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周敏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国松类和蕨类植物 作者 张宪春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711页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常见问题

常见的蕨类植物

满江红、槐叶苹、四叶苹、肾蕨铁线蕨、卷柏、鸟巢蕨、荚果蕨、鹿角蕨、桫椤、槲蕨、粉背蕨、松叶蕨、江南卷柏、千层塔、乌蕨、翠云草、阴地蕨、水龙骨、黄山鳞毛蕨

常见蕨类植物及名称有哪些?

1常见的有:(皱叶、锯齿、大鳞、圆叶)巢蕨、肾蕨、(长角、二叉)鹿角蕨、(美叶、细叶、梯叶、毛叶、密叶)线蕨、海沙、银脉凤尾蕨、(珊瑚、细叶)卷柏、翠云草、紫萁、石松、(密叶、皱叶)波斯顿蕨、兔...

蕨类植物如何养哪位晓得

育苗土壤多用腐叶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制而成,常用配方为腐叶土、壤土、河沙按6∶2∶2的比例混合。以上各原料必需过筛后拌匀,蒸气灭菌后才能使用。另外,播种用的育苗容器也必需消毒。播种后,温度要控制在...

蕨类植物有哪些?

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真蕨纲。

铁树是蕨类植物吗?

不是,乔木

蕨类植物门下级分类

亚门

蕨类植物门

松叶蕨亚门

松叶蕨纲

松叶蕨目

石松亚门

石松纲

石松目

卷柏目

水韭亚门

水韭纲

水韭目

楔叶亚门

木贼纲

木贼目

真蕨亚门

厚囊蕨纲

瓶尔小草目

莲座蕨目

原始薄囊蕨纲

紫萁目

薄囊蕨纲

水龙骨目(真蕨目)

苹目

槐叶苹目

蕨类植物门分布

现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尤以带、亚热带地区种类繁多。我国约有2400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对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分类学家的观点尚不一致。我国植物学家秦仁昌1978年提出的观点,被认为是更接近真正系统发育的较新的分类系体。据此,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石松亚门(Lycophytina)、水韭亚门(Isoephytina)和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蕨类植物门物种介绍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为维管束的孢子植物(也称高等孢子植物),陆生、附生、少为水生,直立或少为缠绕攀援的多年生草本,或间为高大树形;孢子体(即通常所谓绿色蕨类植物)照例有根、茎、叶的器官分化[松叶蕨(兰)除外]。孢子体的形体在近代植物界中最为多种多样。有大如乔木状的,也有小仅达1厘米的,但绝大多数为中形多年生草本。孢子体生有多数孢子囊,内生孢子;最原始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生于枝之顶端,有些生在特化的叶上或叶片上(囊托)成穗状或圆锥状囊序,有的生于孢子叶的边缘,也有的聚生于枝顶成孢子叶(囊)球,而在绝大多数的种类则以各种形式生于孢子叶的下面,形成所谓孢子囊羣(堆)、或满布叶之下面。孢子(有n染色体)有同孢和异孢之分:异孢型的,在孢子体(郎通常的植物体)上生大小两种孢子叶:大孢子叶生大孢子囊,内生大孢子;小孢子叶生小孢子囊,内生小孢子。近代绝大多数的蕨类植物都属于同孢型。孢子成熟后从孢子囊内以特种巧妙的机制(环带)被散布出来,落地后萌发生长成为原叶体,叫做配子体。配子体的形体甚为简单,为不分化的叶状体、块状体或分叉的丝状体等。在同一配子体上产生颈卵器和雄精器(雌雄同体),但在异孢型的蕨类植物,配子体更为简化而有雌雄性之分(雌雄异体),雄配子体极小,不脱离小孢子壁,雌配子体远较大,也不脱离大孢子壁。精子凭水为媒介,助于本身的纤毛运动,能和卵子行受精作用,产生配偶子,由此生长发育成为绿色孢子体(有2n染色体),也可叫作成长的蕨类植物,在它的叶体上产生孢子囊,内生孢子,孢子落地萌发又发育成原叶体。这样,孢子世代的孢子体和配子世代的配子体相互交替一次,就完成蕨类植物的生活周期。

现代蕨类植物约有11,5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中国约有2 000种,它们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成为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森林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同时可以作为敏感地反映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

我国的蕨类植物是世界最丰富的一区,其中许多种类为药用植物,还有一些作为蔬菜之用,另有一些是淀粉植物。最普遍利用的首推蕨菜的地下根状茎。根据商业部初步统计,仅1958年,由于各地农民利用蕨根内的淀粉(俗称蕨粉)制造各种食品的结果,为国家节约大量粮食。蕨类植物的枝叶青翠,姿态奇特,可供美化庭园,有引入入胜之感,而且许多种类为室内点缀的重要盆景。

特别可以指出,不少蕨类在工业生产上有很大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石松科 的许多种,它们的孢子(俗称石松粉)为冶金工业上的优良脱模剂,可以提高铸件品质。由于蕨类植物的古老性,它们的化石和孢子为鉴定地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蕨类植物,由于它在整个植物界的独特位置--介于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之间--以及它的形态桔构的多样性,常被当作研究生物进化和植物系统发育理论的重要对象之一。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我国是一具备着优越条件的。

蕨类植物是从什么植物进化而来

蕨类植物一般认为蕨类植物是由裸蕨植物分3条进化路线通过趋异演化的方式发展进化的一支为石松类,一支为木贼类(即楔叶类),另一支为真蕨类它们在泥盆纪早、中期出现,从泥盆纪晚期至石炭纪和二叠纪的一亿六千万年的时期内种类多、分布广、生长繁茂,成为当时地球植被的主角,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但在二叠纪时因气候急剧的变化,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许多种类,不能抵抗二叠纪时出现的季节性的干旱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的变化而遭淘汰后来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又进化一些新的种类,其中大多数种类进化发展到现在

石松类植物的化石有早泥盆纪的刺石松(Baragwanathia)和星木属 (Asteroxylon)(图6-4A,B),二者均为草本类而泥盆纪至石炭纪时期也有高大乔木类的石松植物,如鳞木属(Lepidodendron)和封印木属(Sigillaria)(图6-4c,D),且为孢子异型现存的石松类仅为小型草本

木贼类(楔叶类)亦在泥盆纪才出现,至石炭纪时木本和草本的种类都有,如著名的乔木类芦木属(Calamites)(图6-4E)到了二叠纪时乔木类则绝灭后来仅剩下一些较小的草本类高大的乔木类是该地层的主要成煤植物之一

真蕨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的早、中期,著名化石为小原始蕨属 (Protopteridium.)(图6-4F)泥盆纪至石炭纪时的真蕨多大型,树蕨状但在二叠纪逐渐消失,仅留下一些小型者延续下来现代真蕨类中有些种类是在三叠纪和侏罗纪产生的

蕨类植物已经有了真正根、茎、叶的分化,已具输导水分、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的维管系统,但其受精阶段仍离不开有水环境,仍以孢子繁殖后代,这都是蕨类植物原始性的反映,故在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时,由于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气候带,许多地区的气候变得不适于蕨类植物的生长,而使多数蕨类植物开始走向衰亡

3.45亿一2.5亿年前,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极为繁盛,形成大批沼泽森林在蕨类植物繁盛时期的同时,苔藓植物也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成功地适应着陆生生活苔藓植物可能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苔藓植物化石带叶苔 (j~allavicinites devonicus)发现于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时已分化出苔类和藓类对苔藓植物的起源目前意见尚不一致,赞成苔藓植物来源于绿藻的人较多苔藓植物无维管系统的分化,无真根等,对陆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如维管植物所以,苔藓植物虽然分布较广,但仍然多生于阴湿环境至今尚未发现它们进化出高一级的新植物类群因此,认为苔藓植物是植物界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也称为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是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具有精子器和颈卵器。

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药用(如贯众)或工业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脉管类,例如蕨类、木贼和石松。这三种植物,有同样的发展史,都是在泥盆纪开始出现。繁殖过称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点看见它们的踪迹。

但是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为发达,并且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由较原始的维管组织构成的输导系统,这些特征又和苔藓植物不同。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则有别于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总之,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大类群。

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有节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最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中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将上述5个纲均提升为亚门。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种子植物较低级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志留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多为高大乔木。二叠纪以后至三叠纪时,大都灭绝,大量遗体埋入地下形成煤层。现代生存的大部分为草本,少数为木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多雨的地区。孢子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其上产生颈卵器,受精卵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胎。

蕨类植物分布很广,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地、岩隙、溪沟、沼泽、高山和水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

现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 000 种,分布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约有2600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中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如铁线蕨、卷柏、贯众、 肾蕨、满江红、鳞木和桫椤等,属之约12000种,中国约有2600种,多种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紫萁),药用(如贯众、海金沙)或工业用(如石松)。

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也是世界蕨类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云南的蕨类植物种类达到约1400种,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省份。中国宝岛台湾,面积不大,但蕨类植物有630余种之多,台湾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蕨类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蕨类植物体内输导水分和养料的维管组织,远不及种子植物的维管组织发达,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离不开水,也不具备种子植物那样极其丰富多样的传粉受精、用以繁殖后代的机制,因此,蕨类植物在生存竞争中,臣服于种子植物,通常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少数耐旱的种类能生长于干旱荒坡、路旁及房前屋后。

其实,除了大海里、深水底层、寸草不生的沙漠和长期冰封的陆地外,蕨类植物几乎无处不在。从海滨到高山,从湿地、湖泊,到平原、山丘,到处都有蕨类的踪迹。它们有的在地表匍匐或直立生长,有的长在石头缝隙或石壁上,有的附生在树干上或缠绕攀附在树干上,也有少数种类生长在海边、池塘、水田或湿地草丛中。蕨类植物绝大多数是草本植物,极少数种类,比如桫椤,能长到几米至十几米高。

相关内容