英文别名
Methyl
α-hydroxyisobutyrate;Propanoic
acid,2-hydroxy-2-methyl-,methyl
ester;2-hydroxy-2-methyl-propionic
acid
methyl
ester;2-Hydroxyiso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Methyl
2-methyllactate;Methyl
2-hydroxy-2-methylpropanoate;2-Hydroxyiso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methyl
|A-hydroxyisobutyrate;Methyl
2-hydroxyisobutyrate;methyl
2-hydroxy-2-methyl-propionate;methyl
hydroxyisobutyrate;
CAS号
2110-78-3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67-56-1
甲醇
13027-88-8
2-羟基异丁酰胺
594-61-6
2-甲基-2-羟基丙酸
31469-15-5
1-甲氧基-1-(三甲基甲硅氧基)-2-甲基-1-丙烯
547-63-7
异丁酸甲酯
75-86-5
丙酮氰醇
107-31-3
甲酸甲酯
下游产品
CAS号
名称
2110-78-3
2-羟基异丁酸甲酯
393-11-3
5-氨基-2-硝基三氟甲苯
75-44-5
光气
67-56-1
甲醇
3852-11-7
3-甲氧基异丁酸甲酯
79-41-4
2-甲基丙烯酸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
一、什么是酚醛树脂
酚醛树脂 又称电木粉。
原为无色或黄褐色透明物,市场销售往往加着色剂而呈红、黄、黑、绿、棕、蓝等颜色,有颗粒、粉末状。耐弱酸和弱碱,遇强酸发生分解,遇强碱发生腐蚀。
不溶于水,溶于丙酮、酒精等有机溶剂中。酚醛树脂是以酚及其同系物或取代酚与醛类缩聚而得的树脂状物质的总称。
其中以苯酚与甲醛缩聚而得的酚醛树脂最为重要。它包括:线型酚醛树脂、热固性酚醛树脂和油溶性酚醛树脂。
主要用于生产压塑粉、层压塑料;制造清漆或绝缘、耐腐蚀涂料;制造日用品、装饰品;制造隔音、隔热材料等。
二、合成树脂的历史发展
一些树木的分泌物常会形成树脂,不过琥珀却是树脂的化石,虫胶虽然也被看成树脂,但却是紫胶虫分泌在树上的沉积物。
由虫胶制成的虫胶漆,最初只用作木材的防腐剂,但随着电机的发明又成为最早使用的绝缘漆。然而进入20世纪后,天然产物已无法满足电气化的需要,促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代用品。
早在1872年德国化学家拜耳(ABayer)首先发现苯酚与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时能迅速结成红褐色硬块或粘稠物,但因它们无法用经典方法纯化而停止实验。20世纪以后,苯酚已经能从煤焦油中大量获得,甲醛也作为防腐剂大量生产,因此二者的反应产物更加引人关注,希望开发出有用的产品,尽管先后有许多人为之花费了巨大劳动,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1904年,贝克兰和他的助手也开展这项研究,最初目的只是希望能制成代替天然树脂的绝缘漆,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07年的夏天,不仅制出了绝缘漆,而且还制出了真正的合成可塑性材料——Bakelite,它就是人们熟知的“电木”“胶木”或酚醛树脂。Bakelite一经问世,很快厂商发现,它不但可以制造多种电绝缘品,而且还能制日用品,爱迪生(TEdison)用于制造唱片,不久又在广告中宣称:已经用Bakelite制出上千种产品,于是一时间把贝克兰的发明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
在1940年以前,以煤焦油为原粒的酚醛树脂,一直居各种合成树脂产量之首,每年达20多万吨,但此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聚合型的合成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以及聚苯乙烯的产量也不断扩大,随着众多年产这类产品10万吨以上大型厂的建立,它们已成当今产量最多的四类合成树脂。到今天,合成树脂再加上添加剂,通过各种成型方法即得到塑料制品,塑料的品种有几十种,世界年产量在12亿吨左右,我国也在500万吨以上,它们已经成为生产、生活及国防建设的基础材料。
。
三、钒的发现历史是什么钒先后被两次发现。
第一次是在1801年由墨西哥城的矿物学教授节烈里瓦发现的。他发现它在亚钒酸盐样本中,钒矿石这个样本就是Pb5(VO4)3Cl,由于这种新元素的盐溶液在加热时呈现鲜艳的红色,所以被取名为“爱丽特罗尼”,即“红色”的意思,并将他送到巴黎。
然而,法国化学家推断它是一种被污染的铬矿石,所以没有被人们公认。第二次发现是在18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特伦(SefstromNG,1787-1845。)
在研究斯马兰矿区的铁矿时,用酸溶解铁,在残渣中发现了钒。因为钒的化合物的颜色五颜六色,十分漂亮,所以就用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叫凡娜迪丝“Vanadis”的美丽女神的名字给这种新元素起名叫“Vanadium”。
中文按其译音定名为钒。塞夫斯特伦、维勒、贝采里乌斯等人都曾研究过钒,确认钒的存在,但他们始终没有分离出单质钒。
后来到了1830年写佛寺特勒木在由瑞典铁矿石提炼出的铁中发现了它,并肯定这是一种新元素称之为钒,他能够证明它是一种新的元素,并因此击败了一位与他竞争的化学家,来自在锡马潘(墨西哥)的FriedrichWhler,他也在对另一种钒矿石进行研究。 在塞夫斯特伦发现钒后三十多年,1869年英国化学家罗斯科(RoscoeHE,1833-1915)用氢气还原二氧化钒,才第一次制得了纯净的金属钒,而且他证明了之前的金属样本其实是氮化钒(VN)。
。
四、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聚合物是是不是酚醛树脂好像不是的
1997 年4月,来自芝加哥地区的急救药物专家弗兰克·贝克(Frank Baker)博士参加了一次临床试验,测试适合正在治疗对胰岛素有依赖性的糖尿病人的人造皮肤的形态,这些病人由于慢性高血糖的副作用而导致组织发生了退化。Baker自己患有糖尿病也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他自己也由于难以治愈的皮肤溃疡而有失去一只脚的危险。对他来说,这次试验的结果简直就是个奇迹:在实验室中培养的皮肤不但覆盖和保护了他的伤口,同时还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得他自己的组织以快得多的速度开始复原。以Baker博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造皮肤挽救了我的脚。
让这个医学奇迹奏效的物质就是由聚合物合成出来的,这种聚合物实际上是有很多种不同的小分子以化学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长分子链。
第一块人工合成皮肤是由白克和亚诺斯发明的,贝克是马萨诸塞总医院外伤科的负责人,亚诺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教授。
五、酚醛树脂的类型有哪些以酚醛树脂或改性酚醛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制成的一类涂料称酚醛漆类。
酚醛树脂是最早发展的合成树脂之一,被应用于制造涂料已有将近70年历史。虽然目前合成树脂已相当发达,但由于它成本低,并赋予涂料以一定硬度、光泽、快千、耐水、耐酸碱及绝缘等性能,因此在涂料工业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广泛应用于木器、建筑、船舶、机械、电气及防化学腐蚀涂料等方面。
酚醛树脂是由酚与醛经缩聚反应制得的树脂,主要原料是苯酚及甲醛。此外,也可以用其他的酚类,如甲酚、二甲酚、问苯二酚及其他的醛如糠醛,有时也有用苯胺、苯酚与甲醛缩聚。生成酚醛缩合物的常用反应是甲醛与酚生成羟甲基酚,然后再进一步缩合,去除水分,产生缩合物而成亚甲基桥,反应式如下:
按照所用原料的化学结构,酚与醛的克分子比以及催化剂的性质不同,所制成的酚醛树脂具有不同的性质。下面讨论涂料用酚醛树脂类型、酚醛树脂涂料及其应用。
1涂料用酚醛树脂的类型
涂料用酚醛树脂有三类:醇溶性酚醛树脂、改性酚醛树脂和油溶性酚醛树脂。
这三种树脂中,100%油溶性纯酚醛树脂与桐油炼制的油漆性能最好,但树脂来源较缺、成本也高,未大量使用;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炼制时易于操作,与桐油炼制的漆仍部分地保留酚醛树脂的抗化学药品性、耐候性、耐水性、绝缘性,漆膜光亮坚硬,可白干或烘干,在酚醛树脂漆中占有很大比重;醇溶性酚醛的使用范围不太广。
2酚醛树脂漆用途
1)醇溶性酚醛树脂漆
这类漆是由醇溶性酚醛树脂溶于醇类溶剂中制得的,一般多属于热固性酚醛清漆,它们是不用油脂的一类漆,经烘烤干燥后漆膜坚韧,附着力好,具有良好的耐油、耐水、耐热、耐酸碱和溶剂等性能,而且还有良好的绝缘性和一定的粘结强度,多供粘合层压制品、电绝缘零件表面处理和罐头内部及底盖部涂装用。例如F01 6酚醛酵溶清漆具有良好的防潮性和绝缘性,用于粘合层制品及绝缘零件。
2)改性酚醛树脂
未改性的酚醛树脂与油类及其他一些树脂互不混溶,若单独造漆,则漆膜较脆,因此应用较少。在酚醛漆类中,应用的酚醛树脂大部分是改性酚醛树脂,酚醛树脂经改性之后改善了油溶性及其他一些树脂的混溶性,在酚醛漆类及其他一些漆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酚醛树脂的改性一般有松香改性和丁醇改性两种方法。
①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漆:这类漆是松香改性酚醛树脂与干性油等熬炼制成的各种油度的漆料,再加入催干剂、溶剂、颜料等经研磨调制而成的,产品有各种清漆、磁漆、底漆和腻子。
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漆的漆膜坚硬耐久、干性良好,有一定的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能,并且价格低廉、品种较多,在酚醛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缺点是漆膜易泛黄。该类漆广泛用于木器家具、建筑、一般机械产品以及船舶、绝缘漆等。
②丁醇改性酚醛树脂漆:这类漆是丁醇改性酚醛树脂溶于苯类溶剂中作主要成膜物质制成的,其漆膜耐水、耐酸性较好,但较脆,需高温烘烤干燥。因此,一般将其与油或其他树脂合用,这种制出的漆膜耐腐蚀性好、漆膜柔韧,如F23-2酚醛罐头漆,F52 1酚醛防腐烘漆等均属这类漆。
3)油溶性纯酚醛树脂漆
这类漆是用油溶性酚醛树脂和干性油热炼产物做漆料制成的。
根据纯酚醛树脂与油的比例不同,也可分短、中、长油度三种类型漆,可制成底漆、磁漆和清漆等品种。
纯酚醛树脂具有很好的耐水性、耐酸性、耐溶剂性和电绝缘性能,与干性油热炼,尤其是与桐油热炼后所制成的涂料漆膜坚硬而有韧性、干燥快、附着力好、耐候性稍次于醇酸树脂漆,但耐水、耐化学腐蚀性比醇酸漆好,因此纯酚醛树脂漆适宜于水下、室外作防腐涂层用,它在船舶、化工设备、电气绝缘使用的涂料中有比较显著的地位,可与各种面漆配套。它与环氧底漆一样,均为金属底漆的重要品种,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各类酚醛漆均有不同程度的泛黄性,因此酚醛漆类中,一般没有白色磁漆品种。
3酚醛树脂漆施工要点
酚醛树脂漆施工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醇溶性酚醛树脂漆用乙醇作稀释剂。改性酚醛树脂漆用2OO号溶剂汽油或松节油作稀释剂,油溶性纯酚醛短油度漆以二甲苯作稀释剂,中油度漆用二甲苯与2∞号溶剂汽油
各50%的混合液作稀释剂,长油度漆的稀释剂为200号溶剂汽油或松节油。
②此类漆刷涂、喷涂均可以。工作黏度:喷涂用20s~30s,刷涂用70s~110s。
③干燥条件:常温F实干需要18h。
④烘干型的漆一定要按技术要求进行烘烤。
六、谁能说说塑料的历史1塑料的发展史
天然树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塑料工业形成于1930年, 近40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树脂这一名称是由树木分泌出的脂质而得的。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树脂是松香、虫胶等。天然树脂的生产受到地区的限制而产量不大,质量也不高,使用受到限制。人们为了寻求天然树脂的代用品,1846年用纤维素(棉花)和硝酸制得硝酸纤维素,将潮湿的硝酸纤维素和樟脑混合,制成虫胶的代用品,于1872年建厂生产。虽然从发现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但目前仍在广泛使用,常用名称为赛璐珞, 如乒乓球、玩具、梳子、钮扣等。随着人类对塑料材料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出了比天然树脂用途广泛得多的合成树脂。合成树脂是由低分子量的化合物经过化学反应制得的高分子量的树脂状物质,在常温常压下一般是固体,也有为粘稠状液体的。第一个合成树脂品种为热固性酚醛树脂(俗名电木),它是由苯酚和甲醛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得的。从1907年建立了第一个酚醛树脂厂算起,便开始进入合成高分子时期,1931年开始了第一个热塑性树脂聚氯乙稀树脂的工业生产,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陆续工业化生产。目前有工业生产的约30大类树脂。在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中,以合成树脂生产最早、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据统计,1995年世界合成树脂产量约12亿吨,我国大陆合成树脂产量约440万吨。
七、分子的发现史塑料工业发展史(卷名:化工) history of plastics industry 从第一个塑料产品赛璐珞诞生算起,塑料工业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
其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天然高分子加工阶段 这个时期以天然高分子,主要是纤维素的改性和加工为特征。
1869年美国人J。W。
海厄特发现在硝酸纤维素中加入樟脑和少量酒精可制成一种可塑性物质,热压下可成型为塑料制品,命名为赛璐珞。1872年在美国纽瓦克建厂生产。
当时除用作象牙代用品外,还加工成马车和汽车的风挡和胶片等,从此开创了塑料工业,相应地也发展了模压成型技术。 1903年德国人A。
艾兴格林发明了不易燃烧的醋酸纤维素和注射成型方法。1905年德国拜耳股份公司进行工业生产。
在此期间,一些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了多种聚合物,如线型酚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等,为后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4年世界塑料产量仅有10kt,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部门。
合成树脂阶段 这个时期是以合成树脂为基础原料生产塑料为特征。1909年美国人L。
H。贝克兰在用苯酚和甲醛来合成树脂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第一个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的专利权。
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填料后,热压制成模压制品、层压板、涂料和胶粘剂等。这是第一个完全合成的塑料。
1910年在柏林吕格斯工厂建立通用酚醛树脂公司进行生产。在40年代以前,酚醛塑料是最主要的塑料品种,约占塑料产量的2/3。
主要用于电器、仪表、机械和汽车工业。 1920年以后塑料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德国化学家Н。施陶丁格提出高分子链是由结构相同的重复单元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理论和不熔不溶性热固性树脂的交联网状结构理论,1929年美国化学家W。
H。卡罗瑟斯提出了缩聚理论,均为高分子化学和塑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由于当时化学工业总的发展十分迅速,为塑料工业提供了多种聚合单体和其他原料。当时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德国迫切希望摆脱大量依赖天然产品的局面,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了合成树脂制备技术和加工工业的发展。 第一个无色的树脂是脲醛树脂。
1928年,由英国氰氨公司投入工业生产。1911年,英国F。
E。马修斯制成了聚苯乙烯,但存在工艺复杂、树脂老化等问题。
1930年,德国法本公司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路德维希港用本体聚合法进行工业生产。在对聚苯乙烯改性的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以苯乙烯为基础,与其他单体共聚的苯乙烯系树脂,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1931年,美国罗姆-哈斯公司以本体法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造出有机玻璃。 1926年,美国W。
L。西蒙把尚未找到用途的聚氯乙烯粉料在加热下溶于高沸点溶剂中,在冷却后,意外地得到柔软、易于加工、且富于弹性的增塑聚氯乙烯。
这一偶然发现打开了聚氯乙烯得以工业生产的大门。 1931年德国法本公司在比特费尔德用乳液法生产聚氯乙烯。
1941年,美国又开发了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的技术。从此,聚氯乙烯一直是重要的塑料品种,它又是主要的耗氯产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氯碱工业的生产。
1939年,美国氰氨公司开始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模塑粉、层压制品和涂料。 1933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在进行乙烯与苯甲醛高压下反应的试验时,发现聚合釜壁上有蜡质固体存在,从而发明了聚乙烯。
1939年该公司用高压气相本体法生产低密度聚乙烯。1953年联邦德国K。
齐格勒用烷基铝和四氯化钛作催化剂,使乙烯在低压下制成为高密度聚乙烯,1955年联邦德国赫斯特公司首先工业化。 不久,意大利人G。
纳塔发明了聚丙烯,1957年意大利蒙特卡蒂尼公司首先工业生产。从40年代中期以来,还有聚酯、有机硅树脂、氟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等陆续投入了工业生产。
塑料的世界总产量从1904年的10kt,猛增至1944年的600kt,1956年达到3。 4Mt。
随着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等通用塑料的发展,原料也从煤转向了以石油为主,这不仅保证了高分子化工原料的充分供应,也促进了石油化工的发展,使原料得以多层次利用,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 大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通用塑料的产量迅速增大,聚烯烃塑料在70年代又有聚1-丁烯和聚 4-甲基-1-戊烯投入生产。
形成了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聚烯烃塑料系列。同时出现了多品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
1958~1973年的16年中,塑料工业处于飞速发展时期,1970年产量为30Mt。除产量迅速猛增外,其特点是:①由单一的大品种通过共聚或共混改性,发展成系列品种。
如聚氯乙烯除生产多种牌号外,还发展了氯化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共混或接枝共聚改性的抗冲击聚氯乙烯等。 ②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工程塑料新品种。
如聚甲醛、聚碳酸酯、ABS树酯、聚苯醚、聚酰亚胺等。③广泛采用增强、复合与共混等新技术,赋予塑料以更优异的综合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
1973年后的10年间,能源危机影响了塑料工业的发展速度。70年代末,各主要塑料品种的世界年总产量分别为:聚烯烃19Mt,聚氯乙烯超过100kt,聚苯乙烯接近80kt,塑料总产量为63。
6Mt。
八、塑料工业的发展史从第一个塑料产品赛璐珞诞生算起,塑料工业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其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天然高分子加工阶段这个时期以天然高分子,主要是纤维素的改性和加工为特征。1869年美国人JW 海厄特发现在硝酸纤维素中加入樟脑和少量酒精可制成一种可塑性物质,热压下可成型为 塑料制品,命名为赛璐珞。1872年在美国 纽瓦克建厂生产。当时除用作象牙代用品外,还加工成马车和汽车的风挡和胶片等,从此开创了塑料工业,相应地也发展了模压成型技术。
1903年德国人A艾兴格林发明了不易燃烧的 醋酸纤维素和注射成型方法。1905年德国拜耳股份公司进行工业生产。在此期间,一些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了多种聚合物,如线型 酚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等,为后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4年世界塑料产量仅有10kt,还没有形成独立的 工业部门。
合成树脂阶段这个时期是以合成树脂为基础原料生产塑料为特征。1909年美国人LH贝克兰在用苯酚和甲醛来合成树脂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第一个 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的专利权。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填料后,热压制成模压制品
九、pvc树脂的简史PVC树脂是一个极性非结晶性高聚物,分子之间有较强的作用力,是一个坚硬而脆的材料;抗冲击强度较低。
加人冲击改性剂后,冲击改性剂的弹性体粒子可以降低总的银纹引发应力,并利用粒子自身的变形和剪切带,阻止银纹扩大和增长,吸收掉传人材料体内的冲击能,从而达到抗冲击的目的。改性剂的颗粒很小,以利于增加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中改性剂的数量,使其有效体积份数提高,从而增强了分散应力的能力。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为有机抗冲击改性剂。 我见意你去大大化工网上寻找有关于PVC树脂的文章,那里会对你有帮助。
一、乙烯基酯树脂的发展历史乙烯基酯树脂是由环氧树脂与甲基丙烯酸通过开环加成化学反应而制得。它保留了环氧树脂的基本链段,又有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良好工艺性能,它在适宜条件下固化后,表现出某些特殊的优良性能。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发展,首先由美国壳牌化学(Shell Chemical)推出Epocrgl品牌,然后在1966年由美国Dow化学推出Derakane品牌,紧随推出的是Ashland化学的Hetron品牌,以及日本的昭和高聚物株式会社的Ripoxy品牌,其它的国外品牌或生产商有AOC、Interplastics等,而国内也研发自己的乙烯基酯树脂,如上海富晨FUCHEM、华昌MFE、上纬SWANCOR等。随着乙烯基树脂的发展,乙烯基酯树脂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因此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品牌和种类繁杂。主要厂家和牌号如下:
表21 国内外乙烯基酯树脂牌号一览表 公司 陶氏化学 亚什兰化学 昭和聚合物 DSM公司 上纬企业 上海富晨 Reichhold 国度 美国 美国 日本 荷兰 中国台湾 上海 挪威 品牌 Derakane Hetron Ripoxy Atlac Swancor Fuchem Norpol Dion 标准型双酚A环氧乙烯基酯 411 922 806 430 901 854 9100 阻燃型环氧乙烯基酯 510 992 550 750 905 892 9300 酚醛环氧乙烯基酯 470 980 630 590 907 890 9400 高交联密度型环氧乙烯基酯 — 970 600 — 977 898 9700 柔性环氧乙烯基酯 8084 — — — 980 810 — PU改性型环氧乙烯基酯 — — — 580 — 820 9800
多缩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式:CH2=C(CH3)CO-(OC2H4)n-OCOC(CH3)=CH2塑料简易鉴别方法
--------------------------------------------------------------------------------
(时间:2007-10-15 15:26:54 共有 19人次浏览)
1. 塑料的外观鉴别
通过观察塑料的外观,可初步鉴别出塑料制品所属大类: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或弹性体。一般热塑性塑料有结晶和无定形两类。结晶性塑料外观呈半透明,乳浊状或不透明,只有在薄膜状态呈透明状,硬度从柔软到角质。无定形一般为无色,在不加添加剂时为全透明,硬度从硬于角质橡胶状(此时常加有增塑剂等添加剂)。热固性塑料通常含有填且不透料明,如不含填料时为透明。弹性体具橡胶状手感,有一定的拉伸率。
2. 塑料的加热鉴别
上述三类塑料的加热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鉴别。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易熔融,且熔融时变得透明,常能从熔体拉出丝来,通常易于热合。热固性塑料加热至材料化学分解前,保持其原有硬度不软化,尺寸较稳定,至分解温度炭化。弹性体加热时,直到化学分解温度前,不发生流动,至分解温度材料分解炭化。
常用热塑性塑料的软化或熔融温度范围见表
塑料品种 软化或熔融范围/°c 塑料品种 软化或熔融范围/oc
聚醋酸乙烯 35~ 85 聚氧化甲烯 165~185
聚苯乙烯 70~115 聚丙烯 160~170
聚氯乙烯 75~90 尼龙12 170~180
聚乙烯
密度092/ cm3 110 尼龙11 180~190
密度094/ cm3 约120 聚三氟氯乙烯 200~220
密度096/ cm3 约130 尼龙610 210~ 220
聚-1-丁烯 125~ 135 尼龙6 215~225
聚偏二氯乙烯 115~ 140(软化) 聚碳酸酯 220~ 230
有机玻璃 126~ 160 聚-4-甲基戊烯-1 240
醋酸纤维素 125~175 尼龙66 250~260
聚丙烯腈 130~ 150(软化)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250~260
3. 塑料的溶剂处理鉴别
热塑性塑料在溶剂中会发生溶胀,但一般不溶于冷溶剂,在热溶剂中,有些热塑性塑料会发生溶解,如聚乙烯溶于二甲苯中,热固性塑料在溶剂中不溶,一般也不发生溶胀或仅轻微溶胀,弹性体不溶于溶剂,但通常会发生溶胀。
塑料的溶解性
聚合物 溶剂 非溶剂
聚乙烯 对二甲苯①,三氯苯① 丙酮,乙醚
聚-1-丁烯 癸烷①,十氢化萘① 低级醇
全同立构聚丙烯
无规聚丙烯 烃类,乙酸异戊酯 醋酸乙酯,丙醇
聚异丁烯 己烷,苯,四氧化碳,四氢呋喃 丙酮,甲醇,乙酸甲酯
聚丁二烯 脂肪族和芳香族烃类
聚异戊二烯
聚苯乙烯 苯,甲苯,三氯甲烷,环己酮,乙酸丁酯,二硫化碳 低级醇,乙醚(溶胀)
聚氯乙烯 四氢呋喃,环己酮,甲酮,二甲基甲酰胺 甲醇,丙酮,庚烷
聚氟乙烯 环己酮,二甲胺基甲酰胺 脂肪族烃类,甲醇
聚四氟乙烯 不可溶
聚乙烯异烯酯 苯,三氯甲烷,甲醇,丙酮,乙酸丁酯 乙醚石油醚,丁醇
聚乙烯异丁醚 异丙醇,甲基乙烯酮,三氯甲烷,芳香族烃类 甲醇,丙酮
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 三氯四烷,丙酮,乙酸乙酯,四氢呋喃,甲苯 甲醇,乙醚,石油醚
聚丙烯腈 二甲胺基甲酰胺,二甲亚砜,浓硫酸水 醇类,乙醚,水,烃类,
聚丙烯酰胺 水 甲醇,丙酮
聚丙烯酸 水,稀碱类,甲醇,二恶烷,二甲胺基甲酰胺 烃类,甲醇,丙酮,乙醚
聚乙烯醇 水,二甲基甲酰胺①,二甲亚砜 烃类,甲醇,丙酮,乙醚
纤维素 含水氢氧化铜铵,含水氯化锌,含水硫氰酸钙 甲醇,丙酮
三醋酸纤维素 丙酮,三氯甲烷,二恶烷 甲醇,乙醚
甲基纤维素(三甲基) 三氯甲烷,苯 乙醇,乙醚,石油醚
羧甲基纤维素 水 甲醇
脂肪族聚脂类 三氯甲烷,甲酸,苯 甲醇,乙醚,脂肪族烃类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间甲酚,邻氯酚,硝基苯,三氯乙酸 甲醇,丙酮,脂肪族烃类
聚酰胺 甲酸,浓硫酸,二甲胺基甲酰胺,间甲酚 甲醇,乙醚,烃类
聚氨基甲酸酯类(不交联) 甲酸,γ-丁内脂,二甲胺基甲酰胺,间甲酚 甲醇,乙醚,烃类
聚氧化甲烯 γ-丁内酯①,二甲基甲酰胺①,苯甲醇① 甲醇,乙醚,脂肪族烃类
聚氧化乙烯 水,苯,二甲基甲酰胺 脂肪族烃类,乙醚
聚二甲基硅氧化烷 三氯甲烷,庚烷,苯,乙醚 甲醇,乙醇
4. 塑料的密度鉴别
塑料的品种不同,其密度也不同,可利用测定密度的方法来鉴别塑料,但此时应将发泡制品分别出来,因为发泡沫塑料的密度不是材料的真正的密度。在实际工业上,也有利用塑料的密度不同来分选塑料的。常用塑料的密度见下表:
密度/(g/cm3) 材料 密度/(g/cm3) 材料
0.80 硅橡腔(可用二氧化硅填充到1。25) 1.19~1.35 增塑聚氯乙烯(大约含有40%增塑剂)
0.83 聚甲基戊烯 1.20~1.22 聚碳酸酯(双酚A型)
0.85~0.91 聚丙烯 1.20~1.26 交联聚氨酯
0.89~0.93 高压(低密度)聚乙烯 1.26~1.28 苯酚甲醛树脂(未填充)
0.91~0.92 1-聚丁烯 1.26~1.31 聚乙烯醇
0.9~0.93 聚异丁烯 1.25~1.35 乙酸纤维素
0.92~1.00 天然橡胶 1.30~1.41 苯酚甲醛树脂(填充有机材料:纸,织物)
0.92~0.98 低压(高密度)聚乙烯 1.30~1.40 聚氟乙烯
1.01~1.04 尼龙12 1.34~1.40 赛璐珞
1.03~1.05 尼龙11 1.38~1.4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04~1.06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1.38~1.50 硬质PVC
1.04~1.08 聚苯乙烯 1.41~1.43 聚氧化甲烯(聚甲醛)
1.05~1.07 聚苯醚 1.47~1.52 脲-三聚氰胺树脂(加有有机填料)
1.06~1.10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1.47~1.55 氯化聚氯乙烯
1.07~1.09 尼龙610 1.50~2.00 酚醛塑料和氨基塑料(加有无机填料)
1.12~1.15 尼龙6 1.70~1.80 聚偏二氟乙烯
1.13~1.16 尼龙66 1.80~2.30 聚酯和环氧树脂(加有玻璃纤维)
1.10~1.40 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 1.86~1.88 聚偏二氯乙烯
1.14~1.17 聚丙烯腈 2.10~2.20 聚三氟-氯乙烯
1.15~1.25 乙酰丁酸纤维素 2.10~2.30 聚四氟乙烯
1.161.2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17~1.20 聚乙酸乙烯酯
1.18~1.24 丙酸纤维素
常用于塑料的密度鉴别的溶液
溶液的种类 密度(25oc)/(g/ cm3) 配制方法 塑料(制品)种类
浮于溶液 沉入溶液
水 1 聚乙烯,聚丙烯 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饱和食盐溶液 1.19 74ml水和26g食盐 聚苯乙烯,ABS 聚氯乙烯
58-4%的酒精溶液 0.91 100ml水和140ml95%的酒精 聚丙烯 聚乙烯
55-4的酒精溶液 0.925 100ml水和124ml95%的酒精 高压聚乙烯 低压聚乙烯
氯化钙水溶液 1.27 100g的氯化钙(工业用)和150ml水 聚苯乙烯,有机玻璃,ABS 聚乙烯 聚氯乙烯,酚醛塑料
5. 塑料的热解试验鉴别
热解试验鉴别法是在热解管中加热塑料至热解温度,然后利用石蕊试纸或pH试纸测试逸出气体的pH值来鉴别的方法。
常用塑料热解产物石蕊和pH值试纸测试结果
石蕊试纸
红 基本上无变色 蓝
pH试纸
0.5~4.0 5.0~5.5 8.0~9.5
含卤素聚合物 聚乙烯酯 纤维素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酚醛树脂 聚氨酯弹性体 不饱和聚酯树脂 含氟聚合物 硬纤维板 聚硫醚 聚烯烃 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缩甲醛 聚乙烯醚 苯乙烯聚合物(包括: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② 聚甲基丙烯酸酯 聚氧化甲烯 聚碳酸酯 线形聚氨酯 酚醛树脂环 氧树脂 交联聚氨酯 聚酰胺 ABS聚合物 聚丙烯腈 酚和甲酚树脂 氨基树脂(苯胺-三聚氰胺-和脲醛树脂)
①缓慢地加热热解管②有些样品表现出微弱的碱性
6. 塑料的燃烧试验鉴别
燃烧试验鉴别法是利用小火燃烧塑料试样,观察塑料在火中和火外时的燃烧性, 同时注意熄火后,熔融塑料的落滴形式及气味来鉴别塑料种类的方法。
燃烧性能 火焰状态 气化物气味 材料
不燃———— —————— 刺激性(氢氟酸,HF) 聚硅酮 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 聚酰亚胺
阻燃,离开火焰后即熄灭 明亮,有黑烟鲜,火苗边缘呈绿色,闪亮,有黑烟,有灰烟,桔,有蓝烟 苯酚,甲醛氨,胺,甲醛盐酸————烧焦的动物角质 酚醛树脂 氨基树脂 氯化橡胶,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无易燃增塑剂) 聚碳酸酯硅橡胶聚酰胺 在火焰中燃烧,离开火焰则缓慢熄灭或依旧燃烧 ,闪亮,材料分解,桔,桔,有黑烟,,边缘呈蓝色,,中心呈蓝色 苯酚,烧焦的纸有刺激性,损伤气管烧焦的橡胶新鲜芳香有刺激性(异氰酸酯)石蜡 酚醛树脂 聚乙烯醇 聚氯丁二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 易引燃,离开火焰后继续燃烧 闪亮,有黑烟闪亮,有黑烟深,有少许黑烟深,有黑烟闪亮,中心呈蓝色放出火花 有强烈刺激性苯酚芳香,天然后味乙酸烧焦橡胶芳香,水果香甲醛 聚酯树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增强)聚苯乙烯 聚乙酸乙烯橡胶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氧化甲烯 易引燃,离开火焰后继续燃烧 深微弱的火花浅绿色,放出火花桔明亮而强烈 乙酸和丁酸 乙酸 烧焦的纸 氮的氧化物 乙酸丁酯纤维素乙酸纤维素 纤维素 硝酸纤维素
7. 塑料的显色反应鉴别
通过不同的指示剂可鉴别某些塑料,在2ml热乙酸酐中溶解或悬浮几毫克试样,冷却后加入3滴50%的硫酸(由等体积的水和浓硫酸制成),立即观察显色反应,在试样放置10min后再观察试样颜色,再在水浴中将试样加热至100度,观察试样颜色。用此法可鉴别下表中的塑料。
此显色反应称为Liebermann-Storch-Morawski反应
几种塑料的Liebermann-Storch-Morawski显色反应
材料 立即显色 10min后颜色 加热到100度后颜色
酚醛树脂 浅红紫-粉红色 棕色 棕-红色
聚乙烯醇 无色-淡 无色-浅 棕色-黑色
聚乙酸乙烯酯 无色-浅 蓝灰色 棕色-黑色
氯化橡胶 黄棕色 黄棕色 浅红色-黄棕色
环氧树脂 无色到 无色到 无色-
聚氨酯 柠檬黄 柠檬黄 棕色-绿荧光
含氯塑料有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氯化橡胶,聚氯丁二烯,聚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混配料等,它们可通过吡啶显色反应来鉴别。
见下图表。注意,试验前,试料必须经乙醚萃取,以除去增塑剂,试验方法:将经乙醚苯取过的试样溶于四氢呋喃,滤去不溶成分,加入甲醇使之沉淀,萃取后在前75度以下干燥。将干燥过的少量试样用不着1ml吡啶与之反应,过几分钟后,加入2到场滴5%氢氧化钠的甲醇溶液(1g氢氧化钠溶解于是20ml甲醇中),立即观察一下颜色,5min和1h后再分别观察一次。根据颜色即可鉴别不同的含氯塑料。
尼龙也可通过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显色反应来鉴别。此鉴别如下:在试管中加热0。1 ~0。2g 试样,将热分解物置于小棉花塞上,在绵花上滴上浓度为14%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的甲醇溶液,再滴一滴浓盐酸,如为尼龙则显示枣红色。
吡啶用于含氯塑料的显色反应
材料 与吡啶和试剂溶液一起煮沸 与吡啶煮沸,冷却后加入试剂溶液 在试样中加入试剂溶液和吡啶,不加热
即刻 5min 后 即刻 5min 后 即刻 5min 后
聚氯乙烯 红-棕 血红,棕-红 血红,棕-红 红-棕,黑沉淀 红-棕 黑- 棕
氯化聚氯乙烯 血红,棕-红 棕-红 棕-红 红-棕,黑沉淀 红-棕 红-棕
氯化橡胶 深红-棕 深红-棕 黑- 棕 黑- 棕沉淀 茶青-棕 茶青-棕
聚氯丁二烯 白色-浑浊 白色-浑浊 无色 无色 白色-浑浊 白色-浑浊
聚偏二氯乙烯 棕-黑 棕-黑沉淀 棕-黑沉淀 黑- 棕沉淀 棕-黑 棕-黑
聚氯乙烯混合料 黄 棕-黑沉淀 白色-浑浊 白色沉淀 无色 无色
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显色反应也可用来鉴别聚碳酸酯当显示的颜色为深蓝色时,即可知材料为聚碳酸酯。
弹性体或橡胶可用Burchfield显色反应来鉴别其种类方法如下:在试管中加热05 g试样,将产生的热解气化物通入15ml试刘(在100ml甲醇中加入1g 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和0。01g 对苯二酚,缓慢加热溶解后,加入5ml浓盐和10ml乙二醇)中,观察其颜色,然后,加入5ml甲醇稀释溶液,并使之沸腾 3min,再观察其颜色。不同种类弹性体或橡胶的Burchfield 显色反应结果见下表:
不同种类弹性体或橡胶的Burchfield显色反应结果
弹性体 热解蒸气与试剂接触处 在持续沸腾和加甲醇后
空白试验 淡 淡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黄棕色 绿-紫-蓝色
聚丁二烯 淡绿色 蓝绿色
丁基橡胶 黄棕色至淡紫色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黄绿色 绿色
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 橙红色 红色至红棕色
聚氯丁二烯 黄绿色 淡黄绿色
硅橡胶
聚氨酯弹性体
含不饱和双键的聚合物可用Wijs溶液鉴别。溶液制备:将6~7ml纯一氯化碘溶解于1L醋酸中制得。检验时,先将材料溶解在四氯化碳或熔化的对二氯苯(熔点50oc)中,滴加Wijs溶液,如材料带有双键,则使溶液褪色。
8.其他塑料鉴别法
塑料的分子结构中有的含有除碳,氢以外的杂原子。通过杂原子的试验也可鉴别不同的塑料。按杂原子的塑料分类见下表:
塑料按所含杂原子的分类
杂原子
O,卤素 N,O S,O Si N,S N,S,P
不可皂化 可皂化
皂化值SN<200 皂化值SN>200
聚烯烃类 聚乙烯醇 天然树脂 聚乙酸乙烯及其共聚物 聚氯乙烯 聚酰胺 聚亚烃化硫 聚硅酮 硫脲缩聚物 酪素树脂 聚苯乙烯 聚乙烯醚 改性酚醛树脂 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 聚偏二氯乙烯 聚氨酯聚脲 硫化橡胶 聚硅氧烷 硫酰胺缩聚物 聚异戊二烯 聚乙烯醇缩醛 聚酯 聚氟烃 氨基塑料聚丙烯腈及基共聚物 丁基橡胶 聚乙二醇聚缩醛酚树脂 醛二甲苯 树脂纤维素醚纤维素 醇酸树脂纤维素酯氢氯化橡胶 氯化橡胶聚乙烯咔唑聚乙烯吡咯酮 氯化橡胶聚乙烯咔唑聚乙烯吡咯酮 聚酰胺(尼龙)可通过测定熔点区分不同的种类,如尼龙6,66,610,11和12。下表列出不同尼龙的熔点范围。
各种尼龙的熔点范围
聚酰胺类型 熔点范围/oc 聚酰胺类型 熔点范围/oc
尼龙6 215~225 尼龙1010 190~200
尼龙66 250~260 尼龙11 180~190
尼龙610 210~220 尼龙12 170~180
>
第一步一般使用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二氧化硅表面,获得氨基覆盖的的二氧化硅颗粒。这里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应该说是表面的硅羟基进攻硅烷偶联剂,因为硅羟基是亲核试剂而硅烷偶联剂的硅原子是缺电子中心。这种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因为氨丙基硅烷存在自催化现象,非常容易形成多层修饰和自由的聚硅氧烷团簇1,使得对后续反应的控制不够完美(但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便宜啊)。
APTES自催化被硅羟基亲核取代的机理
下一步,所谓的引发剂,一般是2-溴-2-甲基丙酰溴(还是因为它便宜),酰溴与表面的氨基反应生成2-溴-2-甲基丙酰胺(这里是这个方法第二个缺陷,下文解释)。这个过程很容易,加碱就行,不赘述。
表面氨基取代2BiBr生成酰胺的机理
下一步可能就是题主比较困惑的地方了,ATRP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首先需要再纠正题主一个地方,ATRP是一个加成聚合的过程,不是缩合聚合。因此,ATRP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是单体(此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即MMA)被自由基加成。那么先看一下自由基聚合的链传递过程。
自由基聚合的链传递过程(自由基加成)
上述过程中消耗一个自由基和一个单体分子,得到一个新的自由基,理论上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至单体耗尽。但是现实并非如此。一个反应体系中不可能只存在一个自由基,而当两个自由基见面的时候,就会互相发生反应(对于PMMA来说,主要是歧化反应),得到两个无法继续反应的末端(称为双基终止)。
PMMA的歧化终止机理
为了抑制双基终止,最好的办法是抑制反应中自由基的浓度,同时又保证每条链都能继续增长。这个听起来有些矛盾的要求,在ATRP中通过增加一个氧化还原平衡(称为原子转移)得以实现。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机理
还是以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引发MMA的聚合为例,表面的自由基仍然可以正常进行链传递过程( k_mathrm{p} ),但是自由基同时又参与铜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当自由基被二价铜氧化时,末端变为卤素(k_mathrm{deact}),而卤素末端亦可被二价铜还原变为自由基(k_mathrm{act})。由于这个反应的平衡远远趋于左边(k_mathrm{deact}>>k_mathrm{act}),因此反应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极低,从而抑制了双基终止(R_mathrm{t}=k_mathrm{t}[text{P}_n]^2)。
现在回到表面上修饰的溴,由于上述平衡,可以在一价铜的作用下成为自由基。那么剩下的就是等着偶尔产生的自由基对MMA进行自由基加成,一个一个MMA地长长,最后得到PMMA刷
2-甲基丙烯(也叫异丁烯) 在氧化铜或其他催化剂作用下氧化得2- 甲基丙烯醛,进一步氧化得
2 甲基丙烯酸,与甲醇酯化,得甲基丙烯酸甲酯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热聚合,就得到你要的产品
这是工业上最经济便宜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